浅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_逆反心理论文

浅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_逆反心理论文

浅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反心理论文,成因论文,中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大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接触到某一弄虚作假事物后,由于这种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怀疑、反感和厌恶的体验。“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这种心理的存在,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抗药性”,而且造成某些大学生与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对立情绪,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分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现实问题。

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人们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使某些人的态度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仍持原来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失实和方法不当。首先,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来讲,内容缺乏科学的辩证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形成的陈旧观念,不是强调一方面,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对好的极力渲染,无限拔高,或者常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不能把真实的生活如实地告诉大学生们。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反差太大。可见,那种言过其实,脱离实际,回避现实的说教,只能使人发腻生厌,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抵抗。其次,教育方法因循守旧。单调呆板、程序化的教育形式窒息了一些生动、有趣、新鲜的教育内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使思想教育好似例行公事,失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不能与被教育者达到心理相容。某些思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总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客体,而教育者则以科学理论的化身出现,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界限分明,教育别人成了教育者的特权。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而这种颐指气使的说教必然要产生对立情绪,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不平等的关系,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因此,当某些受教育者一接触到政治教育这一客观实际时,便会产生一种“反感情绪”。

三、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德才素质差,难以与受教育者产生“自己人效应”,导致政治教育失去应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自己人效应”是指交往双方感到彼此之间在思想认识、志趣、爱好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时所产生的一种认同趋向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和受教育者产生“自己人效应”,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质。而要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质,除了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从目前的政工队伍来看,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未经过系统的政工专业培训,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知识面狭窄,使某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不能充分说理,缺乏艺术性和平等意识,甚至不知不觉地曲解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少数政工干部不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处理问题一刀切,简单粗暴生硬,缺乏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的情感。其教育结果是入耳未入心,感情上不容易接受,甚至出现对立情绪。

四、极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和民风不纯等社会现象是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又一客观因素。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某些党的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习气和腐败行为,严重地玷污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威信。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是社会导向的一个基本动因,它所奉行的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而这种价值观一旦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后,就会使一些人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要求的“个人对社会奉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宣传教育不当或不得力,就容易引起大学“逆反心理”。

从大学生主观原因方面看,“逆反心理”之所以在大学生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是由于他们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青春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特点。所谓自我意识,指的是有关对自身的意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性、自我反抗性和自我批判性等是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此外,青年人强烈的好奇心和情感体验的不稳定性等,也不容忽视,它们同样是导致青年人“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

一、自我独立性。自我独立性是指大学生希望独立自主,从父母的依附下解脱出来,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及至虚荣心已增强起来,不喜欢思想政治工作者居高临下或者用保姆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有时,甚至错误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和教育看作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轻则在口头上反驳,重则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好胜心使他们喜欢标新立异,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企图一鸣惊人,而不管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虚荣心使得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不考虑言论和行动的后果,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说出一些违心的话或干出一些违心的事情来。

二、自我反抗性。处我反抗性是指大学生口头和行动上喜欢与成人相左、违抗或对着干。表现在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对不理解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等等。青年人的自我反抗性是青年心理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诱因。由于大学生的自我反抗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讲的大道理,不容易听进去。思想政治工作者越是急于求成,急于说服他们,越是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越是不容易说服他们。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反抗性的特点,在讲道理的同时,要多摆事实,让大学生从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自我批判性。自我批判性是指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喜欢独立地用自己的意识、观点来判断正确与错误。他们对成人的教导不再是少年时期那样轻信盲从,对于书上现成的结论也会怀疑和提出不同看法。但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尚在逐步形成之中,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比较容易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左右和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新的形势下,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观点难免对某些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易于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便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四、强烈的好奇心。某些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受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与政治宣传教育意图相反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影视、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教育者的宣传目的是想让大家去否定它们,于是提出种种禁止和批判等要求,但是这种教育宣传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兴趣,越觉得是神秘的东西,越想弄个清楚。因此,错误地认为越是被否定、被禁止的东西,内容肯定是新奇、独特和有魅力的。于是,他们总想千方百计地占有它,了解它。这些现象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宣传教育中,产生的副作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五、情感体验的不稳定性。情感体验的不稳定性是某些大学生产生心理上抵抗的另一主观因素。在构成态度的因素中,认知因素是态度的基础。个体对某些事物态度的形成,受个体对这些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影响。“逆反心理”虽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但总体上说,带有情感性经验性质,情感色彩比较浓厚。就某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来讲,虽也包含着政治理论教育是空洞的说教等看法,但更多的是对老一套教育内容、方法感到厌倦。他们不喜欢长时间的坐而论道和板着面孔的讨论学习。久而久之,这种厌烦情绪便会逐渐地形成情感体验,导致同思想政治教育唱反调。

以上我们仅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分析了“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但实际上“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逆反心理”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所表现的形式、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某些人中表现为显形性,在另一些人那里则表现为隐形性。更重要的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逆反可以发生逆转。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形成依赖于人的知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给大学生提供可靠、可信和可接受的知识,就可能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这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做到讲真话,道实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要运用各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来丰富教育内容,以减轻和消除受教育者的厌烦情绪。

第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是改变人们态度的直接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收到良好效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即一方面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战线各项工作、任务的领导,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廉政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党的威信,真正取信于民。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狠刹各种不正之风。三是要净化社会环境。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各种精神污染。要敢于扶正祛邪,伸张正义,以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型教育方式,建立新的开放型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长见识,启迪思维,吸收新鲜空气,以使他们真正摒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陈腐偏见,逐步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态度。

第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一是要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引导他们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其他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中存在的具体思想问题。二是要增强受教育者学习的自觉性。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把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引导到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范围内活动。三是适时加强形势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信心。

第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重视示范效应。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拓宽知识面,还要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严于律己,处处率先垂范,时时身体力行。

总之,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途径,才能真正承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把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达到德智并茂、情理交融,使“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标签:;  ;  ;  ;  ;  

浅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_逆反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