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路萍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摘要: 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体现出了其优越性,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更体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我国也不例外,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目前,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家对大力发展旅游教育的重视,于是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每年可向旅游行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众多旅游院校中,高职旅游院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更是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为培养旅游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过,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较少关注职业技能,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其需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些研究者们开始不断研究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刘芬的“行业一企业一职业岗位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郑春奎的“一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张代楠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多数都已跳出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寻求既重理论又重技能,并增强专业技术训练与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多样化,各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初步显示出了自身的特色,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理论和专家学者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每个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积极探索一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永恒之追求。

二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方向无细分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相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多数都是套用公办本科或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较笼统,没有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征来确定。公办本科和中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自设定的培养目标均有自身的侧重,公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偏重于理论性与学科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明显地是这二者的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什么都会,但在实际岗位操作中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还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没有明确的区分,几乎是混为一谈。另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没有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划分。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若设置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就犯了不合理的弊病:一方面,课程设置模仿了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课时量远远多于实践、实训课课时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少之甚少,造成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符合旅游行业岗位之需求,致使部分学生在旅游

行业相关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适应,不得不跳槽去寻求其他工作;还有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是随心所欲,有些是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混淆,有些是直接把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拷贝过来,既没有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也没有以岗位特性来设置,更没有据本校的特色来设置。

(三)教学方法、组织形态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互动少,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兴趣不浓,学生极易对教师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形态上,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的是“校内教学+校外实习”的模式,此种模式仍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和岗位群,某些专业方向和岗位采用此种模式进行培养,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质量并不理想,企业满意度也不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气象观测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重视程度。首先,应对本地区气象条件以及多发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其次,丰富气象观测内容,不局限于农业气象服务。旅游业、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都会受到气象因素影响,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气象服务,实现其指导生产的价值。再次,基层气象部门要抓好实时气象观测,严格依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加强气象观测业务,提高观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

从混合教学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混合教学虽然有多种形式,但基本教学流程是一致的“学生课前查看学习资源——在线答疑(师生互动)——在线讨论——完成在线测——课堂解决疑难问题(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课后拓展学习。这个流程和传统教学的“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作业”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有很大的区别,其差别如下表所示:

(五)培养考核过于单一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人才培养类型、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就应不同。当然,一些体现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致的。这里的分类设置课程是指旅游管理专业要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弹性化设置,使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与之素质、知识、能力相匹配的知识模块。再说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实训课知识要求比例应是有差异的。例如应用技术研究型的学生理论课授课学时要远多于实践实训课的学时数;而技术技能型学生理论课授课学时要远少于实践实训课学时等。

英国学者Padmore T,Gibson H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上提出GEM模型,他们认为有六大要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即区域的设施、资源,产业供应商、相关辅助行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外部市场及内部市场。同时,这六大要素可以被匹配为3对因素对:(1)企业(enterprises),即产业供应商、相关辅助行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2)基础(groundings),即区域的设施、资源;(3)市场(markets),即本地市场、外部市场。

三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的满意度较低,难以适时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之需求。究其原因,缘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实训实习以及培养考场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培养模式标准进行,实际上各所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是单一规格,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是必然的,所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然要求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应该进行分层教育,分类培养,建立起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社会对旅游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同一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实施分类培养,故提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行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出了众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从而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了缺口。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仍旧缓慢、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首先,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比较年轻,师资队伍建设还不成熟: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数都是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属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系统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本专业教师的不足,部分教师是“转行”过来的,他们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实施教学时就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是照本宣科的现象;其次,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带头人少、缺乏“双师型”教师,整体力量薄弱。

四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设想

即使是同一所院校也应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与多元化发展趋势,将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的专业方向规划,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导游方向、涉外英语方向等)及人才培养类型(如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应用型和专项服务型等),据人才培养类型及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各自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要突出各自学校的特色和高职教育的特色,使培养目标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突出本专业方向的特点,使培养目标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套用本科或中职的培养目标。

(一)分类划分专业方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分类培养式”主要是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类并实施分类培养,依据社会发展对不同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把学生分为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型和专项服务型),实行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分类设置课程、分类进行教学、分类培育师资、分类设定培养考核标准等。也就是:根据不同类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按应用技术研究型、技术技能应用型和专项服务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培养考核以及差异化的教师指导,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

(二)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针对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突出了其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考试方式的单一。多数课程主要是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期末成绩由任课教师出题并给出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评价过于单一、片面,不管学生毕业后是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评价,就显得有点牵强附会。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除了理论课,还有实践课、实训课和实习课,这些课程也应有相应的考核,而且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各类课程的考核标准应有所差别,即时是同一门课程不同方向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其二,考核主体的单一。现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教师是主体,主要是以学校的课程成绩为主,较少关注实践课、实训课和实习课的比例,没有涉及学生自评、实习单位以及社会评价等主体,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分类进行教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组织

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保证其培养质量,就得在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就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培养而言,对其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研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或者是以产学研的形式进行,来培养其宽厚的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增强其研究性与探究性能力;对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可借助校内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学生可以以定岗实习的方式来学习,部分课程直接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训练(如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来培养其在工作现场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对专项服务型人才(如导游方向)培养而言,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进行情景模拟,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证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分类培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琼·托马斯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所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发生变化时,就得先从教师的素质提升着手。教授技术应用研究型学生的教师,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的教师多数都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校可派部分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教授技术技能型学生的教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服务管理部门来引进那些既有经验又有高职教育任职能力的工作者来充实师资队伍;教授专项服务型的学生,可以引进一些本专业方向的教师来进行教学,或是对本校那些“转行”过来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五)分类设定培养考核,全面评价学生

传统的考核,不管是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多数都是以同一种考核标准来进行,不能准确全面评价学生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培养类型不同就应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比如应用技术研究型学生,对其考核应着重考核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以下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等),实践课成绩,只是比例不同;技术技能型学生的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等),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等,分配好各自比例;专项服务型学生的考核,除了期末和平时成绩外,要突出技能考核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病因不清。碘摄入量过多或不足都能使结节的发生率升高,所以要适碘饮食。如果是甲状腺结节有自主功能,导致了甲亢,要限制碘的摄入。 近些年,虽然甲状腺癌发病率大幅上升,但是并没有发现补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之间的相关性,甲状腺癌患者可以正常碘饮食。

参考文献

[1]戴兰平,许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及构建原则[J].消费导刊,2008(16):116-117.

[2]李辉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

[3]张晓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212-213.

[4]刘俊华.山东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唐毅谦,陈琳,王钟箐,等.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34-36.

[6]肖智清,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60-61.

本文引用格式: 路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7):19-2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分类培养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YD012)成果。

作者简介: 路萍,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05

标签:;  ;  ;  ;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