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师之间“非暴力沟通”的艺术论文

论亲师之间“非暴力沟通”的艺术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实验幼儿园 张雪洁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属性最强的高级动物,具备了多重的社会角色,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的关系是先天形成的,有的关系是后天造就的,有的关系是和谐的,有的关系是矛盾的,所有的社会关系与角色都需要沟通。就教育领域而言,最鲜明、最突出的一对角色关系即是亲师关系。“亲”是指父母,“师”是指教师,“亲师”二字合起来指代“教师和父母”。(张惠敏:《亲师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以上海幼儿园为例》)简单来说,“亲师关系”就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关系的一种简称,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一种。(庞清蜻:《幼儿园教师关于亲师冲突的认知与应对研究》)

亲师双方之间的沟通处在重要的地位。沟通既可以使亲师关系更近一些,也可以使亲师关系更加复杂。传统意义上的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思想和感情上的传递和表达,是一种“我”和“他”的关系。然而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语言表达的“错位”造成沟通失败。“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新型的主体沟通艺术,它适用于各个方面,就亲师沟通而言,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家园关系的融合。因此探寻亲师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非暴力沟通”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重新审视家园关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租赁、承包和拍卖经营权等形式,吸引企业资本投向健康旅游产业。引导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合理配置健康旅游经营要素,实现与关联企业的协同管理。提升企业的产业整合能力,鼓励健康和旅游类企业之间实施兼并收购、战略重组和合资合作等,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通过资本扩张、特许经营和品牌输出等方式,推进企业联合、连锁和集团化经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15],进入主板上市,打造健康旅游企业航母。

幼儿园应该充分满足幼儿在活动中所需的各种设备器材,这对激发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幼儿活动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辅助效果。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较为活泼好动,教师应该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区域活动的乐趣。这就需要幼儿园重视区域活动的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不断完善加强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以此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有充足的器材,进而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有效性。

一、亲师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亲师沟通内容偏于自我取向

亲师沟通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一般围绕孩子进行,如孩子的生活起居、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家园合作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沟通时,往往处于“无准备”的状态,也许家长和老师交流的内容,恰好是老师无法做出正确回应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在回应家长时,往往会顺着家长的话,进行较绝对化取向的表达,且从自我出发。如我家孩子最近经常闹情绪,在幼儿园的情绪怎么样?从教师角度来看,孩子最近在幼儿园没有太多情绪的变化,可能就会对家长说:在幼儿园挺好的啊,跟平常差不多,我觉得孩子可能是在父母面前撒娇吧。当教师说完这句话之后,家长并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其实家长想知道的是,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具体有什么表现,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和猜测。这就是教师在沟通时的自我取向行为。

案例一:当家长说:我家孩子很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是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沟通为:他是有点皮的,皮没有关系,现在还小,大了自然就好了;而区分了观察和评论的沟通为:昨天我们在户外玩的时候,他一直在地上爬来爬去,行为习惯还需要再关注一下。

另外,倾听也可能会失败,因为他们觉得倾听和听到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倾听不等同于听到,倾听不仅仅是利用听觉接收信息,还包括理解、感受和反馈。家长和教师沟通时,往往会存在于表面的听,无法理解背后所传达出的感受。

(二)亲师沟通方式“说”大于“听”

“我们真的在倾听吗?”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有意义的口头传播是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的结果。无论我们的对象是孩子还是家长,倾听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倾听还蕴含着平等的参与度,如在家长和教师沟通过程中,双方经常会积极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行为,而忽略了对方拥有表达的权利。如就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教师以孩子在园的生活状态为出发点,希望家长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作为家长,更多的是从家里的状态和角度进行评论,可能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沟通更多地倾向于“说”,而无法身处其中的“听”和“理解”,这对孩子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语言表达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以上述例子为例,教师在回应家长的问题时,没有客观地将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情绪事件描述出来,而是以自我加工后的语言表达出来“挺好的,可能是……”,这种绝对化的、静态的语言,使亲师之间的沟通无法体现出价值和意义。

亲师沟通讲究艺术,而这个艺术可以从“非暴力沟通”中寻得。非暴力沟通是指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上,承认、尊重、满足彼此双方内心需要,让爱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大家都心存爱意的一种交往。因此,非暴力沟通对构建和谐的亲师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亲师双方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案例二:当家长说:我家孩子挑食、吃饭慢,可能会吃不饱。如果是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沟通为:他是很挑食的,有的菜一口都不吃;而区分了观察和评论的沟通为: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会先挑自己喜欢的吃,把不喜欢吃的放在最后,我们也担心他的饮食不均衡。

她越走越近。但却让我感觉更加缥缈,宛如这空虚凄迷的夜色一般,又好像整个夜晚的情绪都凝聚在她身上。我不由微侧过肩膀,想把头转向一边。她的出现无疑加剧了我今夜所有的情绪:伤感、凄凉、潇洒、孤单。

二、利用非暴力沟通的艺术转变亲师关系

(一)沟通内容基于观察,避免评价性语言

3.3脏彩超随年龄增加而偏好度增加,男性偏好度高于女性,符合年龄增加、心脏问题增加,且男性危险度更高的循证特点。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非暴力沟通强调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正如《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的:“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这段话很清晰地指出了观察和评价之间的区别,一是客观描述,一是主观臆断。因此在亲师沟通的内容中,教师需要清楚与家长交流的语言是客观的行为描述,还是“添油加醋”的主观评价。如下面的亲师沟通中的语言表达:

将CEUS分为两个过程,即增强期与消退期,以周围肌壁为参照物,若病灶达峰时间早于周围子宫肌壁,为早增强;反之,为晚增强;消退期同理判断。增强强度高于肌壁为高增强;反之为低增强。

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有事情时,家长和教师关系的维持是很好的,一旦有了事情,家长与教师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这正说明了,在处理问题时,亲师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产生隔阂的根源在哪里。孩子在幼儿园难免磕磕碰碰,在磕碰事件发生之后,教师急于向家长解释,家长忙着生气和怪罪,双方都没有很好地使情感得到释放,事情也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如在一次户外活动快结束时,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在收拾玩具,在另外一边,一位小朋友坐在有一定高度的“山洞”上,另外一位小朋友也想上去,在这样推拉的过程中,上面的小朋友被推了下来,磕到了头。教师采用冷敷等处理之后,开始与家长沟通。这时教师急于向家长解释孩子是如何摔下来,怎么碰到的,碰到了哪里,事后做了什么处理等,家长听到孩子磕到了很着急,只关心孩子有没有伤口、严不严重,同时也有点埋怨老师没有照看好。如果此时教师在以客观的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经过时,能够让家长把自己心中的情感和需求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再以适当的语言沟通,家长就比较理解教师了。

案例三:当家长说: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如果是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沟通为:很好啊,他是个文静的男孩子,上课也很安静,一般不怎么举手,要老师点他,他才发言;而区分了观察和评论的沟通为:今天上课的时候,他很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当老师问他问题时,他表达得很清楚。

当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家长就会倾向于听到片面性的、绝对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既无法表明孩子在园生活的真实状态,也不能给家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亲师沟通时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沟通方式以全身心倾听为主,体会感受和需要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有一句格言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亲师沟通时,不论对方说什么,只需要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如果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其情况符合哪种理论,这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如老师在离园时,没有帮孩子把外套穿上,妈妈说孩子的手有点冷,外套怎么没有穿啊?(带着一种责备的语气)。在这个案例中,很明显,家长看到的事实是:天气有点冷,老师没有帮我孩子穿上外套。那么教师不要着急回应家长、向她解释,先听明白家长说这句话的感受、需要和请求。从感受来看,家长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在冷天里没有穿外套,内心是生气和埋怨的;从需要来说,家长内心的需要就是孩子要穿上外套;从请求来看,家长是希望老师能够记得为孩子穿上外套。教师分析家长的需求之后,可以对症下药,换一种方式与家长沟通。

(三)给对方时间,理解对方的情感

倾听是亲师沟通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倾听之余,还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帮助对方将情绪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如幼儿园举行歌唱比赛选拔,一位小朋友因为舞台表现能力较弱的缘故,没有被选上。家长在来园时,与教师沟通这件事情,在沟通时,家长是有些生气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孩子在家的时候很会唱歌,也很活泼,为什么在幼儿园不会表现,没有被选上呢?教师在听到家长生气的话语时,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教师选择第三、四种反应时,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就能理解对方了。家长关注的不是歌唱比赛为什么没有进,而是为什么在家的时候孩子是活泼的、爱表现的,在幼儿园就成了老师眼中的表现力弱的孩子了呢?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是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去表达内心的情绪,并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在家长完全将自己的情绪释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在园的表现及这次歌唱比赛的相关事宜进行描述和说明,这样从家长的角度,既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及对孩子的关注,也能了解到孩子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促使家长和教师双方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从“他”与“我”渐渐转换到了“我”与“我”,这样的转变,不仅能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角色更加亲近,也给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提供了沟通方式上的借鉴。总之,“非暴力沟通”的艺术,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关系。

标签:;  ;  ;  ;  ;  ;  ;  ;  ;  

论亲师之间“非暴力沟通”的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