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酒·其五》看“无我之境”论文_薛志慧

从《饮酒·其五》看“无我之境”论文_薛志慧

薛志慧(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摘要:本文主要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基点,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本真的性格出发,进一步探究在诗歌平淡自然背后的“物我两相忘”的“无我之境”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陶渊明;王国维;无我之境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309-01

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 、回归“自然”的“无我之境”

陶渊明在《饮酒?序》中写到:“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因此可以知道《饮酒》组诗实在他酒后所作。

陶侃是东晋开过元勋也是陶渊明的曾祖,是江东的一流人物,战功赫赫,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族已不再是之前那样显赫,因此与当时的达官贵族也没有了多少来往。他在诗的第一句就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然住在人老人网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正当我们有疑问时,诗人便开始了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从心里远离了这个争名逐利的社会,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即使住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也觉得自己所住的地方十分的僻静。因为“心远”所以不关心不在乎。可陶渊明是如何做到“心远”的呢?这要从诗人年少时说起,诗人在年少时就像他的曾祖一样有着“大济苍生”的鸿鹄之志,可奈何却被现实中的门阀制度挡在门外,庶族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很难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诗人自然是报国无门了。他在看透这追名逐利的社会后,也厌弃了那污浊的官场,想着以一己之力否认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为自己树立新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了自己早出晚归的田园生活,虽说每天披星戴月,可使人在这里却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在《归园田居》中他也透露出自己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无我之境”的存在与表现

这首《饮酒》诗表现的正是作者生活中的感悟,是心灵摆脱羁绊,纯净明澈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这首《饮酒》诗里,山中景色优美,飞鸟相伴,人与菊、与山、与鸟是如此和谐,仿佛宇宙原来就如此安排,日日如是,年年如是。已分不清何者是“我”,何者是“物”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里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合,此句做有妙处。近岁俗本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诗人采菊时豁达闲适的襟怀,和晚色里的南山已在那猝然邂逅的刹那间连成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渊明,哪里是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生当玄学兴盛之际,受玄学“得意忘言”的影响。陶诗中所表现的“意”正是诗人纵浪大化的人生理想与客观外界事物冥合而产生的一种物我浑融一体的艺术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漫步去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从未注意过的南山之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到傍晚时分,山中的雾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丽,飞鸟也结伴而归,一切都是都是那么的宁静自然。我们的朗读的过程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早已融于一体。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诗人的闲适淡雅,在《人间词话》第四则中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三、“无我之境”的哲学意义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哲学上主要是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谈论到艺术,他认为认识有意欲的,如能忘其生活之欲,作为一纯粹观察之本体,外忘物之一切关系。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如镜照形,直观者和直观合而为一,从而臻于艺术之境界,领略其永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及的“无我之境”在这方面二者是相通的。《人间词话》第五则:“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所说的“无我”也是相对于“有我”而言的,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背后,将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物”,是创作主体不带有任何的杂志的审美去观察外物。是心与物默然相会,契合无间中直接达成的,达到了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陶渊明那里是景物触动了他,自然而发的感受。正是由于陶渊明阅尽世事,超越世俗的明净心境,才有了诗中的情隐于物,物我相融,让人读来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感觉。

四、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式因为陶渊明放弃的污浊的官场生活,从而去实现那种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回归了最本真的自然,正式由于他超越个人以及社会的欲望,将自己陶醉在这田园生活中,放逐在纯粹的自然中,也早就他到达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直率而又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其深辨甘苦又超脱悲喜的至高修养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

[2]姜春.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哲学智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 664-665.

[3]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63.

[4]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15.

论文作者:薛志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从《饮酒·其五》看“无我之境”论文_薛志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