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_史艳玲

史艳玲

(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河南 西平 43900)

【摘要】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其中100例接受质量控制凝血项目检验(观察组),另外100例接受常规凝血项目检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3.0%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凝血检查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情况,对后期治疗起到作用作用。

【关键词】 影响因素;凝血检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68-02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升,凝血项目已经实施全自动检测,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缩短了检验流程。但是在凝血检验项目中,大部分活性因子的体积较大,若处理不当则会容易失去活性,进而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1]。本文针对凝血检验项目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男118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30.2岁,女82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0.1岁。其中10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凝血项目检验。100例为观察组均接受质量控制凝血项目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1.2.1检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于清晨采取静脉血,剂量约6ml,抗凝剂为0.109mmol/L 枸橼酸钠,混合配比为9:1,采用离心机进行分离,转速和时间设置为2500转/min、10min,待分离后取上层血浆,使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

1.2.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4方面:全自动血凝仪:安装环境不适宜、未定期调试和校正、检测参数设置不合理。试剂:保存方法、溶解溶液、种类选择不合理。内源性因素:患者于检查前,服用过抗纤溶药物、避孕药、抗凝药。血液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方法不合理。

1.2.3应对策略

(1)全自动血凝仪应放于温度为18~30℃的环境下,湿度控制在80%以下,电压控制在210~230V之间,远离震源、震源。

(2)定期由工作人员矫正全自动血凝仪的矫正参数、矫正点和校正液等,同时,在采用新鲜混合血浆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对仪器进行矫正或调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初次使用血凝仪时,应当由专业人员初始化设置试孵育时间、剂量、反应温度、样本量、激活时间等参数。

(4)应当根据血凝仪的检测型号、特点以及目的等选择适宜的PT试剂,同时应当严格按照PT试剂的相关标准进行保存,采用新鲜的去离子水溶解试剂。

(5)在凝血检测前7d内,嘱咐患者禁止服用抗纤溶药物、避孕药、抗凝药。

(6)采用正确的穿刺方法采血,且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或时间过长。

1.4分析方法

检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查,对照组采用上述质量控制凝血检验项目的检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准确度。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检验资料进行处理,并采用t对检验的准确度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检验准确率93.0%高于对照组69.0%,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现阶段,虽然全自动血凝仪已经被各大医院所接收并应用于临床检验中,但根据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其检验的精密性和准确性仍存在较大差异[2],所以,开展质量监控检测对临床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凝血检验过程中,临床检验师是参与整个过程的直接对象,因此其专业技术对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并且由于检查项目较多、患者自身的诸多因素以及检测样品的合理配制和保存,均对检验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若某一环节处理不当则会导致误诊情况的发生,耽误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对凝血检查项目实施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其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0.0%[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凝血检测的准确率93.0%高于对照组72.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在凝血检测项目中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误诊的发生率。主要是因为检验过程中对全自动血凝仪、血液样品、内源性因素、试剂等进行了合理的控制,从而减少了误诊情况,因此,检测中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对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具有重大意义。此研究结果与贺华荣等研究相近,但两次研究准确率存在差异,本文认为导致该种原因一方面与检验技巧有关,另一方面与研究人数差异相关。因此建议,再此研究基础上继续加入病例,并提临床检验师的专业技巧,以为临床提高更加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林素平.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9):69-70.

[2]陈海燕.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41,143. [3]贺华荣.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4):396-397.

论文作者:史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  ;  ;  ;  ;  ;  ;  ;  

研究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_史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