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理念下西藏城乡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协调发展”理念下西藏城乡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协调发展”理念下西藏城乡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胡 靖1 王 宁1,2

(1.西藏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西藏城乡教育事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由于西藏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城乡课程资源不均衡、城乡协同办学发展不充分,因而需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从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协同办学等方面进行西藏城乡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关键词: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西藏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2]因而,在新时代,协调发展是解决西藏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总钥匙,是西藏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举措。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主要立足我国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为重点,具有明显的“教育公平”取向[3]。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因而实现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对实现西藏的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一)西藏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的需要

西藏的全面小康,关系全国的全面小康;西藏的安全与稳定,关乎全国的安全与稳定[4]。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同时应以农村为重,协调城乡。因而,落实西藏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切实举措,是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西藏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吴英杰书记指出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5]。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面对当前城市越来越大、乡村越来越空的现实困境,坚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坚持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新理念,是促进西藏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西藏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6]。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必然要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因而着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是实现西藏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制约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因素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西藏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西藏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当前西藏城乡教育差距仍较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一)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

各指标综合来讲,效果最为理想是据降水量调整的方案。尤其是对于24 h累积降水量≥50 mm的预报,模拟精度较高,这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而据降水量调整方案具体物理量场的预报效果,下面我们来做个简单分析。文中选取24 h降水预报邮票图(图略)中效果较理想的成员5展开分析,分析的物理量主要是飑线预报中极其重要的风廓线以及水汽通量的分布,对比分析成员5相比控制预报的改进之处。

相对于细菌发酵,真菌发酵过程更为复杂,发酵影响因素更多,同时发酵过程在物质的联级利用上也更完善,所以利用真菌发酵虾壳以及虾头是当今科研的创新,也是重点方向。

二是质量不均衡。西藏公招分配按成绩高低进行派遣,这加大了城乡师资水平的悬殊。乡村教师总量相对不足,课内课程多、课外任务重,拉大了城乡教师专业化水平差距。

任何物质的固态和液态都具有挥发成为气态的趋势,其气态也具有凝华为固态或者凝聚成为相应的液态的趋势。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种物质的气态与固态或液态之间会在某一压强下存在动态的平衡,使得单位时间内由凝聚态转变为气态的分子数与由气态转变为凝聚态的分子数相等。该压强即是此物质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比较不同物质的蒸汽压高低可以判断出其蒸发速率的大小,通常认为,具有较高蒸汽压的物质具有较大的挥发性。

总之,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结合施工合同的各项条款,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进度,才有利于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城乡课程资源不均衡

一是数量不均衡。城市相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高,课程资源起步早、起点高,因而接触优质课程资源机会多,各级各类优秀课程资源丰富、体系成熟,而乡村课程资源相对较少。

在实现上,首先假设存在一个分布式的数据记录账本,这个账本只允许添加,不允许删除。账本底层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线性的链表,这也是其名字“区块链”的来源。链表由一个个“区块”串联组成,后继区块记录前导区块的哈希值。新的数据要加入,必须放到一个新的区块中,而这个块(以及块里的交易)是否合法,可以通过计算哈希值的方式快速检验出来。任意维护节点都可以提议一个新的合法区块,然而必须经过一定的共识机制来对最终选择的区块达成一致。

一是数量不均衡。当前,西藏城乡教师补充以公招为主渠道,以引进等为补充渠道,但仍不能满足师资的巨大需求,乡村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加之西藏地广人稀,人口集中聚集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城市优秀师资力量总体多于农村。

二是质量不均衡。城乡教师质量、水平本身存在一定差距,加上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这必然导致课程资源的差距。从首届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来看,59个奖项获奖单位全部是县城所在地及以上学校,乡村学校无一获奖,这映射出西藏城乡课程资源的不均衡。

(三)城乡协同办学发展不充分

西藏正大力实施强校带弱校、盟校共同体等协同办学形式,但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是强带弱形式中没有给予强校足够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使得强校无法真正充分发挥主动权,指导不充分、效果不明显。二是强校帮扶积极性不高。现行评价制度体系下学校间相互竞争,部分强校在帮扶弱校提升后反而弱化了自己的优势;抑或是部分盟主因为单纯的捆绑导致自身利益因弱校的落后而受到损害,这不利于双方学校协作关系的建立。

三、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路径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办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让城市教育优质,也不能让农村教育凋敝[7]。因此,必须统筹协调西藏城乡教育,不断深化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强调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是确保西藏城乡教师队伍全面稳定的基础,是实现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这为优化优质课程资源配置提供了新路径,为促进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找到了新路子。

一是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确保城乡校长轮岗交流政策落实。第一,逐步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让校长由“行政人”还原为“教育人”,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学校,同时为校长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第二,落实城乡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校长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水平,让优秀学校校长指导薄弱学校的管理,让薄弱学校校长多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总体上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乡村教师的水平决定了乡村教育的水平,决定了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水准。第一,加强对乡村学校老年教师的培训,解决观念固化、知识退化、方法旧化问题,使其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第二,加强新进教师的岗前、岗中、岗后等全方位校本培训,使其快速适应身份、融入学校、投入工作。第三,扩大优质培训覆盖面,改革培训计划,不搞硬分配,避免重复选派,努力形成“政府乐组织、学校乐配合、教师乐参与”的培训新格局。第四,完善培训相关制度,加强培训教师和学员的双向质量管控,努力形成合理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结果显示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可决系数R2=0.797434,拟合优度较好。同时Prob(F-statistic)=0,在显著性水平为α=0.05时Prob(F-statistic)< α,列入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中每一个回归参数β个体的显著性检验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对生态产业中的企业生产都存在正向作用。

3.完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1.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在MATLAB中计算出一次拟合、二次拟合和三次拟合的曲线系数,并进行误差分析。实验证明,在35~39℃内精度能够达到±0.06℃,39~41℃内精度能够达到±0.2℃。满足对人体基础体温测量的要求。

2.加强乡村教师优质培训

二是改革教师职称聘任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落地。第一,将到乡村学校任教作为城区教师职称聘任的必要条件,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合理流动;第二,在职称评审办法中设置相应鼓励和奖励条款,根据到乡村学校任教年限、取得的成绩进行相应加分,并承认其在交流期间取得的各项奖励等,解决其后顾之忧,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第三,继续加大乡村教师职称聘任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各学科教师自愿在城乡学校间定期轮岗交流,同时建立轮岗监管、轮岗评价等标准,动态解决流动中遇到的制度瓶颈;第四,实施差异化的城乡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因地制宜,根据乡村自身实际制定更加优惠的评审办法和聘任条件,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打破基层乡村教师发展“天花板”,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促进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是流动不充分。城乡校长轮岗不充分,校长合理流动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校长交流“流不动、下不去”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力度不充分,“县管校聘”力度不大,交流轮岗渠道不畅,城乡差异化聘任的吸引力依然不够。

(二)运用“互联网+教育”,优化城乡课程资源配置

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乡村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必须完善补充机制。第一,针对乡村教师紧缺类型,加大优秀师范生培养力度,实行区内专项培养、区外委托培养,大力推广师范生“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缓解乡村教师紧缺局面。第二,创新公开招录分配方式,对自愿到乡村任教的考生优先分配,优先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补充新鲜血液。第三,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加大从内地引进人才的力度,兑现各项引进承诺,提高政府公信力,破解“引不进、留不住”的人才难题。第四,探索本地招录、定向培养,走“助理—助教—教师”特色培养道路,确保乡村教师相对稳定。

1.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力度

优质课程资源是确保西藏城乡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西藏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课程资源的特殊性,因而应以国家“一师一优课”等课程资源开发为机遇,加大极具西藏特点、符合西藏实际、适合西藏学生的各级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打造专属西藏的各级精品课程项目,构建西藏自身精品课程体系,为切实提高西藏城乡教育发展质量保驾护航。

2.构建优质课程资源服务平台

优质课程资源服务平台,以集聚优质资源为己任,是提升西藏城乡教育管理者水平、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畅通家校互联渠道的重要工具。要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西藏教育珠峰旗云为示范,建立“互联网+优质课程资源”等公共服务云平台,整合分散的优质课程资源,为西藏优质课程资源的推广提供路径,打破乡村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让西藏不同城区、农牧区的学生都能享受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便利,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完善协同办学秩序,构建城乡办学新格局

协同办学旨在推动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流动,提升乡村教育办学活力和质量,缩小西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1.改革协同办学体制机制

为解决问题,首先要将数据中心中的耗电负载进行分类。根据PUE的定义,可分为IT负载、供配电设备、制冷设备、其他设施四大类,如表1所示:

第一,大力破除协同办学形式下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高一规格的城乡教育发展协同中心,统一协调城乡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破除平等主体的学校之间强校无法充分调动弱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障碍。第二,改革学校评价奖励体系,变单一排名为充分奖励,给弱校设立进步奖,对强校在已有奖励基础上设立专项指导奖,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

2.创新协同模式,加快成果转化

影响信号去噪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小波分解层次的选取,在选用同一小波基的前提下,不同的分解层次,信号的去噪效果也不同。表2列出了sym7和bior2.2两种不同小波基在不同分解层次下对模拟的加噪微流控芯片信号去噪效果数据。分析表2数据可知,选用4层分解可提高微流控芯片信号去噪效果。

第一,探索校际间相互竞争背景下的合作新模式,变单纯的捆绑为充分融合。例如:双方学校可协调实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对比分析等,定期统一教研,建立协同办公室,加强校际深度交流。第二,加快扩大盟校共同体、名校办分校等优秀城乡协同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以优秀为引领带动整体发展,“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成熟一批、推广一批”,实现西藏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战果加快转化,建立具有西藏特点的城乡协同办学新秩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EB/OL].(2017-10-27)[2019-05-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刘玉瑛,甘守义.协调发展是“十三五”制胜要诀[EB/OL].(2016-05-25)[2019-05-2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525/c117092-28379290.html.

[3]桑锦龙.“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初探[J].教育学报,2010(2):30-35.

[4]新华网.人民日报社论:确保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EB/OL].(2015-08-25)[2019-05-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5/c_1116370632.htm.

[5]吴英杰.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 奋力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EB/OL].(2016-12-05)[2019-05-27].http://www.tibet.cn/news/focus/1479464340887.shtml.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的 通 知[EB/OL].(2017-01-10)[2019-05-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16-01-18(1).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6-0281-03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6.125

收稿日期: 2019-06-09

基金项目: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科研项目“西藏高校智库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P201817);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青年专项“西藏高等教育2020年发展目标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编号:XZJKY51606)。

作者简介: 胡靖(1991—),男,湖北荆州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民族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研究。王宁(1990—),女,山东淄博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  ;  ;  ;  ;  

“协调发展”理念下西藏城乡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