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作用研究论文_朱金香,王树春,周敏,王熔,贾慧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3

【摘 要】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实验选取的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200例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妇科患者,根据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进行分组。2014年6月-12月为对照组患者,仅常规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2015年1月-6月为观察组患者,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处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成功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评价和舒适感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行组间统计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的作用显著,且可提升患者舒适感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作用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广泛,其静脉给药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适宜,可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1],同时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其工作中仍存在并发症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较高的问题。品管圈活动是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作为基础,通过提高客户满意率和提升参与成员自豪感使社会受益而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本文分析了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的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200例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进行分组。2014年6月-12月为对照组患者,2015年1月-6月为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总例数100例,岁数16岁~79岁,平均岁数(42.6±6.8)岁;观察组患者总例数100例,岁数16岁~79岁,平均岁数(43.4±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进行临床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组患者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处理中。①成立品管圈。自愿参加原则为主,品管圈命名为和谐圈。选出圈长(1名)和成员(10名)。②选择品管圈主题。采用根本原因分析、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式,对以往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常见不良事件、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总结,并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促进质量持续改进。③护理措施的实施。现状把握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应用PDCA循环进行对策的拟定和实施。第一,加强圈内成员留置针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穿刺水平,合理选择血管。第二,正压脉冲式封管使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以有效避免导管堵塞,且有助于导管中形成小漩涡,可更彻底清洗;可使用正压接头保持导管腔内体液正压以避免血液回流。第三,加强对患者和家属健康知识宣教,说明留置针的优点,留置的时间和自我维护要点,制作健康小册子发给患者,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第四,小夹子应正确夹闭。夹闭部位选择留置针延长管近穿刺点处,避免同一部位反复夹闭。在夹闭时单手将穿刺点远端延长管提起,另一手进行夹闭,避免用手碰触穿刺点近端延长管。第五,在刺激性药物输入时,输液前需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若输注时间大于2小时,需每隔两小时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一次,避免液体外渗。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评价和舒适感评价。舒适度和满意度评价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舒适度越高,满意度越高[2]。

1.4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非计划性拔管率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24例,所占比例为24.0%,明显低于对照组75例(75.0%),相关数据行组间统计后差异显著(χ2=79.01,P<0.05)。

2.2舒适度和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患者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行组间统计后差异显著(t1=32.36,P<0.01;t2=12.47,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1

3.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并让患者满意,本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实现最终社会效益与质量持续性改进的管理途径[3]。对长期普通输液患者来说,经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具有很多优势,其操作简便,且留置时间适宜,安全性较高。但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导致提前拔管,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将品管圈应用到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的护理工作中,对避免引发导管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5]。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品管圈活动对妇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包括导管堵塞、疼痛、液体外渗、患者不适感要求拔管等,并从患者本人、护士、药物和留置针四个方面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要因分析,发现主要为:(1)护理人员留置针专业知识缺乏,穿刺水平参差不齐,血管选择欠合理;(2)冲管和封管方法不正确,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导管冲洗不彻底和封管不当导致导管堵塞。(3)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留置肢体用力导致回血,无菌敷贴进水导致针孔发红;(4)小夹子夹闭方法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夹闭时选择留置针延长管远离穿刺点处,且常出现同一部位反复夹闭,容易导致导管堵塞和损坏;(5)刺激性药物输注不当,输注前冲管不彻底和长时间输注出现药液外渗。并针对上述主要因素,在品管圈活动中制定了相应对策。主要包括:组织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护理监督力度;应用正压接头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避免血液回流,提高冲洗彻底程度;加强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小夹子夹闭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输液前生理盐水冲管对刺激性药物输注避免外渗的重要性[6]。

经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表明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评价和舒适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能够减少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堵塞与液体外渗等,且可提升患者舒适感和满意度,因此在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上作用显著。同时,品管圈活动通过全员积极参与,以尊重人性为基础,营造愉快合作的工作氛围,团队间共同合作,积极使用参与权和管理权,应用自身的才智和观点,凝聚成可操作性强、综合效果高的方案,实现对护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中强化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执行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圈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更好发挥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印义琼,刘春娟,刘丽容等.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降低医源性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差错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12):1084-1086.

[2] 樊立云,宛小云.应用品管圈降低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5(7):65-66,67.

[3] 张艳,顾晓颖,张桦等.品管圈活动在呼吸内科监护病房气管插管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1(17):1656-1657.

[4] 辛玲,伏瑜.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41(11):1579-1581.

[5] 王玉果,许红梅,肖莹莹等.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 PICC 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6(4):52-53.

[6] 卞尧尧,杨丽丽,梅震等.降低血液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5,14(5):19-21.

论文作者:朱金香,王树春,周敏,王熔,贾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3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率的作用研究论文_朱金香,王树春,周敏,王熔,贾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