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四明山镇为例论文_许坚江

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四明山镇为例论文_许坚江

余姚市规划测绘设计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如今的一种生活方式。余姚四明山镇凭借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和客源丰富的长三角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山地旅游小城镇。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和无序盲目的建设,不仅破坏了本就脆弱的山地生态环境,也无法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发展。在可持续理念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需要对旅游小城镇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余姚四明山镇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10.1进行加权叠加,评价了四明山镇城乡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为城镇发展和建设提高参考。

关键词:山地旅游小城镇;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GIS

1 引言

四明山镇是浙江宁波余姚市辖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因地处四明山脉之巅而得名,是一个物产富饶、风景秀丽的山地小城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3平方公里,目前辖梨洲一个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共计10578人,其中镇区人口为1600人。

本文研究对象为山地小城镇,即人口规模在3万以下的城镇.一般为单中心块状、带状的空间结构,且城镇规模不大。四明山地区的乡镇如余姚的大岚鹿亭、绍兴的陈溪、丁宅等城镇大多如此。

2 基于GIS的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选取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为研究案例,经过前期对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收集,运用ARCGIS10.1为研究的操作平台,先对各个类型的用地因子提取,再对其进行权重赋值叠加.最后根据得到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讨论空间结构的规划布局。

2.1评价方法

本文以四明山峡镇行政区划地块为基础资料,通过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个方而因子的提取和研究,作为整个地块土地建设适宜度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和确定单因子权重两个步骤。

2.2.1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

从四明山镇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山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次研究根据因子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将评价因子分为限制因子、潜力性因子、特殊因子三大类。限制性因子包括高程、坡度评价因子,潜力性因子包括交通便捷度、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特殊因子为水源地、热门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因子。

2.2.2确定单因子权重

由于各评价因子、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土地建设适宜性作用的重要性也不一样,本次采用单因子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根据四明山镇评价因子的类别比较,确定其类别权重值:然后对同类别评价因子(三个及三个以上)采用数学矩阵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2.2分析结果

分析各类别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在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评价中,确定四明山镇适宜性等级,依据评价的得分值将四明山镇行政区划地块分为四个等级: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生成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分析图;在上地建设适宜件潜力性因子评价中,潜力性增长趋势,得分越高其潜力性越强。

2.2.1单因子分析

准备数据有四明山镇行政区划数据、四明山镇上地利用现状数据集、四明山镇DEM数据集、四明山镇道路交通数据集。对以下各因子进行分析,高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分析坡角的大小,地形起伏度分析地貌,根据现状建成区主要道路分析交通便捷度,其他的单因子可以直接权重赋值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单因子评价

目以上各类单目子进行评价价,即对各个单因子进行重新分粪,根据各个单因子的重新属性分级析,并按照1、3、5、7的因子评价值进行赋值。

高程单因子评价,对高程重分类为三级,由低海拔到高海拔赋值7到1,海拔越低越适宜开发。海拔高度小于800m为7分,海拔800m到1200m为5分,海拔大于1200m为1分。

坡度单因子评价,对坡度重分类为五级:0%—8%赋值7分,8%—15%赋值5,15%—25%赋值3分,25%—100%赋值1分。一般认为,8%以下适合建设,坡度越低越适宜开发建设。

交通便捷度单因子评价,根据城镇现状主要交通道路,进行Buffer分级扩散,分为四级:靠近道路(0-200m)赋值为7分,可达道路(200m-800m)赋值为5分,远离道路(800m-1200m)赋值为3分,更远(>1200m)赋值为1分。

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单因子评价.依据上地利用现状提取核心建成区,再做分级扩散.分为三级:核心建成区赋值为7分,靠近核心建成区(_<500m)赋值为5分,远离核心建成区(>500m)赋值为1分。

水源地单因子评价,从步梯岩水库风景区的水体保护出发,依次按保护区范围距离扩散分级,分为四级:一级保护区(取水口水域周边2000m,陆路200 m)赋值为1分,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延伸500 m)赋值为3分,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延伸500 m)赋值为5分,准保护区之外赋值为7分。通过保护区的划分,达到对水源地的保护目的。

热门旅游线路可达性单因子评价,通过对旅游资源分布、热门旅游线路的综合分析,将与线路的距离分级,分为四级:靠近道路(0-200m)赋值为7分,可达道路(200m-400m)赋值为5分,远离道路(400m-600m)赋值为3分,更远(>600re)赋值为1分。越靠近热门旅游线路,说明游客流量大,则靠近线路开发建设,相应的产业价值较高。

2.2.3因子权重赋值

首先分别对土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A)、土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B)进行权重赋值,运用栅格计算器,按照权重计算公式:

X1=A×0.5+B×O.5

X2= X1×0.5+C x 0.5

对土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分类后的因子中,相对重要的是地貌和坡度,对坡度赋值为0.32,地貌赋值0.56,高程赋值0.12。

对土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交通便捷度赋值0.54.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赋值0.3,开发难易度赋值0.16。得分越高,越有开发潜力。对上地建设适宜件特殊因子类别中的各个单因子评价后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较重要的是热门旅游线路可达性.赋值为0.58,水源地赋值0.42。再对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综合评价和上地建设适宜性潜力性因子综合评价的结果均值权重赋值,均为0.5,这个结果和土地建设适宜性特殊因子综合评价结果各取0.5赋值。

3 分析与小结

3.1分析

土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从三个角度为城镇的上地利用提出建议的,一是从上地现状的限制性的角度,二是从上地发展潜力件的角度,再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角度。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城市规划方法的有益尝试和补充。

3.2小结

根据空间管理分区、分析评价结果以及现状条件的结合,将研究区划定三类大的空间: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在四明山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到:(1)四明山镇的适建区主要分布丁河谷地带,以及比较平坦的高地。(2)限建区主要分布在山地、镇区、风景区外围附近。(3)禁建区主分步在四明山森林公园区域。

4 结语

本研究中应用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并没有局限在四明山镇,而是从它所属的山地旅游小城镇这样一个群体的层而来考虑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山地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专业的学术探讨。

论文作者:许坚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  ;  ;  ;  ;  ;  ;  ;  

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四明山镇为例论文_许坚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