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尝试_世界政治论文

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尝试_世界政治论文

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图谋论文,日本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经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60年代的高速增长,70年代的稳定发展,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夙愿。60年代末,就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西方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是美国的1/26。但到1980年,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值中占10%,相当于亚、非两大洲其它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亦相当于美国和欧共体40%。30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了34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4%,比欧美快一倍左右。日本不仅在钢铁、 汽车等主要行业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也接近和超过美国。

随着经济力量和国力的增强,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日本对外政策思想亦随之变化,自60年末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后,其外交活动日益活跃:60年代,日本推行“亚洲一员”外交;70年代推出“等距离”、“全方位”外交;80年代初公开宣布实行“西方一员”的外交方针,进而谋求发挥大国作用,追求大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一、提出“政治大国”目标及其背景

1981年,野村综合研究所出版的《日本型成熟社会》一书明确提出:“日本正面临着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关头……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里, 日本一直以欧美先进国家为目标,以发展经济为轴心,专心致志着要成为先进国家的道路。日本今后的发展重心不再只在发展经济这一轴心上,而将是多方面的或者是多轴心式的发展。在今后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日本将提高作为先进国家的成熟程度。”

同年,铃木首相访问美国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起点’。”所谓“第三个起点”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开国”或“第三次远航”。所谓第一次是指1853年,美国舰队强迫德川幕府“开国”,后经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列强之一;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经过复兴直至成为第三大国(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第三次便是80年代开始,目标为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82年,中曾根在就任首相的前几天,向《正论》月刊直抒胸臆说:“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为追赶坡上的一朵云而努力,而现在这朵云已经消失了,我们要创造更新的一朵云。”83年7月, 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群马县发表讲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作为日本首相,中曾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日本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但是,我们要看到日本发展经济条件先天不足,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靠进口,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工业产品的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风云变幻,不但经济繁荣谈不上,连生存都会感到困难。正是基于这一无法克服的根本弱点,日本领导层不得不致力于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另外,“政治大国”的提出,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日本自60年代末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来,其经济增长势头一直不减。90年代世界其它国家所欠日本的债务达5000亿美元,据国际经济研究所推测:到95年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总额将超过10000亿美元, 并且它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将更为广泛。尽管如此,日本仍末尝到“政治大国”的甜头,当前,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日益渗透,日本领导层认为日本应当具有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的地位。

再有,大国意识的重新抬头。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富民强,日本人产生了优越感。自认为“大和民族是黄种人中的佼佼者”,“应踞于亚洲之上”。在二战时期“大国意识”进一步滋长, 迅速膨胀。 直至1945年裕仁天皇颁布昭书宣布投降,这种意识才一度消沉。但很快,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又给这种“大国意识”以新的刺激,在它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之后,更加显得财大气粗、踌躇满志。认为日本是处于亚洲这座“垃圾堆”中的“霞关大夏”(霞关大夏是日本政府机关聚集的地方)。这种情绪和思潮不仅仅在领导层中存在,而且在一般人中亦均有明显表现。所以,中曾根提出的“政治大国”的主张不但适应了日本领导层,同样也迎合了日本国民的需要。

最后,复杂多变的地区形势给日本以可乘之机。二战以后,美国在全球搞“冷战”,积极插手亚洲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但由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国力大国削弱,不得不提出“尼克松主义”,在亚洲有所收缩。美国在退却之际希望日本能填补自己造成的“真空”,不仅在经济上,也要在政治上对东南亚地区发挥更多的作用;再者,苏联的解体不仅消除了日本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且它依靠其雄厚的资金,诱使俄罗斯就范来达到政治目的。试图变以往的亚洲局势美、苏、日“三分天下”为日本一家的“独角戏”。另外,日本还积极发展同中国等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运用“创造性”外交在波斯湾、朝鲜半岛的多方周旋,这些都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国际条件。

二、追求的具体目标

由于担心招来非难,中曾根对“政治大国”含义的解释含糊其辞,后来索性将“政治大国”改为“国际国家”。但它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不变的。从日本官方的言行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具体目标。

(一)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日本的国际影响不及西欧几个大国,主要症结在于:

1.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在政治上受到多种有形无形的制约,处于世界二等公民的地位。

2.战后的日本专心致力于经济发展,对国际事务不多过问,唯美国马首是瞻。

80年代以来,日本翅膀硬了,不甘屈居欧洲之后,下决心改变以往的“低姿态”,积极参预国际事务,力图通过扮演“西方阵营一员”的角色,参与美、欧联合行动,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日本自恃虽无资格同美国并驾齐驱,但已具备了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的充分条件。

(二)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运用它同各国建立的密切经济关系及其“超脱”地位,通过施展“创造性外交”积极介入本地区政治事务。同时,力图在调解国际争端中增大“作为政治国家的份量”。进而,在此基础上达到在本地区起政治主导作用的目的。

(三)最终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作为战后进行“政治总决算”的重要一环。日本企图清除战败图的痕迹,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以便为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扫清障碍,最终成为有名有实的“世界政治大国”,即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三、实现的途径及战略方针

政治上的“冷战”结束之后,便是经济上的“热战”,日本也知道在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的今天,独霸一极也殊非易事。因此,日本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一)充分运用经济实力的作用

日本自认为已经具备了“为繁荣世界经济率先承担责任”的条件。因而着重以加强经济活动为主,实现其政治目的:

1.改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避免贸易战。由于日货的大量输出,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对日贸易长期出现逆差:欧洲共同体对日贸易逆差连年递增,美日逆差更是扶摇直上。这种愈演愈烈的经济摩擦,最终将导致贸易壁垒,滋长保护主义。这当然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为缓解矛盾,日本先后采取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日元升值等措施以增加进口。另外,在美国经济实力日见枯竭的情况下,日本自觉地加大“经济责任”,协助美国维持目前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提高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2.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战后,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主要是为其经济目的服务的。80年代以来,其经济活动为政治服务的趋势明显加强。为争取这些国家的好感和支持,日本的做法是:

①增加经济援助。日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逐年增加,重点放在亚洲。日本提供双边援助的十个主要国家九个在亚洲,东盟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占日本政府经援总额的1/3,超过给中东、非洲、 中南美洲的总和。援助往往谋求兼收经济政治之利。90年,它提出要成为“世界第一援助大国”,从而成为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的“磁石”。

②在南北问题上采取“高姿态”,声称:“没有南方的繁荣,就读不上北方的繁荣”,“日本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穷国与富国之间发生对抗”;对解决南北问题,日本“甘愿冒火中取粟的危险”等等。近几年来,在一年一度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一再扮演“亚洲代言人”的角色。

③在亚太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日本历届内阁的既定方针,围绕这一方针,日本时而提出“日元圈”,时而是“共同体”或“环太平洋构想”,但其中心内容是不变的,即以东南亚为前进的据点,力图建立有实无名的“大东亚共荣圈”,加速经济扩张的步伐。截止1977年,东南亚从日本的进口,占泰国进口的32.4%,印尼的27.1%,菲律宾的25.1%,马来西亚的23.4%和新加坡的17.8%。78年日本对东盟五国投资总额已达53亿美元,贸易和投资均已超过美国、西欧而高踞榜首。在对外经济合作及援助方面一向精打细算的日本,对东盟的做法是出乎意料的慷慨,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国内所需的资源和市场,同时也以经济手段达到建立势力范围的目的。在世界经济日益集团化的今天,充满生机活力的“东亚经济圈”在欧共体、 北美等三大经济集团中GNP总额将由现在的24%上升到30%以上。1991年世界各地外汇储备量排名中,日本和台湾分别为728、717亿美元,居第一、第二位。事实上“东亚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火车头。因此,只要控制这一地区,便可以左右未来的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秩序。所以,环亚太地区被日本视为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最有利的基地。

(二)科技立国

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在《80 年代的通商产业政策》中首次提出了“科技立国”方针。即发展日本独创性的自主技术,也就是从过去利用国外现成科技成果的“收获型”向“播种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知识密集化。日本当局所说的“技术”远远超过商业技术的范围,而是把重点放在新技术领域和安全技术上。不仅注意发挥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更注意其在政治、军事、外交领域的影响力。(例如,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所用的包括“爱国者”导弹在内的众多精良武器中,绝大多数尖端技术元件都是日本厂家提供的。)

1.日本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单单依靠经济优势显然不够,大力发展军事显然难以行得通,而发展科技则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带动军事的发展,并可以避免国内外的批评,真是“一石数鸟”。日本领导层认为,要成为世界大国,必须站到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占领新科技的高峰。只有在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取得大国地位才有本钱。

2.发展技术,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日本“资源小国”与“经济大国”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日本经济企业厅的资料,75-8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其中投资因素占2.1%,技术进步因素占3.9%,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高达70%。

3.发展科技是日本谋求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如借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在对外谈判中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让步,或产生对其内政施加影响的效果;利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增大外交的自主性;利用技术转让等手段筹建自己的势力范围等。

(三)文化立国

近10年来,日本政府特别重视文化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积极推行“文化外交”,使之成为“国际政治中的润滑剂”。

1.提出重新评价和确立日本文化的口号,鼓吹日本文化优越,以激发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其“政治大国”的目的服务。

2.声称日本要以文化吸收国转为文化转播国。通过宣传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它的典范意义来提高日本文化的国际地位,以提高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身价。

3.宣扬东洋文明,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正统的东洋文化圈。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

(四)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创造性外交”是日本继“全方位外交”之后提出的新方针,“全方位”旨在调整同主要国家的关系,改善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创造性”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其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以调解者的身份介入国际争端,增大自己的政治发言权。

1.在东南亚,越南入侵柬埔寨威协到东盟的安全,东盟国家对日本寄以一线希望,从而使日本获得了调解国际争端的第一个舞台。日本一方面积极支持东盟提出的解决柬埔寨问题的主张:另一方面又保持同越南的对话,打着以帮助该地区重振经济、积极安排难民的幌子取悦越南。日本利用能与冲突各方对话的有利地位,频繁展开“创造性外交”。

2.在朝鲜半岛,日本一方面向南朝鲜提供巨额贷款和首脑互访,大大改善了双方关系;另一方面为使有关国家“交叉承认”南北朝鲜大造舆论,以维持和发展同北朝鲜的各种往来。

3.在波斯湾,以确保石油为主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对伊拉克和伊朗奉行“等距离”外交。派相等级别的高级官员访问两伊,邀请两伊外长多次访日,从中周旋调停;修改亲以色列的外交路线为支持在该地区居主导地位的阿拉伯国家的外交路线。

尽管迄今日本的“创造性外交”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日本的政治影响。

四、前景展望

随着美苏军事对抗的结束,社会主义阵营危机的出现,以军事争霸为主的“冷战”已告一段落,代之而起的则是愈演愈烈的经济领域的“热战”。当欧、美与日本的经济摩擦日趋紧张之时,人们不由得不惊呼:“小心日本人!”一股反日情绪首先刮起于美国,日本一时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自身的资源、市场等条件的限制,更苦不堪言。尽管如此,日本是不会放弃其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的。它在各个领域的增长势头短期内是不可逆转的。估计在本世纪内,日本预期的三个目标,其情况将会是:

(一)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难以实现。

因为联合国宪章规定“对宪章的任何修改”需“全体会议2/3 表决所建议”、经“联合国2/3会员国包括安理会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批准”。而日本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而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和国内经济形势的考虑,希望日本能多承担一些国际义务,但同时又不能不心存戒虑,如今,无形之中美国已把日本视作头号竞争对手,再加上联合国各成员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日本很难折衷,讨好双方。这些情况将会使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化为泡影。

(二)在今后的美欧日联合体中,有可能实现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

日本的经济实力比任何西欧大国都要雄厚,科技水平与它们不相上下,发展潜力很大,会继续保持优势。随着日本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增加,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将会“水涨船高”,从而缩短与西欧各国的政治差距。

(三)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将会增大,而亚洲国家对日本的戒心也将随之增加。

日本已在本地区同亚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力图在经济、政治上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地位。再加上俄罗斯正致力于国内经济和独联体内部纠纷,插手亚洲事务显然力不从心。估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将会增大,短期内会成为这一地区主角。但是亚太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四小龙”及泰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迅速崛起,都将角逐于亚太地区这一政治舞台。预料日本要在该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前景不容乐观。

五、引人关注的问题和动向

从国际舆论看,近些年来,日本走向“政治大国”过程中的一些倾向,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公开主张日本要“领导别人”,歧视亚洲其它国家,视自己为“垃圾堆”中的“霞关大厦”。

从85年起,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1298亿美元,跃居美欧各国之首,使日本一些人忘乎所以,觉得“第三经济大国”名不副实,“尝不到领导别人的乐趣……”;在亚洲更是趾高气扬,某些激进分子主张“告别亚洲、脱亚入欧美”,并说即使在亚洲受到孤立也是光荣的等等。

(二)新国家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台头。

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军费开支连年递增突破1%。 许多激进分子包括战前的军国主义者在内,力图摆脱战败后的约束,打破禁区。78年后,某些势力竟将东条英机等14名战犯的牌位放在靖国神社,日本首相中曾根于85年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还有,日本文部省有意篡改教科书,美化军国主义罪行等等。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警觉。

总的来说,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日本正以积极的姿态力图独霸一极,正如90年伊始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向《泰晤士报》记者所讲的那样:“日本今天可望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在亚太地区发挥作用,而且要发挥作为世界7 个主要工业民主化国家之一的作用”;日本“将在构筑21世纪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产生影响”。海部此言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道出了日本准备乘构筑国际新秩序的机会争取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标。

标签:;  ;  ;  

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尝试_世界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