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工业结构趋同还是趋异——对我国工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论文,实证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地区分工加强转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期,由于强化了对资源的就地加工,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向制造加工型的转变,以及在产品结构层次上,各省、市、自治区在呢绒、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照相机、缝纫机、手表、拖拉机、化学纤维、汽车等热门产品上表现出来的各地齐上阵的架势。在此时期,我国工业结构呈现出趋同的倾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结构与全国比较接近,其工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似系数较大,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产业分工加强转化的趋势。1995年与1985年相比,从轻、重工业内部五大部门来看,除原来结构与全国相似程度很低的新疆外,其余省、市、自治区的结构变动强度(指各地区两个时段各部门比例变化的绝对值之和)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只有6个省区与全国水平的结构相似系数呈上升趋势,而在1985-1990年间有11个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构相似系数呈上升。相反,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轻、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差异程度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全国轻、重工业结构差异系数呈缩小趋势的情况下,在不含海南的29个省、市、区中有18个省市区的结构差异系数是扩大了,这也表明了我国地区分工加强的趋势。在行业一级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1985年在0.90以上的有19个省市区,小于0.8的只有4个;而到1995年相似系数在0.90以上的由19个减少到10个,小于0.8的由4个增加到11个。
具体到变动方向来看,计算表明东部地区在原来具有优势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加工工业方面,其地位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而中、西部在其优势部门如采掘工业、原料工业方面,在全国地位有继续加强的趋势,同时,由于西部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促使西部在原来优势较弱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上述地区工业结构的趋异趋势还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地区分布上。
二、从行业的分布来看,大部分工业行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地域分布向集中方向发展。
我国工业结构具有向结构分工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结论从行业的地区分布的分析也可以得到证明,即绝大部分工业行业具有在地域分布上的集中倾向。行业地区分布的集中化倾向表现在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两方面。
1、行业的绝对集中趋势:大部分行业向少数省区集中。
行业分布的集中趋势首先表现在向少数几个省区的集中。我们可以用按比重排序前四位省区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份额即集中度来表示这种绝对集中趋势。
先从不同时段的比较来看,1985年到1990年期间,31个主要行业中有16个集中度上升、15个下降;而1990年到1995年间,31个主要行业中有24个行业集中度上升,只有7个行业的集中度是下降的。
1995年与1985年相比,地区集中度上升幅度较大(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行业有:电气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烟草加工、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服装、皮革、家具制造等9个行业,其次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饮料制造、纺织业、造纸、电力、化学纤维和木材加工等加工型行业以及煤炭采选、非金属矿等共11个行业的集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与此相反,象石油开采及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及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加工等主要资源指向型工业的集中度则呈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下;食品、机械工业则基本上没有变化。
从静态来看,1995年我国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开采、煤炭采选、黑色金属矿采选、木材采选、烟草加工、纺织业、服装、皮革、化学纤维、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其他制造等,其中加工型行业如服装为62.95%、电子工业达62.48%、塑料制品为57.14%,仪器仪表为56.72%、电气机械为56.70%、纺织业为54.61%(而同期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集中度为39.75%),它们的集中度明显地高于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及石油加工等资源型指向行业;集中度最低的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32.73%、电力36.11%、医药制造36.19%、食品工业37.58%、木材加工37.96%、非金属矿采选39.02%、造纸39.03%、化学原料39.20%,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也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仅为40.32%。这种分布变动格局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地区分工具有由资源决定型分工向加工业专门化型分工转变的趋势;二是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等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的行业有较低的集中度或集中度下降,表明了在一定程度上规模经济对推进我国地区分工的作用还不十分有效。
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工业行业分布主要是向东部集中,即东部除了烟草加工在全国所占比重没有得到提高外,其余主要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是:服装、皮革、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电力、电子、金属制品等行业。向东部地区的集中化趋向直接导致了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的扩大。如从地带来看,1995年与1985年相比,东部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企业产值当年价的比重上升到66.01%,上升了6.19个百分点,中部则下降了3.72个百分点,西部下降了2.64个百分点。中西部人均工业总产值与东部比较的相对水平,中部降为41.15%,西部下降到了27.33%。如果用变异系数来衡量地区差异的话(变异系数=方差/平均值,变异系数越大,反映地区差距越大),未按人口加权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地带简单变异系数由1985年的0.450(由于数据的可比关系,比较变异系数时不含海南,下同),上升到1990年的0.477和1995年的0.561;按人口加权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地带变异系数由1985年的0.421(地区人口按年末人口计算,下同),上升到1990年的0.445和1995年的0.516。
2、行业的相对集中。
考虑到行业的绝对集中既可能是随地区经济这块饼被做大而相应集中,也可能是某些地区在这个行业专门化加强。后者即是行业的相对集中,它说明相对于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分布而言,行业的地区分布与工业总产值分布是更加相似了还是差异拉大了。可以用行业分布与工业总产值分布的相似系数来表示。相似系数小,表示行业的分布与工业总产值的分布差异较大,其相对集中越强,反之,则相对集中越弱;或者说,相似系数上升,表明行业的地区分工下降,相似系数减小,则行业的地区分工增强。
从静态来看,行业的地区分布与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分布的相似系数较低的是各类采掘工业和烟草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及电子,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地区分工较强;而象食品工业、饮料制品、纺织业、服装、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电力、化学原料、医药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工业、电器机械等加工工业相似系数较大。
我们认为,静态的分布一定程度上有历史的原因,地区工业结构的趋同与否更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那么,从动态来看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变化趋势是趋同还是趋异呢?由于采掘工业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分布,局限性很强,暂且不论。计算表明:1995年与1985年相比,烟草加工、纺织业、服装、皮革、家具制造、造纸以及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机械工业、电子等相似系数下降而地区分工有加强的趋势;而行业的相对集中度与地区分工弱化的部门有电力、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学纤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等重化工业和医药制造、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
同时,从动态角度来看,地区分工还表现为由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资源型分工向专门化决定的加工型分工转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原来地区分工很弱的一些加工工业分工有所加强,这些行业是食品工业、纺织业、造纸、家具制造及非金属矿物制品、塑料制品等。
值得指出的是,与绝对集中的变动相似,规模经济强的一些主要是重化工业的相对集中与分工没有得到加强,再次说明规模经济对推进我国地区分工的作用还不十分有效。同时,由于一些部门绝对集中度的上升与工业总产值的上升密切相关,使得其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不相一致,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然绝对集中度不很高且呈下降趋势,但其相对集中度并未减弱,表明了前四位省区所占比重虽然下降,但其分布与地区工业总产值具有较低的一致性;而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则相反,绝对集中度较大上升,而相对集中度下降,表明了其分布与地区工业总产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在动态意义上并没有趋同。
标签:工业总产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