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今年农业(渔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_对虾论文

专家分析今年农业(渔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_对虾论文

专家解析今年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渔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类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渔业论文,农业产业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虾 国际市场趋于饱和

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何建国

国际市场趋于饱和。亚洲的中国、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是主要的对虾养殖国,也是主要的对虾出口国,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继2008年虾价格回升之后,2009年的养殖产量普遍增加。而对虾进口也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但从美国市场的情况来看,2009年美国上半年进口虾236万吨,与2007、2008年同期几乎保持不变,但价值却减少了将近一亿美元;欧洲对虾市场2009年第一季度对虾进口进一步减少,与2008年同期的15.5万吨相比,对虾进口总量下降了3%;由于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开始出现缓和和全面的政策刺激效应正在显现,2010年才能逐步起色。以上数据表明,国际对虾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国内市场正逐渐扩大。2009年,国内对虾的价格较2007、2008年有所提升,农民养殖积极性增加,养殖面积增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虾养殖单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2009年产量较2008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虾国际市场趋于饱和,出口贸易国际竞争激烈,价格低迷,再加上各进口国指定的各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我国增加对虾出口量的难度较大。此外,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出口水产品的一大优势,但考虑到原材料、人力成本以及环境因素,我国对虾养殖成本下降的可能性很低,在这种形势下,内销突显其重要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正不断扩大,对虾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平稳。

总体来讲,我国对虾养殖产量正在不断提高,但因国际出口竞争大,出口难以改善。

罗非鱼 养殖与加工出口产能相对过剩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杨弘

受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寒灾、商品鱼销售价格长期低迷、饲料价格不停上涨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许多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平本状态,一些苗种场减少了亲鱼越冬储备量,但估计2010年苗种生产量供大于求的状态不会改变,销售价格从高价位逐步回落到合理价格。

苗种生产工厂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型苗种场将加大设备改造力度,特别是大型饲料厂和加工厂下属苗种场,由于资金和实力雄厚,投入力度更大,将进一步采用工厂化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种苗场将淘汰。

由于饲料成本上涨、销售价格下跌的因素,养殖户难以赢利,甚至亏本,2010年养殖面积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养殖户可能会通过采取混养模式来抵御养殖风险,或采取畜禽鱼立体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将更加困难。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爆发性链球菌病的流行可能更为普遍,在目前尚没有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药物的使用问题将被更多地关注,病害预防将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在养殖生产与加工出口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因品质和安全问题引起的国际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但全国出口量总体将呈上升趋势,出口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

随着运输技术水平的提高,主产区的部分鲜活罗非鱼被调运到国内临近省份市场销售,同时条冻和深加工产品国内市场也呈上升趋势,今年将有更多企业采用包括“南鱼北运工程”等措施来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以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大宗淡水鱼类 价格总水平将保持稳定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戈贤平

产量继续保持平稳。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出口水产品出口困难,而大宗淡水鱼类的消费由于以国内市场为主,市场十分稳定,价格平稳。2009年,在“拉内需、保增长、促就业”的宏观政策的拉动下,渔业经济形势平稳向好,养殖户对大宗淡水鱼类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一些出口经济鱼类的养殖户也转养大宗淡水鱼类。由于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普及面广,加之国内市场需求较大,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稳定,预计2010年大宗淡水鱼养殖面积和产量还会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总体供求平衡,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市场价格保持平稳。2009年全年大宗淡水鱼类价格稳中有降,但总体波幅较小。从具体品种来看,除鳊价格在2005~2008年保持平稳上升外,其他大宗淡水鱼类品种价格都表现为“下跌—回升—回落”趋势。其中,草鱼、鳙、鲫价格延续2008年的高价位,走势较好,但近期已开始下滑,预计今年价格将稳中有降。鲢鱼价格自2005以来一直比较平稳,年度间价格差价最高只有0.62元/公斤,因此预计2010年也不会出现大起大落。鲤鱼价格波动较大,近几年价格差价最高达到1.41元/公斤,2009年价格下降明显,预计2010年会有所回升。鳊鲂价格会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市场需求的逐渐满足而呈现企稳趋势。总的来说,大宗淡水鱼类价格总水平将保持稳定。

木薯 原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瓶颈

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开绵

市场发展趋势。国内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仍将需要大量进口木薯。原料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拟建的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工厂年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需要增加800万吨鲜木薯。

遗传育种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创新,泰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木薯种质资源备份库。由于我国木薯种植区的纬度跨度较大,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复杂,需要培育更多适应性强的木薯新品种,特别是具有高产、高淀粉率、燃料乙醇专用型木薯优良新品种(品系),专用型木薯新品种的培育已成为将来育种的主要目标。

栽培技术发展趋势。栽培技术标准化、种植集约化、机械化。开展木薯不同时期肥水定量需求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及木薯耐寒生产技术研究,在不同木薯种植区域建立土壤质量档案和缺素状况数据库,研制木薯生产实用机械及配套栽培技术,逐步实现木薯生产标准化。

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趋势。一是木薯块根原料分析系统化。连续跟踪分析木薯品种(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种植区域的主要淀粉特性指标,为我国木薯育种、栽培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木薯加工产品多元化、专用化和高附加值特性。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多元化、系列化、专用化的木薯淀粉深加工产品,特别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复合变性淀粉品种,并不断推向市场。三是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技术并重。研发推广高效、节能和环保的木薯加工工艺和设备,促进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贝类 新型养殖模式将进一步推广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张国范

2009年“海大金贝”虾夷扇贝和“东优1号”杂色鲍等2个养殖贝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我国贝类新品种数量已达到5个,覆盖到皱纹盘鲍、杂色鲍、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等5个种类。各主要养殖种类的种苗供应量基本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加,可以满足养殖的需求。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近海远岸深水区养殖模式、工程化养殖模式等新型养殖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但深水区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新的突破,些常规技术还需进一步集成。

就贝类工程化养殖模式而言,经过多年的摸索已日渐成熟,具有养殖密度高、人工投饲、饵料转化率高、养殖污水可控等优良特点。在不破坏或基本不破坏养殖区或毗邻海域环境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贝类的养殖产量,产品的食用安全也将得到保障。贝类产业将继续面临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污染加重等环境风险。从今年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赤潮引发的病害发生的频率会显著增加,危害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贝类保活流通方面的发展应与国际水平接轨,以国际鲜活贝类流通卫生标准要求规范国内贝类加工企业。贝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贝类精深加工水平,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例是主要发展趋势。

茶叶 出口增长困难内销可望增长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杨亚军

外销市场增长困难。据海关初步统计,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08年下降了14%。综合主要研究机构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危机仍将发挥影响,我国的整体出口环境会不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持续盛行,各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会比2009年更突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数国家纷纷采取本币贬值的方式刺激出口,人民币兑美元将面临更大升值压力,加上茶叶生产的原材料投入成本不断提高,预计出口成本会不断提高,进一步削弱出口竞争力。据此预测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增长非常困难。

内销市场可望增长。近年来我国茶叶消费量不断提高,2010年国内茶叶消费仍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中高档茶和品牌茶消费会继续增长,但增幅可能会趋缓。从茶类消费看,绿茶消费仍是主流,乌龙茶仍会保持增长势头,红茶消费市场开始启动,预计会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市场可能会有恢复性增长。从加工程度看,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费会提高。

全球茶叶产业发展趋势。据世界粮农组织茶叶政府间工作小组预测,如果2010年亚洲和非洲的主要茶叶产区气候正常,茶叶产量将有所增加,可望缓解全球茶叶市场偏紧状况,价格也有望适当回落并保持稳定水平。世界粮农组织官员同时认为,2009年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大幅上涨,有可能导致茶农扩种茶叶,造成茶叶供过于求的情况。

甘薯 功能性用途将得到认同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马代夫

随着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具有低碳(生物产量高,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氮肥使用量较少,消耗能量低)作物特点的甘薯将可能引起政府重视。

我国常年甘薯种植面积保持在700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略有增加,鲜薯总产保持在10亿吨。

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企业为满足合格原料的供应,必将加大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如山东利丰集团、四川光友集团已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达成促进产业发展协议,较以往更加重视基地建设。

鲜食、特用(紫肉、叶菜用)甘薯种植面积显著增加。部分地区鲜食甘薯实现周年供应。

专用型甘薯良种推广应用面积明显扩大。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已明确主推品种,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栽培,专用型甘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将明显扩大。

特用优质品种的需求增加。甘薯的低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等特点是改善以富营养化为特点的不良生活方式的最佳食品之一,甘薯的功能性用途将越来越被得到认同,甘薯的功能性开发将是发展高附加值甘薯产品的主要方向,特用型甘薯将成为育种的重要目标。

甘薯淀粉加工污染仍将是限制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甘薯淀粉加工污染虽然是一种可降解、环境可修复的污染,但不应忽视,也不应盲目扩大。

食用豆 优良品种产品供不应求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程须珍

生产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民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大宗作物在综合农资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方面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无疑给食用豆等小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然而,食用豆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种植面积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复苏和销售价格上升,预计2010年我国食用豆生产总体会有小幅增长,其中绿豆、蚕豆等增加幅度可能较大,芸豆、小豆等增加幅度较小。另外,从2009年鲜销蚕豆、豌豆生产和出口加工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的市场和价格优势,优良品种产品供不应求,发展潜力较大。

国内外消费市场及贸易动向。我国是世界上种植食用豆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原产于中国的绿豆、小豆(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蚕豆生产占世界总量的39%,豌豆生产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我国食用豆多种植在生态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生产的食用豆质量上乘,且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优势。

联系电话:0351-4048890转809

标签:;  ;  ;  ;  ;  ;  

专家分析今年农业(渔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_对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