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代际变迁的视角论文

透视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代际变迁的视角论文

透视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
——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代际变迁的视角

马 娇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正确的时代观对当今时代有积极的影响。影响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内生动力;社会转型是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重要推手。因此,要准确把握我国青年时代观的变迁历程,就必须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准确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

关键词: 时代观;青年;社会主要矛盾;社会转型

青年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和希望,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是促进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加强对青年群体的研究,解决青年群体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推动国家、社会以及时代的进步。关于时代观问题,徐涛[1]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一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时代观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新的时代观。”马原生[2]认为:“面对伟大的时代飞跃,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时代观,才能准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更好顺应和驾驭时代发展趋势,成为自觉和清醒的革命者。”由此可见,正确的时代观对当今时代有积极的影响。关于时代观概念的厘清,徐涛[1]说:“时代观是指人们对时代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反映时代发展总趋势和逻辑演进规律的根本观点。作为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时代观体现了主体对时代的一种主观心理表达,代表着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性。”本文拟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代际变迁的视角去探析青年时代观,进而梳理青年时代观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发展动向。

一、中国青年时代观的变迁过程

时代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二重性”[1]。因而处于不同发展时空和发展阶段的人们,往往拥有着不同的时代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因而要准确把握我国青年时代观的变迁历程,就必须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原理,准确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

企业内部的和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比较完善之后,企业管理层可以逐步减小其影响力。企业管理者的权力应随着企业组织的和谐程度递减,只要企业可以保持监督约束的权力,其他的权力就应该尽可能地下放。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国家百废待兴,以团结之力渡难关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中,百余年来,中国许多有志青年投入到同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争取中国的独立、自由,使中国能够真正得到解放,获得新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广大青年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新中国百废待兴,此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认清国家的形势,带领国人一起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力及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了诸多的探索,而青年无疑是这支探索队伍的重要力量。崭新的国家形势和社会局面,使刚经历过战争炮火洗礼的中国青年看到了祖国和自身未来的希望,他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分外珍惜,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斗志,“团结一致”“为新中国添砖加瓦”“献身中国建设事业”是这一代青年的奋斗标语。如1958年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虽是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造成国家资源的损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团结性。此外,这一代青年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成为政治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共同的时代经历让他们自成一体、团结一心,以新中国的建设为己任,始终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九大前:国家进入新局面,以中国梦筑青春梦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3]同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便被提上了日程,而中国青年一代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来讲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所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3]由于此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又处在起步阶段,经历“文革”时代的青年内心带着“文革”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伤痕,并且对时代、社会的原有认识被颠覆,而对新时代的清晰认识又未形成。在这样的条件下,青年人无法准确找到自己在这一时代、社会中的定位,因而他们对过往不断进行反思,并且极力让自身融入这个时代中。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们逐渐树立起信心,积极地参与改革、拥抱改革,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青年人参与改革不再像以往那般激进,而是更加理智,更加追求稳步推进、稳中求实,并且深刻体验到因改革而带给自身发展的益处。

所谓社会转型,其实质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对社会结构模式、运行体制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和改造,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5]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基于此,我国社会也必然会进行新的转型发展,同样社会新的转型发展也会引发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倾向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变化。上文提到青年时代观是青年对于时代总的观点和看法,是青年主体对时代的一种主观心理表达,代表着青年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性,因此,社会转型必然会对青年时代观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主要从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文化转型来阐述这一影响。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构,审计报告通常需要审计部门自我修正。在当前审计机构独立性缺失、审计结果受多方利益影响的形势下,这种自我修正无疑会使审计结果更加缺乏可利用性。即便审计机构在完成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影响因素,许多问题也容易使审计机构自己当局者迷,从而对审计结果中出现的疏漏无法正确定位。加强质量评价队伍的建设,引起专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人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任务。

再者,青年群体与国家、社会也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前提。心理学上称人的发展不仅只是生理层面,更多的是心理、精神和思想层面,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促进时代、社会改变与发展时,同样也会促进青年群体的改变与发展。

(三)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进入新时代,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

纵观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九大,我国社会共经历了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第一次是1956年中共八大正式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三次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纵观这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会带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经济领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正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推动,我国在各领域才能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得到长足的发展,时代才会在其推动下不断向前迈进,青年的时代观也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二、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

通过对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历程的分析得知,影响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第二,中国社会的转型。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之所以称为“新”,是因它具备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新”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而中国青年一代更是深入抓住这一时代特征,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新要求。他们除了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还会更加自觉地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现阶段,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成为青年群体普遍欢迎的方式,虽然其存在弊端,但是通过对此分析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青年主动参政热情以及对国家政治认同度都有所提高。此外,在文化方面,近些年优秀青年影视导演、作家层出不穷,他们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对这个时代的认同。新时代青年紧跟时代潮流,他们的出发点虽是为满足自身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实际上却也是以自身的这种需要为导向,满足这个时代发展所需。

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水泵机组能效、泵站工程、给水或污水处理能耗等方面,属于水系统中单个环节的能耗研究,缺乏针对城市或区域层面的水系统整体水—能关系的研究,对水在终端消费环节的能耗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过去对给排水能耗的研究多是从企业成本角度出发,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没有从城市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耗。

(二)社会转型: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重要推手

1992年,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提出要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物质财富的增加,我国青年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青年人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自觉地与利益的分配及自身利益的获取相挂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一些个人主义、民主思想等文化思潮相继进入中国,对于初次接触国际的青年来讲,严重影响了其对中国时代发展及时代问题的把握,他们看待时代发展的思维较以往变得更加自主、独立,同时也更加务实和功利化;而在改革开放时代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比他们的上一辈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因此他们则比上一辈思想更加复杂多元,上述的一些表现也更加明显。

2012年,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同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伟大理想,也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时代任务。青年人在这一时期享受着时代发展带来的优越生活,物质极大丰富,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许多青年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无法离开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于是便更多地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

第一,社会经济转型。我国社会的经济转型目前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过渡;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渡。唯物主义历史观曾阐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6]每一次经济的转型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让中国的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青年人不用再担心温饱以及生存问题,此时他们就会开始转集体为个体,开始尝试独立,更加务实,开始依托强大的时代发展获取自我实现。

3.3.2.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常源于卵泡的生长异常,因此可采用氯米芬或促性腺激素促排卵,hCG诱发排卵并进行黄体期支持,可使用黄体酮20mg每日肌内注射和(或)hCG 2000U,隔日肌内注射至孕10~12周左右[1 1]。

第二,社会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进步过程。文化转型不是一种文化突变成另一种文化,也不是骤然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在文化内部变动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并吸收外来文化若干有益成分之后产生出新的文化。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的养成同样具备此功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西方的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的文化逐渐从一元走向多元。中国青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等,并将西方文化中优秀可借鉴的部分应用于本国和自身建设。虽然西方思想等的进入,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它同样也为青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启示

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就是奋斗。没有青年的奋斗,就没有党和国家的未来。纵观中国青年时代观的变迁,主流是健康的,但这其中也不乏存在认识上的偏离。青年群体是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同时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具生气的力量,他们肯学习,很少有保守思想,这对于中国建设来说是积极的力量。但就青年自身而言,他们对事物的敏锐与开放,也使得他们的思想最不稳定,更容易受到一些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的今天,青年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很难正确把握我国的时代潮流、时代问题。时代与青年之间有着紧密的互构关系,因而应重视对青年的时代观教育。时代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时代观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帮助青年群体正确认识和对待时代问题,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观。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教育,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教育,帮助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践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判断并解决自身与时代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转型中为自己准确定位并发挥青年一代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涛.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N].学习时报,2018-06-20(2).

[2]马原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观[N].山西党校报,2017-11-25(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8.

[4]张烁.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5]卢岚.当代中国人精神裂变的社会根源——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的生长与演绎[J].理论与改革,2015(1):168-1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61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254(2019)06-029-04

收稿日期: 2019-07-20

作者简介: 马娇(1995~),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

(责任编辑:陆艳慧)

标签:;  ;  ;  ;  ;  

透视中国青年时代观变迁的社会根源-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代际变迁的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