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民主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5-0078-03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从经济的角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做出了精辟解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被人们奉为经典话语。社会主义本质是否仅限于从经济角度来界定呢?江泽民在“五·三一”讲话及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发展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这就纠正了过去那种把民主只看成是达到经济目的手段的认识偏差,反映了我党对民主的高度重视。这也启发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时,不能只强调经济方面的特征,同时也要注重政治方面,应该把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民主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更加完善。
一
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长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成果,是社会政治进步的集中表现。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民主从西欧扩展到全世界,现在民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和文明国家的根本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它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在领导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把民主这一文明成果纂取在自己手中,使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它虽然较之专制进步,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民主的涵义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转化。民主由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化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由少数人的民主转化为多数人的民主,这一思想是民主政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和超越。
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的发源首先在于它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其次它反对剥削,追求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先有民主,否则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无法成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把一切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272)。列宁也说,“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P782)。可见,民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P782)。社会主义建立后也必须把发展民主作为己任。列宁指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现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2](P782)。邓小平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务虚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P168)。这不但指出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性,而且把民主放在现代化的时代框架中,指出了民主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意义。
由此可见,民主与社会主义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封建主义社会、半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等一切剥削阶级统治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民主,有谁的民主,是人民大众的民主还是少数剥削阶级的民主。当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革命胜利后“争得民主”,并不等于直接就有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现在,从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看,资本主义民主比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成熟得多。但是正如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社会主义本质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目前社会主义民主水平低就否认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任何性质的民主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经经过了3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这个体制在保障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实现最充分、最切实的民主。因此,增强对民主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以使我们这种最高类型的民主进一步显示出资本主义民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了。
二
既然民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没有民主方面的话语呢?应该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它主要是针对人们多年所信奉的“贫穷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和“姓‘资’姓‘社’”的僵化观念的,因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侧重经济方面。虽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没有涉及民主政治,但其后隐含着民主政治的作用。显然,只有在民主政治制度的保障和支持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任务和目标才能实现。当然,邓小平没有把民主政治写进社会主义本质的几句话中,更是与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定时代背景有关。首先,从国内来看,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的第一步,总体上温饱问题才刚解决,还有将近一亿人口尚未脱贫。对我国来说,最迫切的问题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民主政治虽然仍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但没有经济问题那么紧迫,所以在这时没有必要过度强调民主问题。另一方面,1989年政治风波刚过去,党和国家刚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国内还存在政治上不稳定因素。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所以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民主问题不失为一种老成持重的谋略。其次,从国际背景来看,其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前一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在于政治改革的失误,这告诉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政治改革;其二,苏东剧变后,国际上的反动势力一度相当猖狂,“社会主义终结”的言论甚嚣尘上,西方各国对我们实行经济制裁、人权指责,并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国际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当不利。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饱经革命风云并且一生“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不会不分轻重缓急地去强调发展民主。况且,十年改革使人民群众得到极大的经济实惠,人民不但拥护改革开放政策,而且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邓小平思维中的焦点问题。
在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的同时,邓小平当然也没有把民主这个上层建筑的政治要件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继1980年提出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之后,1985年邓小平在谈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政策成就时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4](P116)。在这里,作为两条最重大政策成果之一的民主是作为第一条摆在经济改革前面的。1986年邓小平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行不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4](P164)。这也说明,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中,民主政治建设的地位也同样丝毫没有被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完整地、准确地、科学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那种把领导人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结论当作完美无缺的信条的做法,不仅不符合邓小平的本意,也是不科学的。
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民主内容的话语并不意味着民主问题不重要。因此,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如果我们继续仅仅局限于那几句话,反而对我国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不利。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经济更加发展,整体上已经由温饱型社会进入小康社会,经济生活比较宽裕,人民群众总体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对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培育了诸多有利因素,例如,民主政治的主体构建,民主、平等、竞争等政治观念的增强,法治环境的塑造,交通、通讯等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等等,这些都为民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党在十六大上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这一举措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的深入探索,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亦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由于理论上没有揭示出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在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误。马克思在领导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3](P144)。苏东剧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严重背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官僚主义体制、家长制和特权现象严重,使党和政府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过分集中、压制民主的倾向,这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形成过一种不良习惯,凡讲民主,只讲民主的阶级性质及其与意识形态取向的关系,而很少言及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政权建设中,过度强调国家的专政职能,忽视了它的民主方面;过分强调集中,忽视了民主建设,造成了权力高度集中、党政融为一体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可以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曾经在较短历史时期内使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取得成效,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活力不足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这说明,光有阶级性质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够的,民主体制和机制发育的相对迟缓以及民主观念的滞后同样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长期忽视民主的重要地位并因此忽视民主建设,不但损害社会主义的形象,而且损害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这里的“不够格”原意是指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落后是“不够格”的,但是政治发展滞后的社会主义也不能说是够格的社会主义。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仍然相对滞后,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特权现象等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苏东剧变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但把民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要及早建立起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收稿日期:2003-09-08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