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回归--2008年现代汉语高考试题简评_中考论文

生活的回归 语文的回归——2008年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语文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文阅读的评价目标是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具体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重要信息的捕捉、作品感受的能力,核心是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遵循这个导向,近年来各地在中考命题中加大探索,呈现出新面貌。

纵观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的一些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型稳中求新,选材百花齐放,在命题走向上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选文牢牢突出社会热点和“语文味”

1.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阅读选文除少部分选自教材,大多数都选自教材之外。今年很多地区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尤其倾向于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关于老师、父母、自然、情感、习惯、个人成长和修养等方面的材料,使试题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宜昌考题中的选文《地震》,眉山市选文《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泰州市选文《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常州市选文《大地的震动》,苏州市选文《汶川地震》等,都取材于“5.12”汶川地震;长沙考题中的《鸟巢》,芜湖考题中的《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等,取材2008年北京奥运;株洲考题中的《最糟糕的发明》列举了塑料袋的种种害处,与今年6月1日国家颁布的“限塑令”相关;南宁考题中的选文《习惯的力量》,济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成都《善待挫折》,眉山《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福建莆田《疯狂的“粉丝”背后》等文章都注重与学生成长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另外不少地区的阅读材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苏州的选文《苏州,最后的园林》、内江的选文《静悄悄的昆仑山》等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既能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本地历史、地理、风俗知识的了解,还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选文材料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特征。

2.体现文化性和文学性

今年,“文化类试题”“文学类试题”如雨后春笋般地走进语文试卷,命题人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散发出语文学科厚重的人文学科气息。例如湖北咸宁的《长河落日扁》,南京的《古诗词的色彩美》,北京的《乡间庙会》,淮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另外一些地区还选用了当代作家的作品,如广东选用了周国平的《信仰之花》和冯骥才的《歪儿》,徐州选用了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苏州选用了老舍的《繁星》和鲁迅的《故乡》,无锡选用了贾平凹的《泉》等。这些选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呈现着语文学科的独有魅力,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目标评价凸显整体性和综合性

1.目标体系上的组合

今年中考阅读题,各地特别强调从整体上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试题的考查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语文考试不能只考查认知领域中的内容,还应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体现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考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如黄冈市的选文《假币》,一共设置了五道题(20-24),其中第20题考查把握文意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21题“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辨析能力,第22题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这三题评价的都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第23题“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采取什么方式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显然是在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第24题是一道质疑题,从形式上对应的是传统的读书方法,而在内容上是学会质疑,涉及的则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的目标。

2.考查内容与考查方式上的整合

有的试卷通过阅读题的平台,利用上下文的语料及背景,将字词积累、文学名著阅读、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实现了语文学科内部各板块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同步实现了各题型在考查方式上的融合。

先说结构上的融合。宜昌卷每年都坚持这个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宜昌卷全卷基本上是通过阅读这个载体,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甚至片段写作都融合在一起,改变了常规的一份试卷单独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几个板块的做法,进行了结构创新。今年的试卷就只设了汉字、阅读、写作三部分,“阅读”中含纳了多个板块的考查。

第二种方式是在单一的试题设计上实现各部分的综合,如常州卷第10题:

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

该题同步提供了链接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文段阅读及材料探究综合答题,实现了理解分析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探究概括能力、逻辑辩论能力的整合。

三、能力考查点侧重核心能力

1.重视三项主要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核心能力应当包括三方面:第一,理解归纳能力。阅读文章应该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感受或做出初步的概括。对文学作品,主要是形成初步的感受;对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主要是对内容或观点的初步概括。第二,筛选信息的能力。即能把握文意,能从文本中获取主要的信息。第三,分析评价能力。能联系个人经验,对文章的重要词语和关键内容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依据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一部分地区在设题时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如北京卷:

13.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15.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第13题考查的是概括总结能力,第14题考查的是分析评价能力,第15题涉及到信息筛选、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能力。三个题形成一个组合,要点简洁,考查点明晰,重点突出。

2.加大了语言品味与赏析

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在今年的阅读题中比重有所加大,各地为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设题时通过对文段语言的品味赏析来引导语文教学重视这个导向。如江苏淮安卷第9题:

9.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河北卷第22题: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湖北咸宁卷第11题:

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这些试题,均要求学生对词或句进行品评赏析,考查学生语言的领悟力,旨在引导学生揣摩学习语言,是突出语文学科特征的考查方式,“语文味”浓,值得肯定。

四、答题强调开放性和独创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今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这种题主要有以下四种呈现方式:

1.分析、评价。这种题要求考生对文本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谈感触、作评价。如泰州试卷第26题,考查学生欣赏能力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河北省的第14题:“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2.质疑、创新。这种题要求考生对文本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江苏淮安市语文试卷的第12小题:“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答案不设统一要求。

3.检索、探究。要求结合文本的内容和链接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如南京卷第17题:“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

4.延伸、拓展。如河北卷第18题,让学生“列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宜昌卷第27题:“请根据你自己的文化积累,为第③段加波浪线的部分补写一个实例。”

总揽2008年各地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不乏创新和亮点,总体上体现了这些年课改的思考,更多地回归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上,回归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上来。

五、命题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浏览各地试卷,亮点颇多,同时也发现命题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1.题干的表述冗长或指向不明,影响学生对命题旨意的理解。

2.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对城乡、民族等差异人群的普适性不足;一些文本缺乏典范性,质量不高,显得粗放;有的虽较经典,但不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离考生的生活或知识背景有一定距离,因而不便于答题。

3.阅读量和书写文字总量过大,试题设题较多,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少。

4.有些试题过于开放,答案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信度,评卷时难以把握评分标准。

5.许多试卷阅读能力的考查方法与题型上还多是老面孔,乏善可陈。一些试卷中的阅读题反复考查一种能力,或与试卷其他部分的考查点重复和交叉。

标签:;  ;  ;  ;  ;  

生命的回归--2008年现代汉语高考试题简评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