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与调整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与调整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与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贸易论文,石油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8102(2009)12-0088-06

自从石油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商品以后,石油的供求研究和石油的价格变动分析一直是石油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两个热点课题,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石油国际贸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为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分析石油贸易、确立我国石油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而言是一种有限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的供给是由资源所有权决定的。第二,石油资源具有潜在的可替代性。石油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主要用于传统的动力工业系统,当动力工业模式发生变革时,旧的动力能源就会被新的动力能源所替代。当代以新能源开发为特点的新能源动力系统正在被不断开发出来,并开始渐渐替代作为主要动力能源的石油。第三,供求规律仍然是石油贸易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分析石油能源的供求状况与石油价格波动时,虽然地缘政治因素、投机基金的投机因素等也被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基本经济规律中的供求因素仍然是石油贸易分析中的主要因素,不过决定供求机制的不是传统的价格机制,而是资源所有权和动力工业模式。第四,当以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发展标准时,人口规模决定石油的需求规模。我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然而我国有13亿人口,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又是一个人均石油能源短缺的国家,如果以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标准,在传统的动力工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需求缺口还会继续扩大。

一、石油国际贸易的演变与发展

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发明了动力工业。动力工业是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动力工业模式决定着能源需求模式,在内燃机替代蒸汽机以后,石油开始成为现代动力工业的重要能源。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展和普及,石油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领域,随后逐渐成为一些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能源,被称为—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

(一)石油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自从石油作为动力燃料的优点被发现后,石油商品开始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并最终成为当代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致力于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均把石油视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能源,人类开始进入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动力工业发展时代。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石油贸易主要被几个工业化国家所主导和控制。石油大规模进入国际贸易领域是随着20世纪初石油被引进动力系统、作为动力燃料而开始的。由于当时只有英美法等几个工业发达国家掌握石油勘探开采和生产的关键技术,同时拥有雄厚的生产资本,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国际市场销售基本上是控制在英美法等这几个工业发达国家的七大跨国石油公司(当时被称为石油“七姐妹”)手中,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七姐妹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石油国际市场的供应是由技术和资本控制的,而不是由主权国家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所控制的。石油国际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工业化发展比较早的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改变了石油国际贸易格局。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拥有石油资源的主权国家对于石油资源所有权重要性的意识开始觉醒,而且石油勘探、开采和生产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纷纷利用主权国家的石油资源所有权实行国有化,收回或限制外国公司对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和生产的经营权。这一变化不但削弱了工业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对于石油生产国石油资源所有权的控制,而且改变了技术与资本决定石油国际市场的供应状态,石油资源所有权从此成为决定石油国际市场供应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5个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为摆脱工业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对于本国石油生产的供应以及对石油国际市场价格决定权的控制,联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一变化强化了石油资源所有权对于石油国际市场供应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几次上调石油国际市场的价格,显示出石油输出国组织对于石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改变了英美法等工业化国家垄断石油国际市场的局面,石油输出国组织左右石油国际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力量已经超过了英美法等工业发达国家对于石油国际市场的影响,世界石油贸易进入了OPEC时代。从石油国际市场需求方面看,这一时期为美国、西欧、日本一些工业化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或完成期,因而石油的国际市场需求仍然是以工业化国家为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新的石油能源需求国家,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开始,这些国家开始成为新的石油需求国家。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格局又一次发生了转变。这一时期发生了三个新的变化,使石油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新的转变。第一是在石油的国际市场供应方面,出现了新的石油供应来源。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非OPEC国家有大量新的石油储量被勘探或开采出来,增加了新的石油国际贸易的供给量,OPEC左右石油国际贸易供求变化的力量大大减弱,世界石油的国际贸易格局从OPEC主导世界石油市场的时代,转向了OPEC与非OPEC共同主导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时代。第二是在石油国际市场的需求方面,出现了新的巨大的石油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的规模基本稳定,但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市场石油需求的主体。而随着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对于世界石油能源的总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这一变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工业化国家为主的石油国际贸易的市场需求格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成为潜在的石油需求增长大国。第三是在动力工业方面,出现了新能源动力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动力工业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工业化国家开始寻求发展新能源替代石油能源,以减少对于石油能源的依赖以及碳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这一变化预示着人类社会将按照一种新的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它将直接影响石油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石油国际贸易的格局变化。

(二)影响石油国际贸易变动的主要因素

1.影响石油国际市场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对于资源性商品,特别是石油这种战略性能源商品,影响其国际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所有权。拥有了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或经营权,石油能源供应就相对有保障,掌握了资源所有权就掌握了对石油资源的经营权和对国际市场供给的控制。所以,自从石油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以后,非石油资源拥有国都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获得石油资源的所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决定石油国际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资本,不是资源所有权。这是因为当时大部分石油资源拥有国一方面还没有意识到石油资源所有权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缺少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和生产的技术和资本,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市场的石油供给主要被拥有技术和资本的美国、英国、荷兰等石油跨国公司所垄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石油资源拥有国陆续实现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和石油公司国有化,石油资源所有权开始成为决定石油国际市场供给和价格垄断的主要因素。虽然石油国际市场的投机因素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也会对石油国际市场的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资源所有权的垄断控制已经成为决定石油国际市场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当代国际资源贸易一个重要特点。

2.影响石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能源,影响其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不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而是动力工业模式,动力工业模式决定着能源需求的模式,动力工业模式不变,能源需求模式也相对稳定,动力工业模式的发展和传递扩张决定着能源需求规模的扩大。排除经济萧条因素的影响,只要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的动力工业模式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石油能源对于工业化国家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性就不会改变,工业化国家或正在致力于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对于石油能源需求的增长趋势就不会改变。当以新能源作为动力能源时,也就是说当新的动力工业模式出现时,石油能源的需求就会减少,石油国际市场的需求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以蒸汽机为主的动力工业模式,相应的动力能源主要是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成为主要的动力工业模式,从而石油开始作为主要的动力能源,人类也开始进入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的动力工业模式发展时代,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与日俱增。当代石油国际贸易投机者对石油国际市场需求预期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以石油为动力能源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动力工业规模对于石油能源的长期需求的预期,而不是源于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的判断。

(三)工业发达国家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选择

经过1973、1978年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开始实行开源节流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石油进口多元化措施和提高国内石油储备;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探索新的动力工业模式,以减少对外部石油能源的依赖。进行石油国际贸易的工业发达国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石油完全靠进口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这样的无油国家;另一种是石油部分靠进口的国家,如美国。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国际贸易总体战略都是实行开源节流和提高国内石油储备,但是不同类型工业化国家石油国际贸易的具体战略措施又有所区别。

日本和德国这种石油资源贫乏、但又是主要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的国家,石油进口需求量非常大,对于外部石油资源极度依赖。这种类型的国家在制定石油国际贸易战略时,主要的着眼点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由于日本国内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供应绝大部分依赖外部,日本在制定石油供应安全战略时,一方面要实行石油国际贸易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石油国际贸易的依赖。德国是欧盟国家中比较典型的对于外部石油资源严重依赖的国家。德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匮乏,不过与日本相比,德国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替代能源,因而德国石油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比日本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两次海湾战争之后,德国一直在试图减少对于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依赖,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同时转而寻求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德国的这一做法,同时也是欧盟大多数能源匮乏国家的石油进口战略和能源战略的选择。

美国与日本、德国这种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不同,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能源进口国,但美国同时也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美国政府和一些协助政府研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的学者认为美国也存在“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但是美国所谓的“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是带引号的。美国的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因保护国内石油资源的政策和制度而人为造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从国民经济增长效率的角度和能源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开始不断减少国内石油的开采,转而在全球范围内寻获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大量的廉价石油,特别是在南美和中东,这就使得美国逐渐导致了对于国外廉价石油的依赖,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美国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政府曾提出过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石油供应全部由国内生产,也就是说美国石油供应完全可以通过国内生产解决,所以从石油资源储量的角度,美国不存在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美国的外部石油安全问题,或者说美国的石油国际贸易问题,实际上是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选择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最新出台的能源发展政策,本质上不是基于“外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的角度,而是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的,也就是说美国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是服从于国民经济增长效率和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

从石油资源匮乏的工业化国家实行开源节流和进口多元化战略就可以看出,动力工业模式不改变,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就不会改变,因而石油能源需求受制于石油资源所有权的状况也不会改变。

二、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1.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历史。从1949年至今,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历史演变过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能源的自给率大约只有40%左右,60%的石油能源是从前苏联进口的;20世纪60年代,我国石油的开采和生产迅速发展,石油能源供应开始进入自给自足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我国石油能源的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我国石油产量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我国石油产量已经进入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行列,我国石油能源不仅能够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始向国外出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石油能源出口开始进入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制造业开始向我国转移,我国石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国际加工制造业又一次向我国转移,我国石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1994年以后我国开始成为石油能源的净进口国,我国也随之开始进入石油能源进口时代。

2.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现状。自从1994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我国承接的国际转移过来的加工制造业的大规模扩张,我国对石油能源的外部需求逐年激增,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与石油能源供应之间的缺口逐年扩大。目前我国有将近50%的石油能源靠进口,而且石油进口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感受到石油能源供应安全的威胁。

(二)我国石油供求的基本问题与症结

目前我国石油供求的基本问题是,石油需求与石油供应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在继续扩大,石油供给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石油需求决定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动力工业模式,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以石油作为动力燃料的动力工业模式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交通运输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石油需求的规模取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高低以及人口规模的大小。工业化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是工业化的基础建设时期,因而这一时期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通常不是很大;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相比,这一时期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相应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工业化发展的完成阶段,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石油能源需求规模进入相对的稳定期。按照西方研究工业化发展的学者的观点,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中期,或者说是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也是石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期。我国石油能源供应缺口迅速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就工业化发展模式而言,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以石油为动力燃料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准的加速发展必然带动石油能源需求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二,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规模与石油能源的供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国内的石油生产已经不能满足13亿人口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第三,我国在20世纪80、90年代两次承接了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这种转移加速了我国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扩大了我国石油能源需求的缺口,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巨大的瓶颈。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今后继续沿袭工业发达国家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的旧的动力工业模式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那么我国的石油能源缺口不仅会越来越大,即使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入完成阶段以后,巨大的石油能源缺口仍然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动力工业模式即将出现新的革命性变革时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仍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开发出来的动力工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今后我国必须开始进行能源战略转型,改变现有的以石油作为动力能源的动力工业模式,以新的动力工业发展模式带动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将新的动力工业模式作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三、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措施与调整

动力工业模式决定着能源需求的模式,而动力工业模式又取决于人类工业化发展利用能源的发展。自然科学家将人类工业化发展利用能源主要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利用地球矿物能源,包括煤、石油等;第二个时期是利用地外能源,主要是太阳系能源;第三个时期主要是利用太阳系以外能源的时期。

当今世界正处于传统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变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动力工业模式向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石油能源在能源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在开发各种新能源的同时,正在开始探索利用太阳系能源。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总体战略应当是:动态均衡战略与变革创新相结合。短期而言,是实施动态均衡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长期而言,是逐渐减少对于石油能源的外部依赖,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建立在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动力工业模式基础之上。

(一)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与调整

我国石油国际贸易战略,短期应该实行一种动态均衡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以此建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体系;长期应该对石油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着眼于对于旧的动力工业模式进行改造和变革,减少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从对于石油国际贸易的依赖向新能源国际合作发展转变。

目前,我国的动力工业模式仍然是以石油作为主要动力燃料的,以新能源为动力燃料的动力工业模式最终替代以石油作为主要动力燃料的动力工业模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我国仍然要实行动态均衡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包括:其一,国际市场石油供给短期波动与石油储备之间的均衡。21世纪,世界战略性资源的垄断会进一步加强,战略性资源需求竞争也将更为激烈,从而会引起石油国际市场供给更多的波动,因此我国的石油储备规模一定要保持在能够抵御石油供给波动冲击的状态,在石油国际市场波动频繁时期,提高石油储备规模以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在石油国际市场相对平稳时期,适度降低石油储备以减少石油储备的成本;其二,石油能源供给与新能源替代之间的均衡。建立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可能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而石油能源供给与新能源替代之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均衡,确保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间断发展;其三,石油能源供给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均衡。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由于局部地缘政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防止局部地区突发的地缘政治问题对于进口石油的影响,我国的石油进口一定要实行多元化战略。

长期而言,有三个因素决定我国的石油国际贸易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第一,以新能源为动力燃料的新的动力工业模式替代旧的动力工业模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人类社会必将发生的一场新能源产业革命,站在产业调整的制高点角度尽早进行动力工业模式的变革转型,是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石油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再生资源,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有限的不再生的石油资源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三,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议题,提出的关于碳排放限制问题,意味着清洁能源和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动力工业模式替代石油为动力燃料的动力工业模式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因而,从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我国石油国际贸易战略必须进行调整,逐步减少石油能源贸易,实现从发展石油国际贸易向发展新能源国际贸易转变,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动力燃料,建立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在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基础上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以石油燃料为主的动力工业模式向以新能源燃料为主的动力工业模式的转变,实现动力能源和能源产业的革命。

(二)我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措施与调整

1.通过各种国际贸易方式,强化与石油生产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我国与大部分石油出口国都有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大部分石油出口国与我国也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关系,因而我国可以通过易货贸易、加工贸易、投资合作开发、贷款协议、投资并购等方式,强化与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实现我国石油供给的多元化。

2.加强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新能源开发合作。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能源合作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机,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转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新能源开发与合作。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签订了一系列能源合作发展协议,正在形成我国与多边国际能源合作的框架机制。今后,我国应当继续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国际新能源的开发与合作,建立起我国国际新能源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3.开发、推广新能源,逐步推进我国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的变革。第一,把工业、国防与民用经济分开,在实施新能源动力工业模式变革初期,首先应该选择从民用型、轻型、短途入手,从小的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划开始,随着新能源的成熟发展,再逐步向工业和国防以及大的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划普及推广;第二,在运作方式上,实行中央、地方政府与居民投入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并举的运作方式;第三,从新能源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掌握、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及新能源推广普及的机制建设、智能网络建设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国内市场的主导能力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石油国际贸易的战略与调整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