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视角下对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解析论文_杜文琴

大学生视角下对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解析论文_杜文琴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务必摸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在排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很容易受到境外宗教的影响。因此,笔者从大学生的角度解析了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 民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都会影响和指导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认识清楚其本质,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坚定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摸底排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认识不清。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回族,就应该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参加过基督教的活动,也就是基督教徒了;有的同学认为家人每天祷告,自己应该也就信教了等等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分别对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

一、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概念是不同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特殊的意识形态。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关怀。古代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当时人们不能够解释的现象,因此就寄托于现实之外的一种神秘力量,比如:神明、上帝等,并对其产生敬畏和崇拜。宗教自形成后其本质和教义、教规基本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这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性、社会性、自发性等特点,是民众自发重复的行为。而民族风俗习惯则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逐渐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一些被淘汰了,一些有了进步和发展。它是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和满足人们生活的。

二、宗教与民族、民族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

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选集》上卷64页)而宗教自形成后其本质和教义、教规基本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不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应具备的特征。

1.宗教对民族生活方面的影响。宗教的产生是同某些民族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贝都英游牧民族。”因此,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影响,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变成了民族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的维、回、哈等十个少数民族有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意识和宗教礼仪渗透到这些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宗教也只是反映了这些民族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

2.宗教对于民族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宗教教义教规范围内。以汉族为例,同一民族中有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而多数人不信教。信奉不同宗教的群众生活习惯只是部分因受宗教教义教规影响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大多数风俗习惯同不信教的人是一致的。这些受宗教教规影响而带有宗教色彩的生活习惯,因为有很强的指令规定性,并未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因此根本就不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也不能反映汉民族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日常中大学生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节庆、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风俗习惯是不属于宗教教义教规,这些风俗习惯只是掺杂了宗教的色彩罢了。

三、宗教与民族、民族风俗习惯之间的区别

尽管宗教和民族、民族风俗习惯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但是其概念是不同的,本质是不同的,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宗教信仰更具有广泛性。每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自己的风尚、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的特点。而宗教对于民族或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只局限在宗教教义教规范围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是各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某些宗教指令所规定的行为在演变为民众自觉行为前,虽已广泛流行社会,但也不能列入风俗习惯之范围。

2.宗教自形成后其本质和教义、教规基本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民族风俗习惯则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及文化的发展逐渐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一些被淘汰了,一些有了进步和发展。例如,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迷信的成分被淘汰;健康、文明、喜庆的成分传承下来,并得到发展,真正成了人民欢庆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过去是祭山神、路神的,被封建王公贵族所把持利用;现在则成了促进民族团结,丰富民族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盛大集会。

3.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作用不同。宗教带给人们的是对生活、自然的失望、绝望、无可奈何,是对“上帝”的依赖,对“来世天堂”的憧憬。它对社会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消极的。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里虽然也存在消极、落后的东西,但多数还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而且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会被不断的逐渐淘汰;进步的、积极的风俗习惯将不断得到发展、继承、发扬光大。各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在过去和现在都对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辉煌历史。

四、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宗教信仰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宗教,抵御境外宗教的渗透。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科学对待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也包括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尊重民族感情,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大问题。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要积极支持、提倡和发扬光大那些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风俗习惯。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娱乐、体育等方面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尊重,慎重对待,提高情操。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多的地区,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多,大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如果忽视或不尊重大学生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会被视为对一个民族和学生的歧视与不尊重。我们绝对不能认为各民族互相尊重风俗习惯是小事,它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的大事。大学生的风俗习惯的保持与表现,体现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对于那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习俗,则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发扬优秀的民族品质和精神。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有民族担当,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实现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坚决抵制境外宗教的渗透。

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让宗教信仰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宗教一旦提出一个信仰目标就不能变了,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不会永远满足发展着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精神需求是变化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发展繁荣的。大学生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发扬优秀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品质。

参考文献

[1]牟钟鉴 主编 《宗教与民族》.宗教文化出版社。

[2]卓新平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杜文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大学生视角下对宗教、民族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解析论文_杜文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