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德鸿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德鸿

德鸿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经诊断、治疗后,受损肝脏均获得一定修复,疗效较满意。结论 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获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由于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肝脏损害。目前已发现有600种以上的药物可以导致肝损害,其中包括医学处方药物和人们因医疗、营养等目的使用的非处方药物,包括中草药[1]。现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3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3±2.1)岁。

2临床表现

2.1急性DILD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有恶心、厌食、乏力、轻度的皮肤黄疸;严重者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出血倾向、腹水、肝性脑病、进行性黄疸加深等;以淤胆型为主者有黄疸、皮肤瘙痒、腹痛等;混合型者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2.2慢性DIL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可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内血管病变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2.3 DILD还有肝外的临床表现和全身症状,有变态反应,如发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和白细胞增高、溶血性贫血、淋巴结增生等;还可有胃肠道溃疡、骨髓抑制、肾脏损伤、胰腺炎等伴随症状。据统计在所有的临床表现中,发生率最高的依次为消化道症状(60%)、发热(37%)、黄疸(25%)和皮疹(25%)[2]。

3诊断与鉴别诊断

3.1诊断标准

3.1.1用药后1~4周内出现(睾酮类除外)。

3.1.2有肝脏损害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有发热、皮疹、瘙痒。

3.1.3末梢血嗜酸粒细胞>6%。

3.1.4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

3.1.5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

3.1.6病毒性肝炎血清标记物均为阴性。

3.1.7有药物性肝损害史。

3.1.8再次应用相同药物可诱发(有危害,不可用)。

目前凡具备上述1再加上2~8中任何2条即可考虑药物性肝病。

3.2鉴别诊断

DILD应与慢性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硬化、肝脏肿瘤作鉴别。原有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活动性者)的病人,其病毒血清标志物可以阳性,服药史、停药后症状和血清学检查改善有助于鉴别。DILD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有时与肝外阻塞性黄疸难以鉴别,有时需要做特殊的影像学检查。

4治疗

4.1治疗原则

包括立即停用可疑的药物和给予支持治疗。

4.2治疗方法

4.2.1立即停用治病药物

一旦确诊或拟诊为DILD,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损肝药物是最重要的措施。大多数 DILD在停药后能恢复。在药物治疗期间,特别是新药的应用期间。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测血细胞、肝酶和胆红素。对有药物过敏史、肝肾疾病患者,药物的使用要慎重,有 DILD史者应避免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出现下列情况者应立即停药:①ALT-≥正常上限的3倍;②血清胆红素≥正常上限的3倍;③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上限的2倍[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2加快药物排出

药物由口摄入者,可在l~2小时内服用吐根糖浆15~30ml催吐,并饮水20ml,通常15~30分钟后可呕吐,以减少药物吸收。已昏迷或有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则禁用。也可插入胃管用温水或0.45%的氯化钠溶液反复洗胃,然后给予硫酸镁30g(小儿0.25g/ kg)口服,以便促进肠道残存药物的排泄,也可用甘露醇导泻。肾功能不全者忌用硫酸镁。必要时可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来清除已吸收入血的药物。一些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的分子量大、脂溶性强、蛋白质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可采用血液灌流来消除,如镇静、催眠和安定药,抗生素和茶碱等。当服用极过量的药物,特别是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率高(>60%)的药物时,很难用血液透析和灌流的方法清除,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血浆药物浓度,但本法费用昂贵,主要用于急性药物中毒[4]。

4.2.3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用低脂高糖饮食。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充支链氨基酸、复方氨基酸、蛋白制剂等。

(2)补充多种维生素

特别是B族和C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6是肝脏代谢的重要辅酶,一般是用20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维生素C可增强抗肝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参与机体解毒功能,一般用1~3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200~300mg口服,每天3次。维生素E可维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50~100mg口服,每天2次。维生素K+可帮助纠正出血倾向,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1.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胆汁淤积的患者可酌情补充维生素A和D。

(3)解毒治疗

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剂。有“解毒”功能的药物很多。但其疗效有待证实。其中最常用的有葡醛内酯,即肝泰乐,0.2~0.4g溶人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0.1~0.2g口服,每天3次。尚有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素等。对醋氨酚引起的肝坏死,可用特殊的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本药可增加肝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含量,使谷胱甘肽与有毒代谢产物结合,从而阻止其与肝细胞结合;用法:初次口服140mg/kg,以后每4小时服70mg/kg,共72小时;或首次150mg/kg稀释后静脉滴注15分钟,然后静脉滴注50mg/kg(500ml/4小时),最后100mg/kg(1000ml/16小时)。

(4)降酶治疗

下列药物有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升高的血清转氨酶,但确切疗效还不完全清楚。常用的有联苯双酯(75~150mg口服,每天3次)、甘草甜素类制剂如强力宁(40~80ml稀释后静脉滴注,4~8周)、齐墩果酸(30~50mg口服,每天3次)、维丙胺(维丙肝,80mg肌内注射,每天1次,14~30天)、垂盆草(10g口服,每天3次)等。

(5)利胆治疗

对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持久不退者,可选用利胆药退黄。常用的有门冬氨酸钾镁(脉安定),在三羧酸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可解氨毒、促进肝细胞再生及坏死细胞吸收;每天20~60ml,溶于葡萄糖液250~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疗程2周,重症黄疸者每天2次。熊去氧胆酸,可减轻胆汁淤积,改善肝脏病理,可100~200mg口服,每天3次。此外尚有利胆素、舒胆能、保胆健素、考来烯胺(消胆胺)等。后者同时有减轻皮肤瘙痒的作用。对深度黄疸及黄疸持续不退者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和增加胆汁排泄的作用,但不良反应多,有时甚至可使病情加重,因此要慎用;每天30~45mg,分次服用[5]。

5结果

30例患者经诊断、治疗后,受损肝脏均获得一定修复,疗效较满意。

6讨论

药物性肝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所有黄疸和急性肝炎患者的5%,非病毒性慢性肝炎患者的20%~50%,并且是引起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6]。它还是不明原因肝损害的常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病人。半数的DILD发生在用药后2周内,80%在8周内。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物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医源性疾病之一。

任何病人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或以后发生肝脏损害,均应高度怀疑DILD的可能,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药物。停药和支持治疗是治疗的原则。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结合休息、适当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后,病情会好转。必要时可选用解毒、退黄、利胆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对药物性肝病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获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蕾,鲍中英,苑晓冬.185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6):324-327.

[2]李泽高.21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230-231.

[3]杨立新.药物性肝病248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3):261-263.

[4]刘晓波,孟凡军,王太斌.26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肝脏,2015,(5):399-400.

[5]黄松熙.73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5,(2):74-75.

[6]朱雪.275例急性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3,(12).

论文作者:德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  ;  ;  ;  ;  ;  ;  ;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论文_德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