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王宁

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王宁

山东省宁阳第二实验中学 271400 

摘 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无法回避且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

关键词:阅读 精神培育 朗读教学 举三反一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培育。

语文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而人文性更为重要。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太多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简化为教生字,背教参上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只停留在技术训练这一低级的层次上。我们现在应归还语文的天性,积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培育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文支持和智力支持。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就是要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臻于完美,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精神家园栖息的枝头。在阅读《生命的意义》时,就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就应让学生体悟到民族的根基在于每个个体的自强不息;阅读《背影》、《回忆我的母亲》,就应唤起我们心中的父爱、母爱体验,从而把父爱、母爱升华、定格为庄严圣洁;阅读《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应把心沉浸在柔美的意境中,接受古典诗词的精神洗礼……太多太多文质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留连忘返。

二、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学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师要引领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多样的朗读形式。阅读也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曾经读过这样一句文字: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还记得我校曹树兵老师执教的创新课《记承天寺夜游》,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那节课中朗读成为教学的主线。曹老师引领学生导入新课后,用自己动情的课文范读抓住了孩子的心,也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观众叹为观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接着,根据范读时提出的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让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由朗读课文,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再次齐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中,再次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明确字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通过“闲”字的解读,得出“闲游”之意,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显现作者“闲暇”的地方,要求学生读出“闲暇”与“空闲”的意味。在品析的过程中又发现“闲游”之中凭添了一份“闲情逸致”,因而在分析写景的语句时开展了学生的个别朗读和齐读,并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再抓住文中的抒情句,品析情感之后,让学生读出苦闷、乐观向上、豁达和宁静的意味。

最后,在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做到学老师的样子动情地朗读,并且要求当堂背诵。我认为,在这节语文课中学生头脑的火把被真正点燃了,实现了所谓的高效课堂。

三、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举三反一能力。

举三反一是一种归纳,是对语言文字现象、对具体的每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或许就是眼下所极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就是要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记得在与学生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文中写到“我”对于勒叔叔充满同情而不像他的父母那样冷酷自私。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想到还有不少的文章中也写到“孩子”,归纳起来有《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孩子,有《孔乙己》中温酒的“小伙计”,有《故乡》中的宏儿、水生等等。问题来了:为什么许多作家都在文章中写到孩子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孩子和成人形成对照;孩子是将来的成人,作家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代表未来,作家把现实的希望寄托在未来……虽然这只是很小的发现,但这毕竟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根据阅读的个体归纳分析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

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书读多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自然会优显出来。在阅读中感知,阅读中领悟,阅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我们的阅读教学会完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会注重对阅读者人文精神的培养,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论文作者:王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  ;  ;  ;  ;  ;  ;  ;  

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论文_王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