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霍洛普_罗伊德论文

传记作家霍洛普_罗伊德论文

传记大师霍尔罗伊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伊论文,霍尔论文,传记论文,大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35年出生的迈克尔·霍尔罗伊德(Michael Holroyd,1935-)带有瑞典和爱尔兰血统。他在贵族化的伊登公学攻读自然科学,同时又在梅登海特公共图书馆浏览文学作品。1968年,他的《李顿·斯特雷奇传》问世,被誉为英国当代传记文学的里程碑。六年之后,《奥古斯塔斯·约翰传》出版,巩固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传记家之一。1988-1992年出版的四卷本《肖伯纳传》,把他的文学事业推向巅峰。

迈克尔·霍尔罗伊德是英国艺术委员会委员、斯特雷奇基金会主席,担任过英国作家协会和英国笔会主席。此外,他也写过不少电视广播作品,并且多次代表英国文化委员会出国讲学。1989年,由于他在传记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英国女皇授予CBE勋位,而他的夫人、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也获得过同样的殊荣。他们居住在伦敦两所毗邻的宅院里。霍尔罗伊德幽默地说“别人是同居而不结婚,我们是结婚而不同居。”

霍尔罗伊德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刻板,从未发生过任何惊心动魄的事情。作为一种补救,这个孤独的孩子在他的头脑里塞满了来自书本的冒险故事,他觉得那要比自己的生活有趣得多。然后他又往前跨出一步,从他自己生活的世界,进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其他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他就成了传记作家。他怀着非凡的热情去创作他的第一部传记。此书出版之后,他所仰慕的那位主人公原来是什么模样,或许就无人知晓了。因为公众已经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至于那个人物原型究竟如何,已显得无关紧要。书中的某个次要人物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就以此人为主角,写出了下一部传记。因此,他的创作带有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霍尔罗伊德说:“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是发展一种非虚构的叙述,它能给我的主人公编出几个并行的故事。我相信,传记家给他的主人公提供了再写一本书的可能性,此书在主人公死后由他本人与传记家合作写成。对我而言,传记的优点之一,是它能赋予历史人性化的效果。选择布卢姆斯伯里文化精英集团(The Bloomsbury Group)中的一员,费边社(Fabian Society)一位激进的戏剧家,以及一位声名狼藉、豪放不羁的艺术家作为我的写作对象,使我有机会使用传记文学的多种技巧,去描绘我们的近代史中三种部分重复而又相互斗争的文化。”

在过去的30年中,传记逐渐上升为英国当代文学中一种崭新的创作类型。霍尔罗伊德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这个静悄悄地崛起的领域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他丰富了传记的内涵,发挥了形式技巧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使它变得生动活泼而可与小说相匹敌。他在大量从未公开出版的文件档案中发掘素材,把艰苦的学术劳动、辉煌的叙述技巧、深刻的心理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名著是三部多卷本传记,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布卢姆斯伯里文化精英集团的传记家李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画家奥古斯塔斯·约翰(Augusts John,1878-1961)、费边社的戏剧家肖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这些传记非常敏锐地反映了近代史上英国文化自由主义和宽容精神的发展过程。它们也使传记本身获得了一种自从鲍斯威尔(注: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1740-1795),英国传记文学鼻祖。)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权威性和流行性。

霍尔罗伊德从未进过大学。“他的写作对象成了他的教授。”他的第一个写作对象休·金斯米尔(Hugh Kingsmill,1889-1949),是位很有个性的传记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受意志的驱动,另一类被想象力所鼓舞。霍尔罗伊德显然受到后一类人物的强烈吸引,他们的生活和个性更为丰富多彩。他的传记描写一些热衷于宣传真理、启蒙教化的人物。他们具有大无畏精神,运用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来变革英国的文化传统。1964年出版的处女作《金斯米尔评传》,实际上是一篇自我定位的论文。它界定了霍尔罗伊德目光关注的历史焦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文化思潮,并且确定了一个反复出现的道德主题。他所描绘的是那最初的边缘人物,处于“藐视全人类视角”的人物,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重要角色。作为反传统的先驱人物,他个人的不幸遭遇,出乎意料地产生了积极后果。心理上的缺陷或失败,可能被其他的优点所弥补;而其人生经历,会给人以启示和愉悦。书中还包含了一些次要人物的速写,诸如弗兰克·哈里斯的怒吼和金斯米尔夫人的沉默,显示出作者犀利的讽刺笔调。

1967至68年出版的两卷本《李顿·斯特雷奇传》,是作者花了七年时间,查阅了两万份书信档案才写成的一部力作。它立即被读者和批评界公认为文学杰作,导致公众对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重要性重新加以评估,并且对传记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布卢姆伯里是由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画家邓肯·格兰特、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等组成的文化精英集团。传记家李顿·斯特雷奇是这个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在这部传记中,霍尔罗伊德不仅描述了斯特雷奇如何在他的《维多利亚伟人传》中戳穿了令人敬畏的维多利亚传统的神话,也揭示了这个文化精英集团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那种优雅超脱的笔调,高雅悲喜剧的格局,表明霍氏传记文学的艺术特征已经确立。

斯特雷奇原来被人看作处于布卢姆斯伯里前辈伦理学家穆尔(G.E.Moore,1873-1958)阴影之中的次要角色。霍尔罗伊德却为他精心描绘了一幅温柔而深情的肖像,达到抒情叙事诗一般的艺术效果,有许多地方可与詹姆斯·鲍斯威尔的作品相媲美。斯特雷奇与女画家多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1893-1932)的恋爱悲剧,被霍尔罗伊德以充满同情的笔调来叙述,读之催人泪下。斯特雷奇死后,多拉自杀殉情。这部传记使英国读者们感到兴奋和惊骇,引起了强烈的争论。霍尔罗伊德在再版修订本序言中,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反响作了分析。看来这部新颖的传记的确合乎时代的要求。《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作出了如下评论:“除了斯特雷奇的肖像之外,霍尔罗伊德先生还为我们提供了对于本世纪初30年代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们目光深远的纵览,在我们今日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影响。此书轮廓鲜明,综合全面,丰富多彩,有说服力。它将被当代和今后的读者们看作一部辉煌的著作。”

带着偏爱悖论的习惯,霍尔罗伊德立即从另一个视角切入同一历史阶段。这一次,是从离经叛道的艺术家、放荡不羁的漂泊者、追逐女性的唐·璜、背弃国教的无神论者奥古斯塔斯·约翰的视角来切入。经过一番坦率真诚的研究和理性的分析,产生了两大卷华丽的美文:第一卷《天真无邪的岁月》(1974);第二卷《阅历丰富的岁月》(1975)。在这两卷本传记之中,奥古斯塔斯·约翰从正统的斯累德美术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豪放不羁流浪艺术生涯的先驱人物。他向往原始部落公社的生活方式,到处追求女性,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自然明快、气魄豪放的肖像画。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冲击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他把原始的热情冲动贯注到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之中,他把淳朴的田园风味带到高雅的伦敦切尔西区文化氛围之中,他以迷恋酒色的放荡生活,来向道貌岸然的维多利亚传统宣战。霍尔罗伊德写道:“他寻求并且反映了在他们不和谐的生活掩盖之下的和谐因素。”

虽然奥古斯塔斯·约翰在艺术领域内的雄心壮志屡受挫折,但是霍尔罗伊德还是赋予他某种喜剧性的英雄形象,他傲然屹立,始终不渝地反叛着统治这个时代的西方工业文明。读者永远忘不了这样一段描绘:豪气十足的约翰试图征服现代化的汽车,就像古希腊传说中力大无穷的巨人泰坦,跌入了他自己不可战胜的神话陷阱之中。作者轻而易举地把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熔为一炉。约翰的最后形象,宛若一头陷入绝境的年迈雄狮,凝视着毫无血色的现代主义艺术。这个艺术形象,在英雄气概与荒诞可笑之间,精巧微妙地维持着平衡。这是霍尔罗伊德的艺术杰作,行文曲折多姿,忽而文质彬彬学究气息甚浓,忽而热情奔放充满幻想,中间点缀着许多逗趣的插曲。作者在此再次追寻西方文化人的非凡抱负在日益黑暗的20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中的悲喜剧。《纽约时报》书评认为,霍氏以高超的技巧和无限的同情,来把握住失败的英雄在艺术生涯中的兴衰起伏。

表面化的细节像一层厚重的油彩在画布上从容地徐徐铺展,经常被大胆的笔触、华丽的风格、揭示真相的悖论所激活,这就是霍尔罗伊德人物肖像画的艺术特色。他的最为典型的艺术观点,是把传记称为传记家和已故传主“相互合作的身后遗著”,并且特别强调这种文学体裁的个人化本质。在《奥古斯塔斯·约翰传》序言中,霍尔罗伊德写道:“我相信,所有的传记家长时期与他们的研究对象亲密共处,其目的是要在寂寞之中确立一种真实的联系,并且赋予它文学的形式。”换言之,传记家和传主联系紧密,在传记之中融为一体了。

为了完成他的第三幅人物肖像,霍尔罗伊德大胆地闯入了肖伯纳文件档案的迷宫,据说光是信件就有25万件之多。他为之艰苦劳作15载之久,有时几乎因为绝望而想放弃,这番艰苦的探索,好比希腊神话中的西塞斯苦苦追逐人身牛首的美纳杜。最后他终于不事张扬地大功告成,于1988-1992年相继出版了四卷本煌煌巨著《肖伯纳传》,按照编年顺序探索肖伯纳的心路历程:《寻求爱情》;《追逐权力》;《幻想的诱惑》;《最后的笑声》。肖伯纳是英国近百年来最为著名也最有争议的文学大师之一。他公然反抗维多利亚后期英国社会生活的伪善。他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他是剧作家、社会主义者、演说家、记者、才子、智者、贤哲。他是一位丰富多产、思想活跃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宣扬思想自由、妇女权利、消灭私产、平均收入、改革选举制度。霍尔罗伊德把肖伯纳的费边主义世界叠加于斯特雷奇的布卢姆斯伯里世界和奥古斯塔斯奔放不羁的艺术家世界之上,构成了巨幅三联画像,对英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了全面综合。

第一卷《寻求爱情》于1988年问世,立即被评论界推崇为经典之作。此卷描述了肖伯纳在爱尔兰都柏林低微的身世,早年的恋爱经历,一直写到他于1898年41岁时结婚。他跟随母亲来到伦敦,起初试写小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的创造人之一,又成为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韦伯斯、弗兰克·哈里斯、享利·欧文、艾伦·特里、爱伦娜·马克斯等文化界著名人物,或则成为他的朋友,或则成为他的论敌。最后他终于成为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后面的三卷,也受到了同样的热烈欢迎。这是霍尔罗伊德最精美复杂的著作,几乎是一部社会历史百科全书,从达尔文到斯大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然而又始终保持一部完整传记的统一焦点:这是一个人物企图通过纯净的理智来解放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历程。从他缺乏爱情的童年,通过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悖论,逐渐演化为国际知名的贤哲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肖翁,在这贯穿一生的“表演”过程中,他既失去了原来的自我,又重铸了他的灵魂。

霍尔罗伊德相互重叠而又灿烂辉煌的叙述板块,容涵了各个方面:政治、戏剧、新闻、哲学、两性关系。霍氏的文笔具有和肖伯纳同样机智的风格。肖伯纳费边主义的理想世界和他所创造的戏剧世界,似乎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世界更充满了希望。肖伯纳把他的“生命力”套上了诸如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素食主义、进化论、语音符号之类面具,以高贵而奇特的方式去激怒恪守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如果说肖伯纳本身显得并不那么可爱,他却被描绘成一个可以理解而令人敬佩的人物。霍氏以他的艺术魅力来引导我们,使我们以肖伯纳所期望的观点来审视这个世界。著名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在《观察家》杂志上发表评论说:“我可断言,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是传记文学取得惊人成就阶段中的王冠。”

另一位著名作家彼得·艾克罗伊德敏锐地指出:“对于肖伯纳的探索已经扩张,变成了对于整个20世纪的探索。”如果把三幅画像联接起来看,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霍氏曾经温和地指出:“把我的几部传记放在一起阅读,是对于过去一百年来文化生活一册的导游指南。”然而,其中所包涵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意义,决非任何导游指南所能比拟。它们赞扬了“对人类本性永不泯灭的爱”。它们重新构筑了、重新激发了一种富于想像象的反抗性传统,它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另一种选择,它更像是一篇关于未来的文化宣言。

标签:;  ;  ;  

传记作家霍洛普_罗伊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