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能力论文,数学论文,小学论文,低年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是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论断.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生不善或者说不愿、不想、不敢提问有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学生虽普遍学习成绩出色,在推理和运算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对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创新意识”作为核心理念,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会提问题吗?当然会,并且还喜欢提问题.比如“妈妈,那是什么?”“妈妈,那是怎么回事?”“妈妈,为什么呀?”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来,不仅问题多,而且有时多得让人“烦”,并且有的问题还难倒大人.怎么在课堂上就不喜欢问问题、不会问问题了呢?长大后更甚之了呢? 中国学生在公开场合不提问的习惯在国际上都是比较有名的.如果说是性格因素、心理因素,可能有,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在许多老师的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积极、很活跃的,拘束感并不是很强.但为什么会存在上述问题呢?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 一是评价导向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以考绩来评估教学成绩,即使是综合性评估,考绩也占主要部分,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问题的关键在于考试的内容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百分之百是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鲜有考查学生的提问能力.多数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关注老师设计的问题巧不巧、妙不妙,学生解答问题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而较少关注学生会不会提问,善不善提问.教师没有给学生搭建提问平台的意识,没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形成思考的惰性和依赖性,以至于提问能力退化,不善于提问. 二是教师的认识问题.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小,不会提问,与其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东拉西扯”半天问不到点子上,不如自己问,学生解答来得利索,以体现所谓的“高效课堂”. 三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因.低年级儿童课外提问多,亲情、自由氛围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感知层面上提问题,现实生活,真情实感,加上天性好奇,问题自然流露,而在课堂上,环境发生了变化,人多了,他们自然有压力,有依赖,认知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多是文本性的,这时候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是在数理逻辑层面上的思考,难度显然大了. 针对以上原因,加强制度设计,将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必要的.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作为呢?笔者认为: 一、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数学比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上册第47页第3题(如图1).

有的学生回答可能不符合题意,比如:“图片中有金鱼,还有石头,还有水草.”“红金鱼漂亮,还是黑金鱼漂亮?”“图片中有鱼游动.”“石头和金鱼共有多少个?”诸如此类.提问可能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理性看待,很正常.孩子就是孩子,能够举手回答就是好样的,说明勇气可嘉,心态积极.如果再给予适当的引导,比如:金鱼、石头、水草各有多少呢?如果10分是满分的话,你会给红金鱼和黑金鱼各打几分呢?这样就可以转化到教师希望的结果,同时也可使学生明白该怎样来回答问题.学生的错误可以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善加利用,可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讲,让低年级学生提问,并不在于提问本身的质量如何,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课堂氛围,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与敢于提问的精神,增强他们的主体能动性. 有些学生受性格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不喜欢在全班发言,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发言,甚至同桌相互提问,比如:针对情景图,每人相互提出两个问题,这时,他们一定会发言,从而在不同的范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有提问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中显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反之,则可发挥到80%~90%.姑且信其是.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符合情景,符合题意;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提的问题能够难倒对方.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是为提问而提问,但是通过这种“头脑风暴”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闪现,精彩不断,极大地调动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老师再组织学生评一评,“谁提的问题好,说说理由.”必要时,针对低年级学生附属内驱力强的特点,给予一些荣誉和小礼物奖励,让学生为会提问、能提问感到骄傲. 三、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提问的自信和钥匙 要提出一个问题,必须对问题的构成有所了解.对问题构成的材料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多角度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就要将提问的对象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解、分析,搞清楚提问对象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46页《试一试》(如图2). 应该说这幅图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例如,可以从性别上看,有4个男生,5个女生;从排数上看,第一排有2个人,第二排有3个人,第3排有4个人;还可以从衣服的颜色上看,从上衣的颜色看,从裤子的颜色上看,从衣服的样式上看,从发型上看,等等,数字都会有变化.可以说,挖掘的数学信息越多,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就越丰富,挖掘出的数学信息不同,提出的问题不同,反映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如果再组合一下,那么观察事物的角度会更多.

数学信息有隐性的,有显性的.以上是隐性的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这种情况和生活的实际很相符.而显性的数学信息就是文本直接告诉的信息,比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5页第3题(如图3).

如果学生读不懂表里面的数学信息,不清楚这些数学信息是怎么来的,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将出现解题困难的问题. 有时候学生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表述不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有时候不知道怎样提问,需要老师示范;有时候还需要老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价值判断方法,比如上面这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这样的问题不能引起大家的运算思考,意义就不大. 四、创设提问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就一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等创设情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最典型的莫过于串问串答,学生作为老师的配角,一问一答,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节课也就完成任务了.这种“提问—回答”自上而下,自师而生单向流动的教学方式,缺乏双向和多向互动,教师不问,学生就不想,学生养成了依赖思想,学习比较被动,思维的范围、角度局限在老师的思维里,只是学会了解题答题的技巧而已.难怪有人说,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上金牌拿得多,但以后成长为数学家的却不多.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好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自然生成的,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产生疑问.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的老师总担心学生提不出自己想要问题,有的担心让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课堂效率.事实真是这样吗? 案例一: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页(如图4).

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顺序上课也会较顺利的完成任务,而我只是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由提问,然后,有选择性地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找关键点问题让学生解答,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最后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新来的人比走的人多多少?”“走的人比新来的人少多少?”“再走几个人就和新来的人一样多了?”“少来几个人会和走的人一样多?”列式解答后,学生发现结果一样,只是说法不同,提问的角度不一样,加深了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理解,再多种方法解答像“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老师可以不让学生解答,接着继续提,这样做,并不影响课堂效率. 对于学生没提到老师想要的问题,教师可以补充提出,比如学生一般不会提出如教材上所问“说一说,合唱队的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这样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看图解决问题类和计算类的学习内容,一样可以设计学生提问的教学方式. 案例二: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页《认识图形》(如图5). 当学生通过亲手做,得出这些图形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可以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凭直观感觉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它们大小是不是一样的?”“它们的线(边)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角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线有什么相同?”“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等等. 即使在一节课结束时,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提问来反思整节课,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有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以后解决. 有时候学生提问很多,教师可以选择一两个典型问题作示范解决,保证学习的底线,其余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解决,不设上限,然后汇报评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 这样的学习方式,因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不是老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学习的深度、广度、收获远远超过由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课堂,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不时会迸发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提问能力训练,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能感悟出如何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层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标签:数学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