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庐山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李文明[1]2004年在《庐山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地吸引力的渊薮。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是在对旅游目的地的已有旅游文化开发的基础上,对总体旅游文化(客体文化、主体文化、媒体文化)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旅游主体(旅游者)对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发掘客体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物化产品或动态过程加以外化,同时相应地提升媒体文化的技术和艺术品味,以整合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文化形象,从而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最终实现旅游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叁增长。 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是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了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传承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文化性与经济性并重的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及个性原则和综合原则。其中,在综合原则的运用上,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开发,又要重点突破,即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选择不同的开发重点。具体到本研究,现阶段既要对客体文化、主体文化、媒体文化进行全面配套的深度开发,又要重点实施客体文化的开发,而现阶段客体文化的深度开发又要将重点放在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 依照上述理论,本文结合庐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庐山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了现状分析和问题诊断,对庐山旅游文化资源的构成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旅游文化深度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深度开发的战略、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在策略上又重点探讨了旅游形象的构建策略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熊如燕[2]2014年在《庐山体育旅游解读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和发展趋势,对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相关知识是近期学术界所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重新卷起了一股热潮,从实际情况来看,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体育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和旅游方式,不仅促使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提升也拓宽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和硬件支持,旅游业和体育旅游业成为旅游产品发展的动力,旅游产品在未来体育旅游的发展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这项研究中,以游客和体育旅游景区部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庐山的体育旅游的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对国内和国外体育旅游现状及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体育旅游发展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及在不同层次的研究趋势下,对游客庐山旅游需求,服务质量和专业体育旅游指南的研究,找到在庐山开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对庐山的经济水平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能力和资源发展形势的认识表明,在庐山开展体育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庐山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满足体育文化旅游的需求,与庐山文化,体育旅游政策等和资源的支持,为庐山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通过对庐山游客在庐山体育旅游的关键作用和体育指导人员研究等方面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游客的体育旅游活动目的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娱乐和调整心理状态等。庐山体育旅游的发展,要以游客的需要为发展前提。2、庐山具有优越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相关设备落后使得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庐山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宣传不到位和体育旅游机构或公司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特别是提供一些不真实的宣传信息,导致庐山体育旅游得不到好评。4、政府负责单位对庐山体育旅游的监管不利,没有准确的法规和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5、在庐山举办的体育赛事较少,大型体育赛事的庐山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旅游收入相比有较大差距。体育旅游产业在当地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6、庐山体育旅游项目开展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老化,缺乏实质性的创意等多方面因素都导致了庐山游客的重游率不高。针对庐山体育旅游的特点,并从实际情况考虑,提出以下建议:1、庐山的叁迭泉,好汉坡等体育旅游胜地开发集身体锻炼,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登山,攀岩等项目。并统筹庐山体育旅游其他资源,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2、针对现有体育旅游项目及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关注。要与时俱进,走出去,多借鉴一些体育旅游开展比较好的城市。3、九江市相关政府单位一方面要加大对庐山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另一方可以通过对体育旅游公司实施一些优惠政策,让旅游公司得到快速发展。4、庐山要成立监管部门,对一些非法的体育旅游公司进行整顿,防止对游客权利的侵犯。如收费不合理,强制消费等问题进行排查。5、庐山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赛事来对外宣传庐山的体育旅游,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体育赛事上充分挖掘体育旅游效益,带动当地吃、住、行的发展。6、除了提高庐山体育旅游服务质量,让游客对庐山产生亲切感外,还应尽快完善体育旅游综合市场潜力,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和加快项目更新周期。

计斌[3]2002年在《庐山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政府和经济界学者的普遍关注。九江市政府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和经济新的增长点,庐山旅游作为九江市乃至江西省旅游的主导产品,庐山旅游市场的开发有赖于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旅游消费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其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变动等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旅游需求的距离衰减规律、时间分布规律和目的地选择心理规律等的基础上,分析了庐山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旅游市场目前的状况,探讨庐山旅游市场进一步开发的途径。本文对庐山旅游形象的整体设计,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根据需求规律分析庐山的旅游客源市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组建庐山旅游集团以改变庐山旅游行业目前小、弱、散的局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

严宽荣[4]2010年在《基于RMP分析的九江城郊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3个方面对九江城郊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主题产品开发为中心的九江城郊旅游发展思路。

涂远芬[5]2012年在《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库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边界共生型水库是跨越行政区界限的水库,在其旅游开发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利益冲突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水库旅游开发的力度和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在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中,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寻求利益协调措施,对于解决跨越行政区域旅游利益冲突,实现水库旅游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剖析了水库旅游开发中的区间利益冲突和区内利益冲突,提出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旅游开发利益协调措施。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提出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的内涵、特点和开发现状;第叁章分析了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中的利益格局,界定了利益相关者,并从从区间和区内两个层面出发阐述了水库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第四章运用合作博弈的的理念来协调冲突,初步构建利益冲突协调的有效途径;第五章以江西庐山西海为案例,把本文的理论与庐山西海的实践结合起来探讨;第六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程晓丽[6]2008年在《池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最高境界的旅游方式,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格调旅游方式人们的首要选择,具有鲜明文化意义的旅游景点更加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挖掘地方特色、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池州市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尽管近些年来池州市文化旅游有了一定的声起色和发展,但与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相比,发展还是相当滞后,没能很好地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池州市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作为其核心旅游产品。笔者以此入手,在大量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和意义,然后根据池州市的实际情况,对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开发条件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战略,主要包括形象设计、市场营销、规模经营、区域合作、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改善等等,还对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了开发和设计,对文化旅游市场也作了相应的定位和预测。总之,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池州市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池州市旅游的层次和品味,实现了池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卢娜[7]2011年在《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意义》文中认为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决定将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与以往的遗产相比,文化景观遗产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照。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38项,文化景观遗产类别数目却仅占2项(庐山,1996年;五台山,2009年)。而庐山、五台山景区在申遗过程中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报,却被尴尬的认定为“文化景观遗产”。这一系列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和研究程度明显不足。鉴于此,笔者以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为典型案例,以多种学科理论综合运用为基础,在世界遗产视野下解读庐山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世界意义,以期为我国同类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同时,也为庐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对策。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论,主要对“地理学科中的文化景观概念”、“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旅游开发”叁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二、宏观分析,以分析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标准为基础,以全球性视角对每一类文化景观遗产的分布与特征进行总结,形成对此类遗产较为全面的认识。叁、实证分析,笔者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清末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六个阶段的时间顺序对庐山文化景观的演替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国内外游客角度”、“中方申报专家角度”、“世界遗产专家角度”了解各方对于庐山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不足之处,从而在世界遗产视野下解读庐山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世界独特意义。四、结论,主要阐述了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在旅游方面的指导意义。在文化景观遗产申报方面,我国首先应正确掌握申报遗产的类型;其次,在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文本编写过程中,对于“遗产景观的演替性和持续性特征”、“类似遗产的对比分析”、“遗产保护和融合”叁个方面应进行重点阐述。对于庐山旅游发展而言,应在“遗产旅游产品”、“市场营销”、“遗产解说系统”、“遗产保护”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王咏红, 温水鑫, 冯长明[8]2010年在《庐山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旅游开发是庐山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对庐山体育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然后运用SWOT法系统地分析了庐山开发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庐山体育旅游开发原则、模式并进行了产品设计。

周芳[9]2018年在《政府管理与庐山市乐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活(LOHAS,洛哈思)意为健康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乐活生活是都市的前卫生活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代表先进生活理念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生态意识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意识。乐活旨在树立一个正确的生态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态,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而将生态观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即乐活融入地方旅游业发展是众多专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生态旅游,既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新时代旅游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将乐活理念引入旅游业,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乐活”的核心理念与特征基础上,归纳出庐山市旅游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结合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入辨析政府管理存在的不足与原因,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总结吸收各地经验,主要明确了政府管理中的各层面职能的运用。如何促进庐山市旅游业的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是地方政府管理的着力点。基于庐山市的自然风光、休闲农业、风俗文化对于发展特色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潜力,综合分析提出了基于“乐活”理念的庐山市旅游产业开发与政府管理对策。

涂琼华[10]2014年在《中国宗教型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商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申遗热”、“遗产旅游热”的持续升温,遗产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愈发突出。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是众多遗产旅游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商业化倾向是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核心焦点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商业化倾向在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宗教型遗产地愈发普遍,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宗教型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商业化问题尤为重要,对实现宗教型遗产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等方法,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之上界定了“宗教型遗产地”及“遗产商业化”的概念,概述了宗教型遗产开发及商业化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从中国16项宗教型遗产地在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倾向入手,全面分析了16项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商业化的特征和影响,整体把握宗教型遗产地的商业化发展概况;选取典型宗教型遗产地嵩山少林寺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少林寺商业化的阶段划分与特征刻画,分析了少林寺商业化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论述了商业化对少林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体研究了嵩山少林寺的商业化问题;以少林寺商业化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我国宗教型遗产地商业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⑴遗产旅游商业化是通过商业手段,以损害遗产利益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使遗产资源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⑵宗教型遗产地商业化的研究已具备较充分理论支撑,国内外在宗教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存在差异;⑶我国16项宗教型遗产地开发程度不均,经济贡献显着,开发中存在明显商业化行为特征,对宗教环境及游客满意度构成影响;⑷嵩山少林寺旅游开发中呈现公司化、企业化、集团化、融入外资等商业化特征,产业结构以旅游、武术和文化产业为主干复杂庞大,对门票价格、宗教氛围及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严重威胁其可持续发展,商业化因素由内部环境、开发理念和管理体制,以及外部五大利益相关者(游客、居民、媒体及学术界、当地政府及外来投资商)的趋利开发或抑制行为共同构成,商业化影响包括宣传、经济和规划方面的积极效应以及宗教、文化、监管和保护等方面的消极效应;⑸依据少林寺商业化研究,建议少林寺恢复原始风貌、专设管理机构并明确权责归属。我国宗教型遗产地可通过完善法律保护机制、优化遗产管理体制、建立社区保护和反馈保护机制的方式抑制遗产商业化倾向。

参考文献:

[1]. 庐山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研究[D]. 李文明. 中南林学院. 2004

[2]. 庐山体育旅游解读与开发利用研究[D]. 熊如燕. 南昌大学. 2014

[3]. 庐山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计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4]. 基于RMP分析的九江城郊旅游开发研究[J]. 严宽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5]. 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研究[D]. 涂远芬. 南昌大学. 2012

[6]. 池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程晓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08

[7].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庐山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意义[D]. 卢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8]. 庐山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 王咏红, 温水鑫, 冯长明. 江苏商论. 2010

[9]. 政府管理与庐山市乐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周芳. 南昌大学. 2018

[10]. 中国宗教型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商业化问题研究[D]. 涂琼华.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庐山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