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性别差异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_精神分析理论论文

西方性别差异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_精神分析理论论文

西方性别差异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文化论文,差异论文,性别论文,现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目前我们的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事实,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里的学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性差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对性差的事实的了解和描述,对其原因的探究。由此可见,关于性差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发现差异、描述差异,还在于进一步去了解影响差异存在的原因,差异存在方式、程度,内容的文化特殊性及普遍性。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多侧面用跨文化的方法来研究性差。这既有助于更全面、更确切地了解性差的意义,也有助于对其原因的探讨和揭示。

对于性别差异的内容,心理学家Carol R.Ember将其归类为三种。第一种是两性身体的和生理的差异,对此可以从生物学、遗传学和社会学习观点来解释和论证;第二类是从人种史角度描述的性差,即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性差。比如劳动的分工等,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两性角色的差异和性差文化的出现。如在社会组织(哪种性别占主导地位)、地位、权威等方面形成差异;第三类是心理差异,包括婴儿期行为、童年期和成人交互行为的差异、知觉和认知差异、人格特质的差异及儿童性别定向行为获得的差异等。〔1〕在以上几方面, 研究者们都试图用跨文化的方法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性差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明确,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多种不同的研究和探讨。下面,从心理学的社会生物观(Biosocial Perspective)、精神分析观(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认知观(Cognitive Theory)和语言学(Language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人类学家、跨文化心理学家等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意识、角色认同,行为差异等的研究进行论述、剖析并展望未来。

一、从生物社会观出发对性差的研究

一些心理学家在承认荷尔蒙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关于荷尔蒙、内分泌与性别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早通过对动物研究提出“中心假说”(Central Hypothesis)认为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雄性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对于雄性性差(Sexual Differentiation)起关键作用,而雌性动物性差由于雄性激素的缺乏而存在。这一观点是通过对正常动物的研究及对雌雄动物荷尔蒙的改变实验获得。并认为荷尔蒙的影响在成年期是临时的、可变的,而在胚胎期具有永久的、发展的作用。有观点认为环境因素影响荷尔蒙的水平,生物因素与后天习得行为一样是可以改变的。根据最新材料,对于人类性差的生物学研究主要有性别认同和行为上的性差两个方面:1.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1955年John Money首次提出了gender一词,开始从心理的、社会的、生物的等多种因素考虑性别的影响因素,即提出了心理性差异(Psycho-sexual Differentiation)。性别认同指一个人对某种性别的归属感,它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性别认同的研究不断展开,有研究者们对于出生前性荷尔蒙对性别相关行为影响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出生前(胎儿期)性荷尔蒙差异可能影响人的气质,并预定性别两性态的特定行为模式,但并未显示出对性别认同形成有主要影响(Money & Ehmardt,1972年)。在1979年一些学者对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群男性假两性人(Ps-eudohermaphroditism)的症候群(Syndrome)的诊断研究进一步激起对性别认同的探究。对一群青春期性别认同由男性变为女性的个体的研究结论为:睾丸激素比性养育(Sex Rearing)对于男性性别认同更加重要。但这一观点马上引起其它一些学者的异议。2.对行为性差的研究在这个领域里主要是对男性化、女性化行为的研究,并通过对两性行为模式的研究探讨性荷尔蒙与习得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男女两性出生前荷尔蒙史认为,在出生前高水平的雄性激素与童年期高水平的身体户外活动相关。对于顽皮女孩(Tomboy)研究发现她与出生前高水平的雄性激素相关,但它只提供可能的行为模式,在生后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展示出它。行为是否或怎样展示出来依赖于后天社会化过程。只有社会环境或家庭允许,这种行为它才能发生。但是,关于低水平雄性激素女孩更少表示出主动身体行为的研究还没有。对于这一研究结果也存有争议。

还有许多学者从生物学角度研究探讨了性倾向、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异装癖等心理现象,认为男性化(Masculinity)和女性化(Femininity)行为受以下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在出生前和出生后早期大脑中荷尔蒙、以及儿童时期生活经历和社会化特定方向的影响。〔2 〕总的来说性激素影响大脑和先天气质,但性差程度、范围依赖于后天强化的程度。传统的社会化过程加大了两性性差。我们对于生物学角度进行的性差研究作出结论应客观、谨慎,不能超越研究资料。此外,还有关于女性胎儿期暴露于乙烯雌粉(Diethyistilbestrol)对于出生后性别行为影响的研究。总之,对于出生前有不正常性荷尔蒙史的雄、雌性动物及人类的研究,说明了某些可能影响性差的生物学的重要因素,说明了生物学方法对性差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物和社会交互作用模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分析不同的因素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点也让我们看到了性差研究的复杂性。

二、以精神分析学观点为指导进行的性差研究

从精神分析观出发研究性差的学者主要对性别人格和性别角色更为关注。持精神分析观学者认为仅从生物性差异的角度解释两性之间普遍存在的性差是不可信的,而社会心理学家、人种学家从社会化角度来解释各因素对性差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充分的,他们认为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期待、性别一致性与个体的自我感觉的一致性相关联。

有学者研究家庭结构与女性化人格的关系,研究认为两性发展中的主要差别是由于女性负责照看小孩的实事及随后女性社会化影响形成的。母女关系对女性极为重要;女性较早对小孩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男女两性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不同经历,可以解释在人格上的基本性差的进一步发展。母女关系的特定的特点被作为女性本我结构的基本因素而内化。

性别人格发展精神分析观学者认为在性别认同之前已有性别人格存在。孩子早期的社会关系、经验适时内化、组织进而构成其人格。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分离与个体化(前伊底帕斯的发展)和性别认同(伊底帕斯危机及解决)。在第一个阶段,个体从出生到生后早期母亲总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母子关系与母女关系是不同的。在母女关系中,母亲把女儿看成某一部分,因而女儿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就要困难一些。在母子关系中,母亲把儿子放在与其相对的男性位置上,因而此时期男女性经历有差异,性别人格差异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约3 岁左右出现伊底帕斯(Oedipals)情结,男孩必须否定、压制他对母亲的依附,而替代的是对父亲的尊敬、畏惧(超我的内化)。而此时,女孩性别认同发展不需要对早期认同(母亲认同)的抛弃,而需要把她最初的性别目标(对象)选择从女性(母亲)转移到男性(父亲)身上。总之,由文化信仰、价值观和知觉所支撑的社会结构的特定特点,通过家庭和儿童早期社会对象关系而内化,在这个无意识组织范畴中,角色培养和目标社会化在进行着。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角色发展更加复杂化。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同时潜意识中女性化概念又与此不相符合。关于成年人性别人格和性角色有一个较流行的观点,即“力量和共享假说”(Agency/Commuion Hypothesis),认为男性人格为“力量”式(Agentic)女性人格为“共享”式(Communal), 男性多代表“自我空间、个性化、客观的、远距离的方式经验”,女性多代表“人际交往的、主观的,近距离的经验”。在多数社会里女性角色多被亲缘关系所决定(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等),而男性角色的限定多超越了血缘关系。在对于本我界限(ego boundaries)的研究中有观点认为,女性本我界限更加脆弱、易变,认为在母女关系中本我界线不清,因而女性把自我和他人混淆,常由他人的不快乐而内疚或自责。早期的妇女解放代表人物Meredith Tax说:对别人的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因而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当事情有错时就会自责,既使这事起初和我们不相关……。〔3 〕一些学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社会结构和母女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新的观点。Michael Young和Peter Willmott对伦敦东区劳动阶层家庭及血缘关系研究发现,女儿婚后仍以母亲的家庭为中心。女儿婚后仍保持密切母女关系,存在着母亲—妻子—丈夫的三角关系。Hildred Geertz等对爪哇人研究发现,他们家庭中核心是女性,女性起决策作用,且母女关系一直保持密切。Siegel 研究印度尼西亚的Atjehnese家庭,在这里妇女婚后待在家里,但仍是主导,同时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男人外出挣钱养家,妇女是家庭里的核心。在以上三种文化背景,母女关系保持密切,一个女性从童年到成年中,女方亲戚总是保持下来并且是重要的。在家庭中女性之性形成一个特殊的角色关系,男人可能不乐意待在家里,因而外出从事远距离工作。母女关系的极端密切显示了一种相互协作,积极的价值观、更强的自我感、自我价值、女性角色认识,而不是一种内疚和责任在起作用。在这样母性文化前景的母女关系中,女儿认同其母亲为有控制力的重要的人,因而性别认同是积极的自我价值观。而在西方中产阶级家庭中,女性却很难形成这种自尊。一些学者提出我们应该尽力建立一种合适的文化家庭结构,它既利于男性,也利于女性自尊、自信和积极的价值观。此外,还有一些精神分析学者通过对男性成人仪式,如切割礼(Male Initiation Rits)和丈夫假怀孕(The Couvde)的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冲突等问题。他们认为男性儿童时期形成较强的对母亲的认同,成年时必须通过一些仪式(如Couvade等)解决这一性别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帮助性别认同未解决好的男性形成稳固的、适当的性别认同。

三、认知学观点指导的性差研究

认知学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派别,有关研究和理论发展相当快,甚至于在今天的性差研究中已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学者们从认知理论出发,对性差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探讨,最新的研究动态表明从认知发展角度研究性差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关于性别认同的探讨,精神分析观学者Whiting 曾认为:在一夫多妻社会(或缺乏父亲家庭)中,男孩形成对母亲认同(跨性认同),所以需要用特殊的男子成年仪式来打破其对母亲的认同,即以适当的性别认同,产生适当的男性认同。这一观点引起了学者们对性别认同的关注和争论。有人对美国社会较普遍存在的单亲家庭进行研究,发现父亲的缺乏与否和孩子的女性化或男性化行为并没有什么统计相关,只证明了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行为之间的相关。这说明性别认同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缺乏父亲只是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一个因素而已。跨文化心理学家Seymour Parker 等从认知观出发进行了实验研究(1975),探讨美国西南部—宗教社区(Mormon)一夫多妻家庭(Polygynous Households)中儿童跨性别认同的发展。研究者选两组被试,分别为父亲缺乏组和有父亲组。(注:两组被试为12岁男性,均来自一夫多妻家庭,其中父亲缺乏组指孩子3或4岁以前,父亲只在周未或更少时间在家,有父亲组指3或4岁以前,父亲常待在家或一周至少有几次在家)。采用三种具体测查方法:(1 )测量被试对性差大小程度的知觉状况(Sc-alogram of Male-Female Differences),让被试对“男女性根本不同”到“男女性差异和相似之处是相等的”,到“男女性没有差异”等不同观点进行选择。最后要求被试列出好男人和好女人的特点。(2)测查实际和理想的性别相关自我知觉差异。研究者通过观察列出10个特点。其中五个被看作是男性化的,五个是女性化的。要求被试根据自我形象知觉排列顺序,从与自己最相似的排列到与自己最不相似(被试事先不知道这些特点与性别的相关),然后根据标准评分、分析。(3)图片投射法,根据图片编故事,(如图上画爸爸在洗碗等)然后根据每个图片评分标准评分、分析。这一研究发现,两组被试在以上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不支持Whiting观点, 因而研究者们提出了父亲缺乏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别认同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的、心理的结果。〔4〕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Ruth H.Munroe等1984 年用跨文化的方法研究了四种文化背景下(拉丁美洲的伯利兹人、非洲的肯尼亚人、亚洲的尼泊尔人、美国的萨摩亚人)3—9岁儿童的性别理解(Gender Understandi-ng)和性角色优先(Sex Role Preference)。认为儿童的性别理解发展分四个阶段:基础阶段(Base;Floor Stage);认同阶段(Identify Stage)、稳固阶段(Stability Stage)和保持一致阶段(Consisten-cy Stage)。每个阶段有自己的主要特点。这种阶段发展规律和特点尽管同年龄和认知水平增长并非总是恒定相联系,但它已充分证明了认知发展因素对性别理解发展的作用,支持了性差研究中的认知发展观点。这一跨文化研究结论还认为不论哪种文化样板,都存在性别理解的发展特征,不同社会强调性差程度不同,只会影响发展的速度。〔5〕

近年来,在性差研究领域里,用认知发展观对性别分类、性别定向进行的研究亦有较大的影响。认知发展观强调认知发展、认知和谐和自我分类的需要推动儿童建立以性别为基础的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又促使其参加与性别相一致的行动。但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儿童运用性别定向作为一种认知组织原则,而不是用种族定向或其它定向,一些学者提出了兼有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结合的观点,即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起源于儿童根据社会对两性的定义编码和组织信息,包括有关自我信息准备状态等。儿童自身的认知加工处理是性别定向的中介。性别定向是在社会性差实践中产生的,是习得的,不是必然的。对于图式的理解是一种认知结构、联系网络。性别定向是个体在构成性别图式联系网络的基础上加工处理信息的结果。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的理论,不是关于内容的理论。性别定向的人是根据社会关于男性或女性的定义来加工处理信息和控制行为的。一些学者利用Bem的性别角色量表(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测查了性别定向个体、心理男性化个体和跨性定向个体在性别定向归类等方面的差异。Girvin B进行实验研究,假定性别定向个体更易根据性别来加工自我。方法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词汇,被试回答“是我”或“不是我”,根据个体反应时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认为性别定向个体具有更高的根据性别加工信息的倾向(心理准备)。〔6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有关研究也得出与此相似的结论。近年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也热衷于性差的探讨,他们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培养儿童的问题,认为人类的行为和个性特征不应再由性别限定,不论是男人或女人,两者都是人。我们应该对儿童进行了正确的性差教育,提供比较、选择的模式,以减少由于社会文化结构扩大化了的性差。

四、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性差进行的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性差心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领域和方向,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过程,语言和人类的思维是相互影响的,而我们运用的语言中常是以男性为规范标准的,认为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可能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因而一些学者开始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性差。最新资料表明已在对性别角色及认同发展中语言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1991年,北俄亥俄大学的人类学教授Catherine S.Farris 对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对于学前儿童性别意识的无意识影响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语言,包括教师语言等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作用。他对台湾4岁儿童的研究认为,女孩比男孩更为白雪公主的故事所吸引,因为白雪公主是极女性化的(美丽、可爱、乖)。他得出结论:在童话故事的影响下,台湾城市的4 岁女孩学着根据中国人的性别模式系统去给自己定位。通过对童话剧的扮演,儿童构建一个“复合的自我”,并依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去寻求自己人格的定位。〔7〕Janet Hyde Shibley研究儿童对性别歧视语言的理解,以探讨性别定向过程中语言的作用。他通过英语中对“he”和“his ”的中性用法与其它代词应用相比,证明它对儿童性别图式的形成有影响(属于性别歧视语言),从理论的、经验的角度证明了语言在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五、性差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性差研究将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独立的、多种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领域

性别差异心理是个较复杂的问题,它关系到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先天的、后天的等多种因素。因而有了今天存在的从生物社会、精神分析、认知发展及心理语言等不同的观点进行的研究,这是个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研究的课题和领域。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指导思想、研究重点和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性差心理研究的视野,也说明了性差研究的跨学科性,它将是一门多学科,多理论、多角度联合攻关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如生物社会学观点在承认生理和环境相互作用前提下,利用现代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努力从生物角度促进人们对性差的科学意义的认识。今天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已经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克隆羊等研究都证明了生物学的研究对整个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对于性差心理研究发展,生物社会观将会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精神分析学者从其特定的视角出发,对于性别发展的概念进行理论的和经验的探讨与论述。一些学者研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于个体性别认同、性角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与文化相关的人格(男性化、女性化人格)是特定的社会结构的特征、文化、信仰、价值等,通过家庭及孩子早期社会对象关系无意识内化形成的。对于一些结论尽管存在争议,但是精神分析观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路,对于性差研究的深入和具体化,以及它与复杂的社会背景的结合、联系等方面的认识是有促进意义的。认知发展观和心理语言学是近年来极为人们重视的新的视角,在性差研究中也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些学者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认知发展因素对性别理解发展的作用在跨文化领域里的存在及意义。还有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在性差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进行探讨。如前所述,这些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模拟等飞速发展,更多的学者将采用新的手段技术,融合多种理论,争取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全面的看待性差心理,促进这门复杂性学科的发展。

(二)对性差的跨文化研究将成为性差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趋势

性差研究的复杂性,使我们越发认识到应把性差研究与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对性差的跨文化研究是极为重要的。性差研究跨文化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有助于理解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对两性如何具有不同的意义,个人如何按照特定文化价值观所赋予的不同意义去采取行动的,以及在跨文化对比研究中探讨性差形成原因等等。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大都是跨文化的研究,或者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进行对比,以进一步证明研究意义的存在。如认知发展学者Ruth H Munroe 等对四种代表不同的地理、种族、语言、文化类型的背景中个体性别理解发展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不论是拉美的伯利兹人、非洲的肯尼亚人、或亚洲的尼泊尔人、美国的萨摩亚人,其性别理解发展都受认知发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强调两性差异程度不同只是影响性别理解的发展速度而已。还有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在性差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如前所述,这些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因而也说明了性差心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性差的研究将成为促进男女平等价值体系建立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今天,男女平等已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怎样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性差,客观地看待性差,既不无端夸大性差,又不有意缩小性差,让性差心理的科学研究促进男女平等价值体系的建立;让性差心理的研究成为两性平等的内涵,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待遇和性别歧视提供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资料。对此一些女性主义者已经走在前边。Ruth Gallagher Goodenough 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儿童跨性别交往中的性别歧视行为并积极提出建议,如正确的包括文化差异、生物差异等在内的性差教育,提供客观的、现实的比较选择模式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该重视的是真正意义的两性平等,真正发挥人的潜能,人尽其材,追求自我实现。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差研究将会蒸蒸日上,成为世界的、整个性差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关于性差研究,我国的学者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中国特点的性差的研究,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已做了许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对各个年龄阶段及各方面的性差心理都有所涉及和探讨。研究中应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突出中国特色及全面的促进性差心理的研究与发展,还应用跨文化的方法对于不同民族、特别是中西方进行对比研究。

性差心理是个极复杂的课题,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相信我们采用多学科、多视角、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将会使它不断进步,在促进对整个人类的认识中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1〕Carol R.Ember,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onSex Differences.In Ruth H.Munroe,Robert L.Munroe,Beatrice B.Whiting.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STPM Press,1981.

〔2〕C.Richard,Pillard & D.Jamcs,The Periodic Table Model of the Gender Transpositions:Part I.A Theory Based on Masculinization and Determinization of the Brain,The Joumal of Sex Rescarch Vol.23,No.4,1987,pp.425-454.

〔3〕Meredith Tax,Woman and Her Mind,the Story of Daily Li-fe,the New England Free Press,1970,p.2.

〔4〕Seymour Parker,Janct Smith,and Joseph Ginat,Fath-er Adsence and Gross-Sex Identity:the Puberty Rites Controvre-sy Revisited.American Ethnologist.Vol.2,1975.

〔5〕H.Ruth,Munroe,S.Harold,Shimmin and L.Robert,Munroe,Gender Understanding and Sex Role Preference in Four Cultur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4,Vol.20,No.4.pp.683-690.

〔6〕Sandra Lipsitz Bem,Androgy and Gender Schema Theory:A Conceptual and Empircal Integration,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984.

〔7〕Catherins S Farris,Snow White in Taiwan,Preschool Gi-rls Discursively Produce Gendered Selves through Fairy TalePlay.University of Northem lowa,Development of Gender in Gross-Gultural Perspect,1994.

标签:;  ;  ;  ;  ;  ;  ;  ;  ;  ;  ;  

西方性别差异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_精神分析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