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伦协议与巴以矛盾的新发展_以色列总理论文

希伯伦协议与巴以矛盾的新发展_以色列总理论文

希伯伦协议和巴以矛盾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巴以论文,矛盾论文,协议论文,希伯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月17日, 内塔尼亚胡政府与巴勒斯坦正式签署了以色列从希伯伦大部分地区撤军,以及从约旦河西岸除犹太人定居点和军事地点以外的其他地区分阶段撤出的协议,打破了半年多来以巴和谈的僵局。

但是,1997年2月, 以色列政府又决定在东耶路撒冷修筑新的犹太人定居点,激起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响。3月, 以色列政府宣布,以军将在第一阶段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撤出很少地方,遭到巴勒斯坦拒绝。刚刚摆脱危机的巴以和平进程又重新陷入危机状态。

希伯伦协议与以色列国内外局势

内塔尼亚胡新政府在1996年6月执政后,推行强硬政策路线。9月,以色列政府开放东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附近的地下通道,引发了巴以间严重军事冲突。以色列新政府采取一连串措施,加紧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也引起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方面的激烈反应。巴以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和危机状态。

1996年12月26日,以色列《国土报》刊载的一篇题为《内塔尼亚胡的战略》的文章指出,9月巴以严重军事冲突后,以色列在10 月同巴勒斯坦重开希伯伦撤军问题谈判中,内塔尼亚胡的目标是只谈希伯伦撤军,“冻结(在约旦河西岸扩大自治)临时协议,加速最终解决谈判,避免作进一步有意义的撤出,以使以色列保持对西岸尽可能多的地区的控制”。1997年1月9日《耶路撒冷报道》月刊刊载一篇文章说:“内塔尼亚胡采取一项小心的战略:他根本不想要奥斯陆进程,他知道他不能这样讲,他尽他所能要在不招致责难的情况下使这个进程倒塌。”

但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和巴勒斯坦正式签订的第一个协议,还是表示要履行前工党政府达成的奥斯陆协议,从希伯伦80%的地区撤军,并承诺要在1998年年中完成从约旦河西岸其他地区撤出。同时,新协议也对巴以原来协议作了修改,如原来协议规定以军至迟在1997年9 月完成在西岸其他地区的“进一步重新部署”等。

内塔尼亚胡政府所以会签订希伯伦协议,是由于它推行不遵循奥斯陆协议的政策,招致了国内外的强烈不满和压力。

从国际方面的因素看:

(一)以色列新政府上台后,阿拉伯国家面对以色列的强硬政策,加强协调合作。1996年6月,阿拉伯国家在开罗举行1990 年以来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宣言中指出:以色列任何破坏中东和平进程赖以建立的基础以及放弃、拖延履行承诺和义务的行为,都会导致和平进程逆转,使中东地区重新陷入紧张局势的循环之中,从而迫使所有阿拉伯国家重新考虑在和平进程框架内对以色列采取的步骤。阿拉伯国家加强了声援巴勒斯坦斗争的力度,强烈谴责以色列开放东耶路撒冷地下通道以及在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一些阿拉伯国家冻结了同以色列发展关系。

1996年11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三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一改前两届会议在美国和以色列主导下着重促进美以同阿拉伯经济合作的做法,重点转为突出阿拉伯国家之间、欧盟与地中海国家之间、非洲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以色列代表团在开罗会议上受到冷落,它带去的总金额达133.5亿美元的139个投资项目无人问津。

(二)国际社会强烈企望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要求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谴责以色列恶化中东局势。1996年9月, 在巴以之间因开放阿克萨清真寺附近地下通道引起流血冲突后,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通过决议,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恶化局势的行动,在已商定的基础上和及时实施已达成协议的条件下,立即恢复中东和谈。只有美国对这项决议投了弃权票。

1996年12月,联合国大会以152 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谴责以色列在被占土地上非法兴建定居点等,只有以色列和美国两票反对。

(三)1996年10月,欧洲联盟15国外长会议发表强烈谴责以色列的声明,指出以色列应对开放东耶路撒冷地下通道后发生的以巴暴力冲突负主要责任,敦促以色列以具体行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12月,欧盟首脑会议对中东和平进程持续恶化表示严重关注,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扩建定居点。10月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在1996年第三次出访中东时,呼吁以色列承认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归还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希拉克公开要求参与主持中东和平进程,目的在于打破美国垄断中东和谈的状况。10月,欧盟任命了驻中东特使,以期加强欧盟在中东的影响。俄罗斯也积极谋求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强调必须在“以土地换和平”方案的基础上恢复阿以和谈。阿拉伯国家支持欧盟和俄罗斯在中东发挥更多作用,以此来制约美国和以色列。

(四)美国在中东接连受挫,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和危机,为缓和其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而积极促成协议的签署。1996 年8月,美国加强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出台后,遭到西欧国家、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反对。9月, 美国再次用导弹袭击伊拉克,并在海湾地区进行海湾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这不仅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谴责,也受到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的公开批评。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联盟瓦解。美国报纸指出“世界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了”,美国的“联盟政治又一次失败”,这次“克林顿发现,除了孤零零的一个英国之外,他已经没有盟友了”〔1〕。 以色列《国土报》刊载文章说:1996年是“美国在中东最糟糕的年份之一”,美国“由于失败的政策遭到一些使人烦恼的挫折”。〔2〕

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加深,阿拉伯世界公众反对美以情绪增长,中东地区伊斯兰势力进一步发展。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还受到欧盟和俄罗斯更多的挑战。

据1996年12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罗伯特·萨特洛夫认为,对美国来说,在1996年“中东的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总理当选以及遏制伊拉克和伊朗联盟的削弱、美欧关系紧张和俄罗斯执行的对外政策”。

1996年12月12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一篇文章说:“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和威望同奥斯陆协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进程的失败可能使阿以关系更加紧张”,该“地区更加动荡”,并“威胁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重要利益,削弱美国同埃及的关系,使整个中东的极端分子更加大胆。和平进程有利于美国的多种利益,美国必须积极参与”。

正因为如此,美国要竭力打破中东和谈僵局,促使以巴达成希伯伦协议。

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继续推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克林顿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于1996年11月8日致内塔尼亚胡的信中重申, 美国“仍然坚定不移地履行加强以色列安全的义务”。克里斯托弗在给内塔尼亚胡的信中说,美国对以色列安全承担的义务构成美以两国“特殊关系的根本基石”。12月16日,克林顿首次公开批评以色列扩大定居点给中东和平进程制造障碍。而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英迪克晤内塔尼亚胡时又说:克林顿政府虽然反对以色列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但不会采取强硬政策迫使以色列政府停止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美国在促成以巴达成以分三阶段从西岸其他地区撤出的新协议时,又向以色列保证,以色列可单方面决定每个阶段要撤出多少地方,这是“以色列的责任,包括确定具体的军事地点”。

对内塔尼亚胡政府尤其有直接影响的是,它执政半年多来,以色列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述国际因素,促进了以色列国内局势的变化。

(一)以色列公众原来担心前工党政府政策不能给以色列带来安全,内塔尼亚胡由于强调要有“有保障的安全的和平”而在1996年大选中获胜。但是,新政府推行的强硬政策,既没有给以色列带来和平,也没有带来安全。1996年12月的民意调查表明:63%的以色列人担心会发生战争,70%的人说他们生活在“危机和失望感”中。公众对新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民意调查表明:49%的人不信任总理,51%的人主张建立有工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

经过持续不断的流血和冲突后,绝大多数以色列人渴望和平,反对和厌恶战争。1996年10月28日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尽管面临坐牢的威胁,估计42.9万以色列后备役人员中只有1/3 的人服满了规定每年要服军役的期限;大约1/4 的以色列青年只要有机会就会逃避在正规军队中服役三年的强制性义务。

(二)以色列军界和政界许多人士对新政府强硬政策招致的严重后果深表不安。据报道,由于巴勒斯坦对以色列新政府政策的抵制,以色列军方担心强硬政策会使巴以冲突走到“危险的地步”,“出现了军方高层人士对政府决策有异议或至少抱怀疑态度的迹象”。内塔尼亚胡总理没有把开放东耶路撒冷地下通道的决定事先告诉军队参谋总部,当政府要求参谋长沙哈克临时来采取治安措施时,沙哈克作出了“强烈的反应”。1996年10月4 日以色列《国土报》报道:内塔尼亚胡执政后曾命令参谋长制定以军准备重新开进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城市的应急计划,遭到以军方人士的抵制。一位有战斗经验的高级军官说:“在这些地方进行一场战争,将使我们陷入波黑的境地。成百名士兵将在街道战中死亡,公众不会同意这样做,不会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即使我们回到这些城市,又能在那里守住多久呢?以色列军队将必须召集所有步兵部队,包括后备役在内。”

1996年12月13日以色列电视台报道:国家安全总局局长阿亚隆不同意政府大肆扩建定居点的政策,他对内塔尼亚胡说:“你谈论定居点,就是在谈论战争。”

以色列总工会领导人、议员拉蒙说:“我们有一个其行为与宣言都在使局势恶化的总理。”

1996年12月30日,以色列外交部长利维在议会说:“不履行(以巴)协议,没有进展,我们就要准备单枪匹马地进入一场血洗中”。以色列军队能够采取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不仅将留下深刻创伤,扼杀未来和平的任何前景,而且将向全世界展示出令人恐怖的图景。

(三)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给以色列经济带来严重困难。以色列前几年推进和平进程,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松动和改善,外来投资增加,出口增长,军费减少,曾经促进以色列经济有较快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9%。但是,内塔尼亚胡政府采取强硬政策后, 和平进程陷入僵局,中东局势重新紧张,巴以关系和阿以关系恶化,以色列在国际上极其孤立,经济出现滑坡,旅游业大幅度下降,外来投资减少,出口增长率减少,收支逆差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也回升。1996年经济增长率降为4.4%。

以色列新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赤字重担,要紧缩预算开支,但同时又要增加军费和扩建定居点费用。它的增税和削减福利开支等做法,触动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1996年7月和12月, 以色列一再出现罢工抗议浪潮。

1996年12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内塔尼亚胡就任以色列总理6个月来,以色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也许不是内塔尼亚胡所希望的变化。”“对以色列总理的批评来自四面八方”,“批评非常尖锐并且持续不断”。以色列舆论指责政府在“安全、经济和社会领域造成了严重破坏”。内塔尼亚胡总理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受到各方的攻击”。

正是上述国内外因素,促使内塔尼亚胡政府同巴勒斯坦达成贯彻奥斯陆协议,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希伯伦协议。

希伯伦协议后的新斗争

但是,就在达成希伯伦协议时,内塔尼亚胡仍然声明要继续推行强硬政策路线。他重申了不会给巴勒斯坦“危及以色列安全的主权”以及坚持在“耶路撒冷不可分割”等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他强调“出于战略的、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我们应当保留戈兰高地”。

巴勒斯坦方面认为以色列在犹太人定居点和军事地点外应撤出西岸80%~90%的地区,而内塔尼亚胡在达成希伯伦协议时说:奥斯陆协议“实际上没有规定百分比,没有规定领土范围”;“所谓的撤军将使我们撤到1967年边界和撤出80%或90%的地区的说法是根本不对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留下来,而不是离开”。以色列内阁在批准新协议时,决定在西岸其他地区分三阶段撤军中,每个阶段的撤军都必须由内阁批准。 内塔尼亚胡的高级顾问戴维·巴尔-伊兰1997年1月15日说:他认为在完成三阶段撤军后,以色列仍能控制西岸约50%的土地。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色列军队曾主张在完成“重新部署”后,以色列仍然控制西岸40%~50%的土地。〔3〕实际上, 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至今仍控制着约40%的土地。

希伯伦协议墨迹未干,以色列政府就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掀起加紧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新高潮。特别是它1997年2 月决定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阿拉伯名为阿布·古奈姆)地区建立新的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东耶路撒冷后,就不断在东耶撒冷建立犹太人定居点。这次在东耶路撒冷南郊哈尔霍马地区建立犹太人新定居点,目的是要完成对东耶路撒冷的“封锁线”,切断东耶路撒冷同约旦河西岸的联系,并在巴以举行最终地位谈判前,造成以色列实际控制东耶路撒冷的既成事实。以色列政府的这一决定 ,遭到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但是,以色列政府仍然强行在3 月破土动工修筑哈尔霍马新定居点。

1997年3月,以色列又宣布, 以军在西岸农村地区分三阶段“重新部署”中,将只在第一阶段撤出西岸9%的农村地区,其中7%还是已经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巴勒斯坦方面的地区。巴勒斯坦方面认为,以色列第一阶段应该从30%的农村地区撤军,拒绝了以色列政府的第一阶段撤军计划。

接着,内塔尼亚胡在1997年3月又提出建议, 要越过奥斯陆协议规定的巴勒斯坦自治过渡阶段,立即开始解决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这项建议也遭到巴勒斯坦的拒绝。巴勒斯坦坚持要求解决目前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包括以军继续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等。内塔尼亚胡实际上还是要达到他原先的目标,从希伯伦撤军后,就“冻结”在约旦河西岸扩大自治的进程,以使以色列保持对西岸尽可能多的地区的控制。

以色列政府顽固推行强硬政策战线,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方面以及国际社会都激起强烈反响。巴勒斯坦人民在坚持斗争。1997年3月, 阿拉伯国家联盟理事会在开罗举行紧急会议,要求以色列取消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决定。同月,伊斯兰会议组织在伊斯兰堡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强烈谴责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及其他被占阿拉伯领土上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一些欧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先后两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提案,要求以色列停止在东耶路撤冷建造犹太人定居点,但都由于美国行使否决权而未能通过。3月13日,联合国大会以130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指出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建立犹太人新定居点是对巴以和平设置重大障碍,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这项计划,只有以色列和美国两票反对。美国政府虽然口头上也批评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建立新定居点,实际上仍然采取偏袒以色列的立场。

内塔尼亚胡所以在希伯伦协议后继续推行强硬政策路线,根源于他长期以来的政策主张。内塔尼亚胡有1993年所著的《在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以色列和世界》一书中就认为,以色列要永远对巴勒斯坦人实行严密控制。直到1996年11月,他在对以色列《国土报》记者发表长篇谈话时,还把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称作是以色列国内的“少数民族”,叫嚷不能让巴勒斯坦人“享有自决权”,并且说西岸“不是外国的土地”,巴勒斯坦人必须“放弃领土收复主义”。〔4〕

内塔尼亚胡坚持推行强硬政策路线,其目的之一是要保持以色列右翼执政联盟。现政府由利库德集团领导,得到右民办极端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支持。一些极右翼人士因反对希伯伦协议,曾威胁要退出政府。以色列内阁在辩论和批准希伯伦协议时,18个阁员中有7 人表示强烈反对,科学部长贝尼·贝京辞职。随后,右民办极端势力提出必须实施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建立新定居点和修建耶路撒冷环城公路的计划。以色列内阁在通过以色列第一阶段从西岸9%农村地区撤军方案时, 又是10票支持,7票反对。

展望今后中东和平进程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以色列内部的变化。在以色列右翼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顽固阻挠中东和平进程的同进,以色列国内也存在着要求和平的力量。以色列内部正在经历着一场尖锐激烈的斗争。以色列政局处在动荡变动之中。

巴勒斯坦人的斗争是促使局势变化的重要因素。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国际因素,会继续起促进作用。美国出于它的战略利益,需要继续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但它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在起着阻碍作用。

1996年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危机再一次表明,中东和平进程虽是大势所趋,但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

(1997年3月25日)

注释:

〔1〕美国《华尔街日报》,1996年9月9日。

〔2〕以色列《国土报》,1996年9月17日。

〔3〕以色列《国土报》,1997年1月14日。

〔4〕以色列《国土报》周末增刊,1996年11月22日。

标签:;  ;  ;  ;  ;  ;  

希伯伦协议与巴以矛盾的新发展_以色列总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