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知识的重新认识论文

对经济学知识的重新认识论文

对经济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闫瑞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原有知识从另一个新角度进行重新认识。主要论述了原有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从西方经济学视角和货币经济学视角下看待经济问题。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无法应用到经济是实体中。最后,讲述了货币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背景。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经济发展

1引言

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不仅对人们理解事物本身的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人们的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的大多高校所开的有关经济课程相当有限,对于经济学知识接触最多的就是西方经济学,在众多高校的教育学习,一直对学生灌输着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经济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考虑经济问题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除了西方经济学外,政治经济学正好是从另一角度看待经济问题。并且,西方经济学习惯于效用函数分析问题。本文将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分析视角,以及在不同时代下,各种金融衍生物的产生的背景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资源是稀缺的,[1]大自然中资源是有限的,故得出相对人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无穷,那是因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会受到限制,许多的欲望会受到限制。从整个历史发展看,以前人们确实会过度开采资源,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所以人们的无穷的欲望是很难实现的。

第二,西方经济学中许多假定不符合现实,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假设下提出的[2][3],但现实生活中的并不以应符合哪些假设,且现实生活的各种经济行为,消费行为,厂商主体都是灵活多变的,并且他们受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影响,若执意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分析现实问题,则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带来重大的决策失误。

第三,西方经济学有个最强的假设——理性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都应用现有的货币去购买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用的商品组合,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都是理性的,并且他们总会留一部分货币存入银行,为将来做准备,并不会马上花掉,且人们的效用并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可靠的度量,西方经济学提出的方法只能是尽量的去刻画,而不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中人们的需求。

第四,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用函数分析问题是存在问题的。自然而然的一个问题是,“效用函数”是什么?人们认为,那些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不知道效用函数是什么,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些真正学过西方经济学,或者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们,真的可以弄明白什么是效用函数吗?且不说,在中国人口众多的环境下,求解总的效用函数;单就作为每个人而言,我们能说清自己的效用函数是什么吗?显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如何用效用函数去解释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呢?很明显,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式中,N0为液化判别标贯击数基准值;d0为标贯点在地面下的深度(m);dw为工程正常运用时,地下水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m),当地面淹没于水面以下时,dw取 0;ρc代表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当其小于3时,取3。核算陡河水库坝基砂层顶部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临界值,见表1。

3视角分析

我们将通过两个例子进行讲述。首先,以货币的发展为例。在原始社会,人们靠打猎为生。起初,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们获取的猎物非常多,除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外,人们将打猎获取的食物储存起来。随着猎物堆积的愈来愈多,人们开始用一种猎物去换另一种猎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方式特别烦琐,于是,人们便用贝壳作为等价物进行交换,货币慢慢变成了物物等价交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们用金银做货币的等价物,但又由于金银等价物不便携带,人们最后流通了纸币,所以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的本质是进行等价交换,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货币起到物物等价交换的一个媒介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物物的等价交换。其次,我认为称得上货币的物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货币必须能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即货币的价值尺度,另一个是货币要方便交换,方便换取各类的等价物,即货币的流通手段。只有货币同时具有这两个功能,才能体现货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衍生出许多电子货币,比如支票、信用卡等,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手一部手机,用微信或支付宝付账的到处都是,纸质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的很少,那是因为人们相对于纸质货币更方便的使用电子货币,纸质货币在流通发行中可能比以前起到的作用要小很多。当然随着汇率,供需的不同,可能也会对货币产生影响,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货币会增值,当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货币也会贬值,货币价值的波动会时常发生,只是现实中我们的感受没那么的真切,那是因为央行会参与调控,使得货币的价值尽可能地稳定。

4经济发展的背景

货币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与货币有关的学科,货币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也有类似处,其也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主要考虑需求和供给方面的问题,当需求比较多时,商品的价格会上升,这时,供给方也会多增加投资,进而谋取更多的利润;当供给方增加到与需求方相等时,价格会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值上,这时的市场达到出清,整个市场相对稳定,处于均衡状态,需求方不会买不到商品,供给方也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但当供给方把握不住需求量时,供给方提供的商品又会多于需求方,这时价格又会降低,如此反反复复,形成了经济波动,当然这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相似。宏观上,西方经济学主要考虑的是国家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而货币经济学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影响经济波动。这一点与西方经济学存在明显的不同。另外,货币经济学也可以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封闭经济环境是指不考虑国外的消费和外国人在国内的消费,仅考虑国内的政策实施与经济行为间的关系,在我国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商业银行在经济市场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联系紧密,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收取准备金,保障商业银行运行下去;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面临运行不下去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再贴现保障商业银行的运行。当然商业银行也有其特有的职能,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行贷款的方式,将经济总量达到相对高的水平也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以乘数倍扩大,保障了经济的运行,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当然,商业银行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到金融各个方面,金融中的各种投资也离不开与商业银行的借贷关系,但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以信用作为评价指标,当金融领域中的投资借款的信用高时,银行会考虑借款给企业,当信用存在风险时,商业银行则拒绝借贷。开放经济是指货币经济学在国际上进行分析,考虑到国内与国外的消费与投资,通过净出口指标进行研究。意味着金融领域的一些市场活动,同样的可在国外市场上进行。因此,货币经济学的应用方面还是很多方面的。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货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明显不同。

其次,我们讲述市场中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涌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离不开银行的发展。在远古时代,随着人们用等价物换取的“货币”越多,人们对“货币”的保管就存在着风险,为了让自己的财物不被别人抢去,这时,人们共同推选身强力壮的人看管财物。作为答谢,人们会将自己的财物拿出一部分送给看管财物的人,看管财物的人不用劳动也可以换取一定的食物。久而久之,看管财物的人发现财物越来越多,于是,他就把送去他那里暂时保存的食物送给急需的人,等到急需的人归还财物时,看管财物的人既可以得到酬谢,又不耽误别的人取食物,并且节省了空间。于是,看管财物的人就想尽办法让人们多去他那里存取食物,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他开始不收取酬谢,并还会给来存食物的人一些答谢,不久后,看管财物的人不出去打猎,反而成为了最富裕的人,这就是银行形成的早期。当然,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想法越来越多,经济慢慢从实体经济扩展到虚拟经济上,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形成原理与早期的并没有实质性不同,金融衍生品市场与原生品市场唯一不同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但可以规避原生品市场的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更大。

隋唐五代时期,人们继承了前代的用法,凡是“尚巧”一定与技巧、技艺等相联系。如隋代江总《为陈六宫谢表》“愧缠艳粉,无情拂镜,愁萦巧黛,息意临窗”[20](P4070),赞美宫中女子善于妆扮。可以说,这一用法,自隋唐到宋代,人们的“尚巧”观念都是基于对制作、创作方面的工艺、技能等方面的肯定和推崇,是单纯从技术、技能方面来言说的。比照本文前述所引用的唐宋时期“尚拙”问题的文献,亦可对此有较为充分的理解。

5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西方经济学中三条假设太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并且将效用函数运用到现实经济问题并不可靠。因此,对已有的知识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已有的知识。第二,总结出货币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不同。第三,从早期的一些远古时代,可以得出货币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的雏形,其本质是相通的,唯一不同就是其存在的形式不同。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哈里兰德雷斯.经济思想史[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 B82― 0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02( 2019) 08-0078-02

作者简介: 闫瑞(1993-),女,硕士,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研究与应用。

标签:;  ;  ;  ;  

对经济学知识的重新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