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码转换-以《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为例论文

“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码转换-以《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为例论文

“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码转换
——以《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为例

项蕴华,刘贻珍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摘 要: 当前,中国水污染状况很严重,亟需全社会关注。文章以Sridhar有关语码转换的定义及van Dijk的语境模型为理论基础,搜集《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关于水污染的新闻报道,对其中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共找出新闻报道中语码转换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指出书面语和口语间语码转换起到填补词项空缺、避免表意不清、突显关键信息、表达委婉语气和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

关键词: 语码转换;新闻报道;水污染;书面语;口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在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受到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分支的关注。学者主要研究不同语言间或同一语言内方言与标准语间的语码转换,而很少研究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语码转换。为了弥补这一研究不足,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关于水污染的新闻报道中书面语与口语间的转换,并试图阐述语码转换的作用。

氩弧焊打底加手弧焊填充盖面的焊接工艺,经过各专业公司多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发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合格率高,焊接设备简单,相对于现场的施工条件能够更好的接受和使用。不过对于一些返修无法进行背面充气保护的位置,就增大了氩弧焊焊接工艺的难度和易出现缺陷的几率。对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场焊接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确定性,提出使用焊条电弧焊打底的焊接工艺,并进行试验。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Gumperz按成因将语码转换分为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1]。这两种语码转换揭示了情景变化是语码转换的诱因之一。(2)Myers-Scotton运用标记模式将语码转换分为无标记语码转换和有标记语码转换[2]。(3)Giles运用“言语顺应理论”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解释,指出语码转换过程中存在语言靠拢与语言偏离[3]。国外学者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语码转换的作用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较晚。黄国文借助Grice的方式准则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并分析其动机[4]。依据标记模式和言语顺应理论,陈立平对常州话和普通话间的语码转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5]。杜辉指出语码转换不仅存在于双语或不同变体间,也存在于同一变体内[6]37。这一研究扩展了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范围。

2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Sridhar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为基础,并在语料分析过程中运用了van Dijk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

有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降低表层含盐量,盐分淋洗效果明显[8-12]。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表层脱盐率有增加的趋势[13]。中重度盐碱地提早至上年秋季和早春非生育期覆膜,使生育期膜下根层(0~20 cm)含盐量较常规播前覆膜脱盐率各生育期分别平均提高20.59%和14.12%,对表层(0~10 cm)脱盐效果更为显著。上年秋季覆膜比早春覆膜脱盐效果更好。上年秋季覆膜和早春覆膜种植向日葵灌浆期保苗率分别提高18百分点,16百分点,产量分别提高58.1%和38.2%。

(1)地方协调。工程开工前、开工期间,应加强与当地部门的沟通协调,避免材料运输道路施工,相邻区域施工等问题的出现。

2.1 理论框架

Sridhar认为,语码转换可在同一语言内的不同变体间发生,即“从一种语言变体(区域方言、正式或非正式语体等)转换成另一种变体”[7]。杜辉指出,语码转换不仅局限于交际双方的对话过程中,书面语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语码转换[6]39。本文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是指不同语体间的转换,即口语与书面语间的语码转换。

例 4 冯军的大女儿突患白血病,一年后即病逝,冯军将病因归结为环境污染,和家门口的企业较上了劲 。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语料取自《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关于水污染的新闻报道。笔者共找到“水污染”相关报道409篇,从中随机选出100篇进行人工查阅,找出所有含有语码转换的报道,将其按表现形式分为4类,并从每一表现形式中抽取5个片段作为分析的对象。对于附带视频的新闻报道,笔者将根据分析需要对视频中的部分语句进行转写。由于篇幅的限制和部分语码转换的相似性,本文分析部分共引用9个例子。

本文提出了2个研究问题:(1)“水污染”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2)本文中的语码转换起到什么作用?笔者将分别从这2个方面对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相对来说,启迪桑德值得更多关注。自2011年起,公司经历多次并购,布局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领域,业务涉及电子废弃物处置、报废汽车拆解及再制造等。截至2017年底,公司电子废弃物年资质拆解能力2959万台,位居行业第一。

3 分析与讨论

笔者收集的新闻报道主要采用书面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语表达。两者的交替使用,实现了新闻语篇内部的语码转换。

3.1 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

在所选取的语料中,笔者共发现4种口语和书面语间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

第1种表现形式为:同一人在采访过程中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转换。即说话人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靠拢或语言偏离行为。

例 1 记者:“还有活的吗 ?”

当地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等具有渗透功能,并向农业产前产后产中蔓延与融合。农民工返乡创业集群创业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具备城市打工获得人力资本优势、资金优势以及家乡的资源人脉优势等,能够利用文化渗透发展成具有特色的创意、观光、品牌等农业、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产业,从而实现传统农村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

记者:“咱赔了多少钱?”

张先生:“怎么也得十几万吧。”

记者:“那您清楚水污染的源头在哪吗?”

张先生:“源头就在上面。”

此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济南鱼塘4万条鲤鱼一夜死亡 疑因工厂偷排污水》。从例1可以看出,在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其措辞存在由口语向书面语的转换。在记者的语境模型里,他与受访者并不熟悉,为了拉近他与鱼塘主张先生之间的距离,记者顺应了鱼塘主的语境模型,使用了相对不正式的口语化表达,省略了交际双方已知的部分信息。而在谈及污水源头时,记者回归到自己的语境模型内,使用了相对正式的书面语,如“您”的运用。这是因为污水源头为此次采访中的关键信息,使用书面语可避免表意不清。通过语码转换,记者实现了交际意图,既与鱼塘主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保证了关键信息的准确采集。

第2种表现形式为:将受访人的口语表达在新闻报道中转化为书面语。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是为了适应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

例 2 视频语音:我从小在这儿长大 ,小时候总能在水沟里看见鱼虾嬉戏,水特清,我现在做梦还能梦见这些 。看到治理臭水沟,我打心眼里高兴。

新闻文字稿:我是地道的成都人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沟渠里鱼虾嬉戏,水流清澈见底 ,这样的情景我时时梦见 。看到市政府专项治理黑臭河渠 ,我打心眼里高兴。

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成都水污染专项治理 今年底阻断183条河渠黑臭源》。在采访过程中,市民唐睿使用口语来表达对成都水污染专项治理这一事件的看法。在新闻稿中,为了适应新闻语境,将唐睿的口语表达转换成书面语,具体包括将“总”改为“经常”,“水特清”改为“水流清澈见底”,“我现在做梦还能梦见这些”改为“这样的情景我时时梦见”,“臭水沟”改为“黑臭河渠”。为了避免表意不清,新闻报道中将“我从小在这儿长大”改为“我是地道的成都人”。编者借助语码转换实现了交际意图,既准确传达了受访者的看法,又顺应了新闻语境的相关规则。

2013年,海委通过岳城、潘大水库及漳河上游河道向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安全供水13亿m3,河北四库向北京应急调水达4.3亿m3。实施山西、河北向北京市集中输水,调水7000万m3。实施引黄济冀,通过位山线路将向河北调水2.8亿m3。积极编制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补充规划,加快完善流域城乡供水河网体系。

例 5 兰州市说自己很及时,中石化说不是自己,中石油表示“呵呵”,言下之意,彼此彼此,难兄难弟,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例 3 董小荣认为是政府在推卸责任,“我们投资了那么多钱,为了补救水稻我们买了好多汽油机,天天打水换水,想把稻苗救过来,一直到死了,我们才没办法了! ”

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万亩稻田疑遭水污染绝收 11农户状告山东省政府》。除这段引用外,前后文皆采用书面语体。通过引用董小荣的口语体原话,实现了该新闻语篇内口语和书面语间的转换。这一语码转换客观地反映了农民面对水污染问题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新闻报道与读者间的距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第4种表现形式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口语体词汇。这主要是为了填补相应的书面语词汇空缺,并拉近新闻报道和读者间的距离。

同时,笔者借助van Dijk的批评性语篇研究中的语境模型来阐释语码转换的真实意图。语境模型存储于人们的情景记忆之中,并具有图示的特点。它的存在使得人们对话语作出调整,以适应特定的交际环境。van Dijk的语境模型包括以下3个方面:“背景、参与者、交际及其他行为/事件”[8]。语境模型在社会团体、社会表征、社会成员的心理模型和具体的话语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用来解释话语的个人属性及社会属性。本文中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暗含着不同的语境模型,语境模型则反映了交际者的真实意图。

课程改革要重视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有研究表明,现代人信息的主要接收途径已经由原来靠口头、纸质转向更依赖于视觉和听觉的接收方式。高职教育受教育者的特点也倾向于信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其中慕课、网易公开课、TED等开放教学平台及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3]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研究深化,并被众多研究者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女儿因水污染患白血病去世 农民10年寻真相告环保部》。“较上了劲”这一口语体词汇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既实现了报道内部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转换,又反映出冯军的决心。书面语中并未有词语与“较上了劲”相对应,这一语码转换简洁地表达出新闻要义并填补了书面语中的词汇空缺。记者有意将这一口语词汇运用到新闻语境中,是为了拉近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

3.2 语码转换的作用

通过分析相关语料,笔者发现以上4种语码转换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5种作用:

(17)按傳洞真註《北斗經》第六。(《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註》卷二,《中华道藏》30/545)

积云对流是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而中尺度系统直接决定了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范围和强度。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暴雨的模拟结果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对流活动发生发展的环境以及成因的不同,不同方案对暴雨的强度、范围、发生的时间的模拟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屠妮妮等(2011)采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四川一次暴雨进行模拟,结果发现KF方案和GD方案在小级别降水预报中效果较好;廖镜彪等(2012)对珠三角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KF方案与实况较为一致。

(1)填补词项空缺。由于同一语言内的不同变体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其语码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一种语码不能恰当表达所属语境的特定意义时,语码转换就会出现。书面语为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主要语体,但由于词项空缺的存在,促成了新闻报道中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语码转换。

第3种表现形式为: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受访者的口语体原话。新闻报道本应采用书面语,在其中穿插口语体引文实现了口语和书面语间的转换。这种转换有助于如实反映民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这一新闻报道的标题为《诘问水污染,透露的是对敷衍者的愤怒》。“呵呵”这一口语体词汇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中石油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具有嘲讽的意味。近几年的口语交际中,“呵呵”一词被赋予了丰富的涵义,书面语中并无词汇与其对应。通过这一语码转换,实现了新闻报道在特定语境下的交际目的,既填补了书面语中的词项空缺,又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新闻要义。

张先生:“有活的,不多了。”

(2)避免表意不清。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依据自己的交际习惯,对相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其口语表达有时会造成表意不清。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闻报道要进行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这一类型的语码转换,既遵循了新闻报道的经济原则,又确保了新闻报道表意的清晰准确。

例 6 视频语音:橡胶鞋厂就在这儿附近,厂子各样的废水就往这儿排,工业塑料垃圾也到处都是 ,整得我们都没法生活了!

我反正抓住一点:是她做长辈的先“黑”我,本来婚前婚后我就有好些不满意,比如每次我们夫妻吵架她表面劝和,实际背地里和她儿子叽里呱啦;我爸妈从老家来看我,送给她自家产的农产品,她却说那土鸡不正宗;我结婚什么彩礼也没要,她还嫌我娘家给的压箱钱太少……

新闻文字稿:由于这条河靠近橡胶鞋厂基地,橡胶鞋厂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河面上有大量的工业塑料垃圾 ,对村上居民 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种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排种器壁上开有滑槽,侧壁可以用手工进行转动固定,取种盘是依附在侧壁的内侧,距离侧壁内面尽可能保持在5mm左右,以减小与侧壁的摩擦。

这一新闻报道的标题为《微博爆料河流污染严重 环保局称系生活垃圾污染》。在视频语音中,“这儿、我们”等词汇皆表意含糊,不适合用在新闻语境中。为了适应新闻语境,新闻报道将原句进行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将“这儿”改写成“这条河”,“到处都是”改写成“河面上”,“我们”改写成“村上居民”。通过语码转换,新闻报道顺应了新闻语境,既保持了受访者的原意,又避免了新闻报道中表意不清的现象。

(3)突显关键信息。新闻报道大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其目的是向公众准确传达或通报某一事件。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将关键信息放在突出位置,以便读者准确掌握新闻要义。恰当运用语码转换,尤其是书面语向口语的转换,有利于突显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

例 7 “砸饭碗”已大为不易,“造饭碗”更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砸饭碗”的同时开始“造饭碗”。

此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治理水污染“砸饭碗”更要“造饭碗”》。“砸饭碗”和“造饭碗”两个口语体词汇的运用实现了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转换。记者借助这两个词来建立能够突显新闻报道关键信息的语境模型,生动地传达出新闻报道的目的,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方向。书面语向口语的转换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突显了关键信息。

(4)表达委婉语气。书面形式的交际具有间接性,需要交际双方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信息进行接收与回复,而语码转换则进一步加强了书面交际的间接性,起到委婉的交际目的。新闻报道中,口语向书面语的转换有助于表达委婉语气,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例 8 视频语音:之前就说地表水不安全,含药之类的,现在又说地下水污染也很严重,这可让我们怎么办啊 !

新闻文字稿:先有地表水含药,现在又曝出地下水污染严重,实在令人忧虑 。

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雾霾之下水污染更揪心 幸好还能选择饮用水》。王先生的话语表达了其对水污染的看法,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适合直接用在新闻报道中。在构建顺应新闻报道的语境模型时,运用语码转换将“这可让我们怎么办啊!”改写成“实在让人忧虑”,弱化了受访者语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委婉语气。同时,这类语码转换有助于去除新闻报道的主观因素,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5)拉近彼此距离。言语交际可看作是社会活动,合适语码的选择要受到环境、文化、职业背景等因素的限制。新闻报道中部分语码转换是为了拉近社会距离,如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受访者原话,拉近新闻报道与读者间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恰当运用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转换有助于拉近其与受访者间的距离,从而鼓励受访者如实反映情况。

例 9 用当今流行的一句话“你摊上大事了 ”来形容浙江省瑞安市河道污染问题一点都不为过。

针对具体的某一领域或者事物而言,本体是在领域中对概念、对象和关系的表达,具体包含了每一个概念的相关属性,包括属性的限制条件等,类似于程序设计时的类的概念。本体通过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术语,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给出这些术语和术语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语义[5]。这里出现了语义的概念,下面有必要就语义进行说明。

这一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浙江瑞安现“蓝色多瑙河”》。“你摊上大事了”为近几年的热门口语表达之一,用在新闻报道开篇可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此处使用“你摊上大事了”这一口语化表达,反映出瑞安市河道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这一语码转换建立了有助于拉近彼此距离的语境模型,实现了记者的交际意图,拉近了记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4 结语

“水污染”新闻报道中,主要存在口语和书面语间的语码转换,且包含4种语码转换表现形式:同一人在采访过程中书面语和口语间的转换,受访人的口语化表达在新闻报道中转化为书面语,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受访者的口语体原话和新闻报道中使用口语体词汇。上述语码转换起到了填补词项空缺、避免表意不清、突显关键信息、表达委婉语气、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首先,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恰当使用语码转换有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其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最后,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教师应合理运用语码转换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2.3 本组患者BPRS评分与GSES评分情况 本组患者BPRS评分为(24.78±2.90)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D-RISC评分与BPRS评分呈负相关(r=-0.484,P<0.001)。本组患者GSES评分为(2.53±0.56)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D-RISC评分与GSES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01)。

参考文献:

[1]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Myers-Scotton C.Codes and Consequences:Choosing Linguistic Varietie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8-37.

[3]Giles H.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1979.

[4]黄国文.方式原则与粤—英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3):1-6.

[5]陈立平.双语社团语码转换研究:以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换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杜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2004(1).

[7]Sridhar K K.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47.

[8]van Dijk T A.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76.

Code -switching between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in News Reports on Water Pollu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a Daily and Sohu News (2013—2017)

XIANG Yunhua, LIU Yizh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di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is very serious, which needs the atten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Based on Sridhar’s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and van Dijk’s contextual modal, this paper collects news reports on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Daily andSohu News (2013—2017) and analyzes code-switching between written language and spoken language. It finds out four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code-switching in news reports and further points out five functions such as filling gaps in vocabulary, avoiding ambiguity, highlighting key information, expressing euphemism and narrowing each other’s distance.

Keywords :code-switching; news reports; water pollution; written language; spoken language

收稿日期: 2018-11-2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A740049);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横向科研项目(〔2018〕社科字026号);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01832018C128)

作者简介: 项蕴华(1967-),女,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07(2019)07-0048-04

责任编辑: 柳 克

标签:;  ;  ;  ;  ;  ;  

“水污染”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语码转换-以《中国日报》和《搜狐新闻》(2013—2017)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