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遵循内部基本职能的要求_流动性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遵循内部基本职能的要求_流动性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遵循其内在基本机能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经营运行机制,进行国有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改革,强调对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基本机能及其独特作用的认识,使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基本机能及其独特作用的认识,使商业银行改革遵循其内在基本机能的要求,对指导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活动的作用和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

(一)金融活动的作用

金融活动,狭义地讲是资金由资金剩余主体(以居民为代表)向资金不足主体(以企业为代表)融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是资金剩余主体与资金不足主体之间,以现在的购买力与将来的购买力相交换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活动,或者说资金交易活动,在经营运营活动中发挥着两大作用:

1.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就是所得由资金剩余主体(黑字部门)向资金不足主体(赤字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并不是资金剩余主体实际意义上消费了其这一部分的现时所得,而是把这一部的现时所得的支出变换到了将来。就宏观经济分析角度来讲,经济体系整体上储蓄与投资在总额上必然相等。但是,就各个经济主体来看,其之储蓄与投资却不会总是相等的。如果没有金融活动,或者说不存在金融交易,各经济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就必须使自己的投资额与储蓄额保持一致。但这时的投资分配(资源配置)的内容会明显地发生非效率化。因而金融活动促进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化,这是金融活动最基本的意义所在。

2.风险分散及其合理配置

金融活动的又一大作用是风险负担构成的配置机能。金融活动使当事者之间的风险配置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这是金融活动的一大机能。金融活动必然引起的风险配置的变化,即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经营管理问题,也为金融机构在其经营活动中采用不通手法进行风险回避和防范提供了可能。

金融活动的风险配置机能,对提高社会经济福利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社会综合风险并不是每个个别风险的单纯的加总。通过金融交易(风险交换),可以大大减小综合风险。通过有效的金融活动可以实现资产组合的优化,可以而且也应当减轻整体经济系统的风险负担。其次,通过相应的金融交易,可使持不同选择的经济主体各得其所,进而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消化风险,使经济系统的整体风险有所改变(降低或增高)。

金融活动能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并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经济福利。但须借助充分多的金融交易手段或方式(有条件请求权的种类应充分多)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金融市场体系相应完备。也就是说有效率的金融活动,只有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中才能很好实现。

(二)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

1.金融交易中的困难

金融交易一般来讲不能放任地自然成立,因为在金融交易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可以总结为:

(1)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困难

首先,要求设定与借入方支付能力相对应的交易条件(如:企业审查、交易利率、担保等),必须对借入方的支付能力善进行严密的审查和及时的监视。其次,贷出方必须努力对借入方的行为进行监视,努力进行债权保全和回收。对借入方的事前信息及事后信息,进行审查、监视活动,无疑需要费用。但通过这种花费,如果能使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得到缓和,并带来利益,将会使贷出方的金融活动更加有效率。

(2)不确实性问题

金融交易中的第三个困难是借入方将来所得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借入方与贷出方之间在风险选择上偏好构成不一致,也使金融交易不容易成立。

第四个困难则是黑字主体贷出方。更愿维持很高的流动性(短期性倾向),这样,就使需要长期固定的投资资金,不得不发行流动性低的债务证书的赤字主体,在寻找交易对方上也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使金融交易的成立发生困难。

2.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

上面所提到的金融交易中面临的四种困难,是金融交易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它们的减轻、消除都需要伴随一定的费用,这就是金融交易的成本。节约金融交易费用是金融机构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或者说,金融机构正是用更少的交易成本来解消和减轻金融交易困难的经济主体。尽管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自身没有觉悟到这一点,但金融机构在这一点上做得越好,金融交易就越加顺利,金融体系运营的就越有效率。

二、商业银行的特征及基本机能

(一)商业银行的交易特征

对此最有说服力的是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实体在资产负债平衡表的内容上的不同。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平衡表有两大特色:①资产项目中,实物资产所占份额十分之小,大部分是有条件要求权形态的资产;②贷方负债项目中,自有资金所占份额十分之小,大部分为外部资金。这两点是金融机构区别于非金融机构的两个基本特征。

这两个特征揭示了金融机构是“接受债务并以此进行贷出”的机构。在这种活动中,又有着两个性质不同的特点需要注意:

1.金融机构接受债务而获得了货币,然后以此贷币进行贷出或投资。此时认为金融机构发挥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

2.金融机构接受的债务,如,储蓄存款,具有决算手段的机能,接受这种间接证券的金融机构,被称为“通货供应机构”。

商业银行是同时具备“金融中介机构”和“通货供应机构”两种性格的金融机构。

(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这样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因而有着下述几个基本机能。

1.信息生产机能

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机能,按照信息的性质可分为两种:一是与借款者的支付能力有关的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就是贷出前的审查活动,称为信用审查机能;二是对借款者返还努力行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就是为了保全债权、回收债权而进行的监视活动,称为债权管理机能。

当然在进行审查活动、债权管理活动时,需要各种各样的费用,这就是信息生产费用。商业银行进行信息生产活动(特别是在间接金融发达的金融体系中)能够节约社会的(比黑字主体自行进行信息生产)信息生产费用。这是因为信息生产存在着专业化利益。而信息又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信息一旦被公开,不可能禁止他人的“免费搭乘”。而一个有效的回避办法就是信息生产仅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商业银行取代黑字主体,自己成为贷出方的一个理由。

当然,商业银行的行为(贷出行为)本身就反映了自己的信息生产状况,难免就有别的同行会“免费搭乘”。为了避免或减轻这一问题,就有“银团的主干事”、“主银行”等实际上起到主要信息生产者机能的金融交易做法。

需要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如果忽视,放松信息生产,或者在信息生产中马虎从事的,则是从根本上放弃自身存在的意义,是极大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2.资产变换机能

想简单地把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流动性偏好的两者结合起来,十分困难,也可能会需要较高的交易费用。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变换机能可以得到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引申出商业银行的另外两个基本机能。

(1)风险负担配置机能

商业银行通过购入并持有赤字主体发行的较高风险的本源证券,并“转换”为向黑字主体发行的较低风险的间接证券,就意味着商业银行部分或全部承担了本源证券的风险(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什么可以承担这种风险呢?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运用的多样化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多样化保有资产可以降低资产组合整体的风险。如:贷出对象分散在各行各业,比之单纯向特定行业贷出,可以减轻因行业性因素引起的将来所得的行业性经营风险。

在现实中,资产运用多样化,或资产保有多样化,需以资金大量运用为条件。同时资产运用时信息的生产费用、以及交易费用等,都随着多样化程度增加而增加,随着资金运用规模增大而减小。此外,通过多样化来减轻风险程度,还需要较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能力。总之,多样化的、大量的资金运用或大规模的资产保有,可以发挥规模的经济性,获得专业化利益。而这又只能由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承担。

(2)流动性保证机能

商业银行通过购入并持有赤字主体发行的较低流动性的本源证券,并“转换”为向黑字主体发行的较高流动性的间接证券,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向黑字主体提供流动性保证。或者说,黑字主体直接购入本源证券时所要承受的“自身将来支出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要由商业银行代为承受。

购入了流动性差的金融资产,在将来需要支用现金时,金融资产不能变现的可能性,称为广义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代替黑字主体承受流动性风险,说明商业银行具有流动性保证机能,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负担机能。但须注意,造成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与造成信用风险原因的不确定性,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商业银行可以承受这种流动性风险呢?首先,各个黑字主体的将来支出都存在不确定性,但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支出多少,却因人而异。这样,充分多的黑字主体的资金储蓄集中起来,将来支出不确定性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可以相互“调期”。这是商业银行保证流动性(承担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根据。第二,单靠流动性风险的相互“调期”有时还不可能完全解决流动性保证问题。这时,商业银行还有自有资金,以及向同业及中央银行借款可以充当解决流动性风险的手段。这样,商业银行一方面向存款者承诺可随时支取,另一方面可将很多的存款资金运用于相对固定的用途。商业银行正是有了这样的机能,才使储蓄存款资金的相当大比例,可以用于回收期长的投资计划。

当然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方针来降低流动性风险。如:只限于购入流动性高的本源证券(如:国库券等)。这样,即使发行流动性高的间接证券,也不会有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或者,只限于发行流动性低的间接证券(如:金融债券),即便是购入流动性低的本源证券,也不会承受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必须强调的是,上述做法若过于极端,则会使商业银行削弱其基本机能(资产转换机能),丧失竞争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失去其作为商业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意义。

此外,作为一个金融体系的管理者的政府(或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极度流动性风险)时,往往会介入。或者会通过各种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来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的保证。

值得指出,商业银行的资产变换机能的良好发挥,需要有发达、完善的银行制度。在不具备完善的银行制度的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转换机能严重不完善,促使黑字主体的许多资金往往流向流动性高的、非生产性的用途(如:购买和保有贵金属)。这就使本来就很稀缺的资金,却不能有效地使用于促进实物生产部门的发展。这也是制度妨碍发展的一个事例。

(三)作为通货供给机构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通货供给机能主要体现在清算机能、信用创造机能及资金集中机能。

1.清算机能

所谓清算手段是指清算债权、债务时,被社会承认的能证明已支付的金融资产(或称为金融商品)。最一般、最严密的支付清算手段就是通常使用的法定货币。

但法定货币的现金支付有时会带来许多不便,如:不便大量携带及往往伴随着丢失危险。至少可以说它不适合于大额支付及不同地域的支付。因而人们又创造出代替现金的各种各样的清算手段,如:支票、汇票、银行汇款、信用卡支付等。这些清算手段的承担媒体只能是商业银行。通过银行体系所形成的资金循环系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支持各项交易顺利进行的资金清算转移的机能。

2.信用创造机能

银行发行的间接证券(存单、金融债券等)发挥着其自身的清算手段的机能,可用于买进黑字主体的资金或买进赤字主体发行的本源证券(以记入存款的形式贷款给赤字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就创造了社会信用。

如果,借入方在借入资金的同时,将其全部用于清算支付,此时贷出银行本身就没有创造出派生存款。银行就须全部用黑字主体的存款来保证此次支付,这时在贷出资金的银行本身没有发生信用创造。

而当借入方的借入资金形成一定的派生存款时,银行在保证了借入方部分支付后仍保有一定的支付准备,就会产生银行进行超过支付准备以上的贷出的可能。这就是产生信用创造的原因。正是因为银行存款既有清算手段的性质,又有储蓄手段的性质,才支持了银行的信用创造机能。

银行的信用创造机能是现代银行的最主要机能之一,也是银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将揭示许多重要的宏观金融现象及金融政策要求。

3.资金集中机能

商业银行的通货供给机能又体现在资金集中机能上,以居民部门为代表的黑字主体的剩余资金,往往比较零散,若由每个剩余主体直接提供给以企业部门为代表的资金需求者(赤字主体),除了有诸如信用保证、返还时间不确性、以及黑字主体自身的流动性保证等问题外,还存在着手续过于复杂、成本过高等困难。而银行通过其营业店铺,可以随时地把黑字部门的资金,特别是零散的、期限不等的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银行的资产转换机能,向赤字主体提供适合规模要求和期限要求的资金。这一点是其它类型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

银行的资金集中机能,不能独立于其它基本机能单独存在。它是银行发挥综合机能的一个体现。只有完善了银行的各项基本机能,才能充分发挥好银行的资金集中机能。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围绕完善基本机能来进行

(一)充分认识金融活动的两大作用,做好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

金融活动所具有的“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使风险负担构成的合理配置”两大作用,既是金融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之所以有必要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这两大作用发挥的好坏也是评价金融体系效率性的基本标准。两大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储蓄向投资转化必然引起风险分散的变化;而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又会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顺利进行,提高金融活动的效率性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

人们往往对金融活动的“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印象比较牢固,运用得也比较自觉;而对金融活动必然引起的“风险分散配置变化”,必然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在金融活动中“促使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的作用,却往往有所忽视,而不能自觉地做到。金融活动中“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有形的、有目共睹的事物;而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风险分散配置变化”却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一点也是许多金融机构经营效果不好,进而影响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乃至形成金融动荡的一个主要原因。

金融活动“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的结果,对实现这一转化的过程没有直接地依赖。而在实现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风险分散变化的结果,却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具体过程密切相关。简单来说,不论是自商业银行借入资金,还是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其结果都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但两种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分散变化的结果却大为不同。自商业银行借入资金,也就是间接金融方式的资金融通,最终的资金提供者(储户)没有直接承受借入资金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发行股票筹措资金的直接金融方式的资金融通,资金提供者(投资者)要直接承受借入资金企业的经营风险。

忽视金融活动必然产生的风险分散变化,将会给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我国近20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间接金融比重过大,企业负债融资过多,造成国有企业普遍的经营财务困难。金融体系构成不健全,权益类融资手段不完善,使得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无法发挥“促使风险分散合理配置”的机能,造成相当多的金融活动不能实现“促成风险负担构成的合理配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基本制度原因。

做到金融活动中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首先要求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金融体系。具体来讲,要促使各类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促使各类金融商品的合理搭配,不能偏向发展某一类、或某几类金融市场及金融商品。我国当前证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企业发展中权益类融资不易实现,形成企业负债融资畸高,出资者缺位的现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合理的风险分散配置机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众多,行为偏好各异,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使之协调,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机能。其三,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在金融制度建设、金融政策指导上,也应充分注意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形成和发挥风险分散构成的合理配置机能。

(二)明确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切实树立自主经营责任意识

金融机构是为了化解金融交易中的困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而存在的,明确这一点对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责任意识十分重要。企业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原理”、“效用最大化原理”等,从企业行为的不同角度阐述企业经营行为目的的理论,大都囿于企业自身的立场,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存在的社会经济意义。就企业存在的社会经济意义来讲,若是没有需要化解的金融交易中的困难和需要降低的金融交易成本的话,就没有必要出现金融机构这样一类企业组织形式。也可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金融交易中的困难,不能有效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话,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化解金融交易中的困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是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也是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树立自主经营责任意识的基本出发点。在经营活动中,围绕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面对无时不在的金融交易中的困难及金融交易将带来的风险构成配置变化,金融机构必须抱着高度的自主责任意识积极地进行化解和防范。应当具有清醒地解决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风险不确定性”困难的经营意识。应当贯穿到金融交易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认真面对存在着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切实予以化解和防范。切实做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以保证自身的稳健运营,进而实现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深刻理解商业银行基本经营特征,切实做好经营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的基本机能分析告诉我们,商业银行化解金融交易困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经营活动,必然伴随着交易风险分散配置的变化,必然要承担金融交易中的各种风险。就这种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又是承受和分散经营风险的载体,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做好经营风险防范。

做好经营风险防范,首先要求商业银行切实认识并认真发挥自身的信息生产机能的作用,切实做好信息生产工作。这就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生产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就要不断地研究探讨信息生产的有效方式与方法:就要不断地努力提高信息生产的质量;自觉地依照市场信息、客户信息来决定经营决策,来决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防范,还要依靠其他各种管理手段。如: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资产保全;利用市场操作手段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利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LM)来防范经营中的综合风险;等等。再者,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做好经营风险防范,必须树立全员防范的意识,这就要求银行职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业务机能。还有,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还有赖于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及时适应的经营策略。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项主要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热点的出现、等等,都会引起主要经营风险类别的变化及风险程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就要面对这些变化,适时应变,以最大限度地防范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化解经营风险的影响。

(四)牢记商业银行的基本机能,切实做到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是承受和分散经营风险的载体,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同金融交易中的各种风险打交道的经营实体,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做到稳健经营。

要做到稳健经营,首先,商业银行必须牢固地树立稳健经营的经营意识和经营原则,切实防止经营中的机会主义思想及行为。其次,要求商业银行在做好信息生产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明确各个阶段的经营策略。其三,必须建立起能有效贯彻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能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的经营管理组织体系。最后,还必须强调信息生产对保证稳健经营的根本作用,只有切实进行了有效的信息生产,才可能保证经营的稳健。

(五)依据商业银行基本机能的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地设置机构

商业银行的基本机能既指出了商业银行存在的基本意义,也明确了商业银行经营组织设置的基本思想。

“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的基本作用,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接受储蓄的部门(筹资部门)和运用资金的部门(信贷部门);“促使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的基本作用,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资金筹措和运用的统筹计划及调配部门(计划部门、资金管理部门);化解金融交易中的困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基本要求,又使得商业银行必须具备解决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风险不确定性”困难的经营组织部门(研究所、调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等等。应当指出,我国国有专业银行普遍存在着经营决策信息过度依赖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的现象。这将是影响国有专业银行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一大障碍。可以说,只有重视经营中的信息生产,只有建立和健全信息生产体系,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发挥商业银行的媒介作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显示出金融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挥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资金媒介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充分有效地发挥商业银行的媒介作用,必须落实到完善商业银行的基本机能上。只有建立和健全了商业银行的基本机能,才可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才可能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才可能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做到“促使风险分散的合理配置”,才可能有效地化解金融交易中的困难、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才可能使得商业银行具备解决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风险不确定性”困难的机能,才可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和促进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遵循内部基本职能的要求_流动性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