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与规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跨国企业论文,规制论文,途径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讨论跨国企业集群① 在中国市场“二次成长阶段”的行为特征与规制途径。原因在于,从投资角度对外国直接投资(FDI)进行实证摸底并探讨其最优规模②,以及从企业角度思考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国别比较等③,都属于跨国经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初期阶段的研究范畴。近年来,作为一个整体,跨国企业集群在已经越过中国经济的“入门”规范,经过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的本土性适应,进入了市场拓展后的高速成长期,我们称这一过程为跨国企业集群在中国的“二次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跨国企业集群的“二次成长阶段”有其自身的行为特征,也是发达经济与发展中经济对接的世界性实验场所,从国民经济成长角度研究其行为特征并寻求激励性规制,将成为中国对全球化的特殊贡献。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市场建网:“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第二部分,信息寻租:跨国企业集群“二次成长阶段”市场建网背后的利润动机;第三部分,寻租推演:跨国企业集群良性信息寻租向恶性转化的行为机理;第四部分,信息寻租行为规制:跨国企业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
一、市场建网:“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
进入21世纪之后,在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上,许多传统制品业,如日化制品、碳酸饮料等行业被国际品牌和技术所垄断;在国际市场上,外资企业产品已经成为出口的主力军④。刻画跨国企业集群在中国“二次成长阶段”的行为特征已经成为理解中国经济新的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跨国企业集团、跨国企业集群与跨国企业集群经济
跨国企业集团(multinational enterprise)1960年美国学者D.Lilienthal提出了跨国企业集团的概念,主要是指从事跨国经营的新型企业。跨国企业通常包括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enterprise)、全球公司(global enterprise)、 无国籍公司(stateless corporation)或无国境公司(borderless enterprise)等。由于具备资产规模,跨国企业多以集团公司的方式存在,因此统称其为跨国企业集团。
关注跨国企业集团会将研究的重心放在跨国企业经济的公司性质上⑤,撇开国民经济的整体性来研究,容易导致比较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公司的效益并形成对立的结论。比如,在探讨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成长的作用时,一派认为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会对中国市场形成冲击⑥,一派则认为跨国公司的母国技术优势与竞争模式会复制到中国市场,促使中国市场竞争的国际化⑦。跨国企业集团的公司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一员具有两重性。对中国经济成长有着特殊的贡献与挑战。
跨国企业集群与跨国企业集群经济跨国企业集群,指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设立的各类经济实体的集合。跨国企业集群经济,指该集合进行生产和在国内外市场进行销售或提供服务所形成的市场活动的总和。在引进外资初期,当个别跨国企业实体越过我国“入门性”政策规范,经过初始法律创立,设厂试车,产品上市等阶段,“孤岛式”地存在于不同产业部门时,还不能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因子”给国民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21世纪之后,跨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以跨国企业集团为龙头,在产业链条一个个环节上于上下道工序上两两整合,且以产业链条为单元在亚行业及大类行业之间相互闭合,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成分,具备了影响国民经济成长的能力。
(二)跨国企业集群的初次成长阶段与“二次成长阶段”
1.初次成长阶段——用技术和品牌拓展市场
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初次成长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2/3以上的跨国企业来源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优势。与东道国企业的初期成长阶段不同,跨国企业集群一般不以在东道国融资和寻找项目为开始,而是以技术和品牌优势直接瞄准市场拓展来获取收益。一旦越过“入门”规范,就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建厂、试车、广告宣传与产品入市等一系列活动。进入市场后,成活率高,成长速度快。跨国经济快速成长的秘密就在于,初期进入的企业生产总成品的比例不高。一个以规模生产且构成总成品价值重要部分的核心零部件,就能帮助其达到预算约束所允许的利润最大化。核心技术和关键性管理软件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武器。英特儿芯片在中国的生产是前者的实例;基于物流和调度基础之上的各种供应链软件是后者的实例。
2.“二次成长阶段”——用市场综合网⑧ 来支持品牌认知以获取实现高端价值的能力
当市场初步拓展之后,品牌营销网络建立及运营就在利润实现份额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个自然垄断行业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资源与“厂”资源在价值实现链条上的重大差别。近年来,政策允许股份制甚至私营企业建设电厂,但电网是国家的。一个电厂向国家电网输入一度电的价格是0.23元左右。当交流电由电网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可以在0.8—1.5元左右。电厂生产了电产品100 %的物质形态,但在价值实现上还不到80%的原因在于,电力生产和营销是个自然性非竞争过程,当电力生产在经济上成本可控,“网”资源就变得比“厂”资源重要得多。
在竞争性产品市场上,能不能通过非垄断的方式来市场建网呢?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的成长给出了肯定的回答。2003年,东莞和其他几个南方市县使用贴牌方式(OEM)生产了世界三大男用品牌衬衫40%的市场份额。⑨ 一件衬衫的出口价格是50多元人民币,约合7—8个美元。由于是品牌产品,在美国的零售价格却是60—120美元。我们生产了该件产品100%的物质形态,但在最终价值的实现上却还不到其实现价值的9%;我们占据了世界市场40%的产品份额,却实现了不到世界市场3.6%的价值份额。其实,大工业时代的衬衣生产,在过去十五年间已经沿其上下道工艺顺序的终端——车间,派生出了物流与调度、供应链管理以及整合信息技术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产业链条在新的业态形式上已经闭合,由大工业时代的车间经济向指数和信息经济过渡。具体到服装生产,其内在的经济过程是世界性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综合在竞争性产品市场上建立了一个实现价值高权重的市场综合网。车间服装生产技术本身在业内已经是个“大众化”的知识,而市场综合网的建设及运营却具备了前沿技术的地位。
二、信息寻租:跨国企业集群“二次成长阶段”市场建网背后的利润动机
跨国企业集团用网资源来追求利润的行为特征背后有着重要的市场行为机理:可以获取与普通利润不同的另一种报酬——信息租。
(一)网资源的加价原理
定义产品为q,价格为p。跨国垄断厂商线性定价条件下的收益函数为R(q)=p(q)q(其中,p是q的函数)。假设垄断厂商无法干预要素市场上的价格, 其成本函数可定义为c(q)。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p(q)+qp′(q)=c′(q)
移项凑成弹性形式,称为莱纳(Lerner)加价定律:
(1)
式(1)中ε为需求价格弹性。ε越小,厂商的加价空间越大。要使需求弹性尽可能小,必须无替代市场存在。当跨国企业通过市场途径建立网资源而具有了无替代的地位时,就可以屏蔽消费者转向其他产品,而使需求弹性变小。坊间“生产环节涨一分,销售环节涨三分”的说法就是莱纳加价原理的直观说明。这也是50年代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及80年代以后农民“丰产不丰收”等现象的重要制度成因。网资源是一种通过定价途径实现高价值回报的利器。
今天,这张市场综合网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内部。但令人遗憾的是,本土企业经济和跨国企业经济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却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信息寻租:利用信息不对称压低需求价格弹性
对消费者来说,五光十色的品牌背后蕴涵的是市场网编织的巨量信息集。在购买的一瞬,消费者和厂商形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合约过程。上升到效用水平可以比较容易地窥到网资源成租的内在机理。偏好与技术、信息与变量、合约及分配等定义如下:
偏好与技术 消费者(委托人)的偏好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内涵,用效用函数S(·)来描述。厂商(代理人)通过网来制造、营销该产品的技术具备边际成本递增特征,用成本函数C(·)来描述。
信息与变量 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呈不对称分布。垄断厂商有综合网资源优势。不具备网资源的厂商为了弥补自己的产品在质量与市场认知上的劣势,在原料及包装上采取近似方式以搭便车。对消费者来说,透过包装,借助肉眼或有限经验来辨别产品的优劣是个概率过程。
设消费者遇到跨国厂商产品的概率为v。令厂商的固定成本为F,成本函数为C(·)=c(·)+F,则以概率v遇到有网资源支持的产品的综合生产技术为和以1-v的概率遇到非网资源支持的产品的技术
。式中θ为厂商的综合边际成本变量,q为厂商的销售量,
。
合约及分配 在上述约定中,技术给定,信息θ外生。内生变量是“买—卖”合同中的交易量q,以及消费者购买厂商产品时支付的价格补偿t。订约双方合约变量约定的集合为A=,A为合约。 如果“购买—销售”合约中的变量t可以补偿厂商进入合约的综合成本C(·)——制造及营销网支出,则分配的结果可以由描述该委托——代理经济的模型来决定:
(2)
式(2)中的目标函数是委托人(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其中第一、 第二个约束条件表明,在进入合约过程后,低成本厂商有激励通过信息技术(网)披露自己产品的真实信息。因为,如果他按照高成本厂商的合约量来生产的话,获得的补偿净值要小于按照自己的真实能力来生产得到的补偿净值
。这种以合约变量内在关系激励厂商披露自己真实能力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分布的订约安排称为激励相容制度设计。式(2)中第三、第四个约束条件表明, 消费者开出的条件要诱使厂商愿意转让产品,必须使补偿至少和代理成本相等,我们称其为参与性制度设计。
依据目标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约定,我们知道该模型有唯一解⑩。解的集合为:
信息租 定义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为U=t-θq。在图1中,如果委托—代理关系的成立无激励相容条件组(式(2)第一、第二个约束条件)的制约,模型的最优解导致的资源分配集合为。但是,B点的分配同时为中外生产商所偏好。在A点上,向上平行移动跨国厂商的等效用曲线
,穿过B点后的效用高于A点。如果消费者仍然按照A集合给定的资源配置关系来支付价格,优势厂商会伪装自己是高成本厂商,要求按照B点对应的生产和补偿额度来订约。 优势成本厂商没有激励以自选择方式披露真实能力。两类厂商都在B点生产, 委托—代理经济损失一部分效益。(11)
图1 激励相容合约制度安排下的信息租
实践中的结果是,消费者提高补偿额度,从A点移到C点,从而使厂商的等效用曲线和B点处在同一条等效用曲线上,低成本厂商在生产和
之间没有效用上的差别。再进一步,消费者可以在补偿低成本厂商的支出和降低高成本厂商产量之间做出权衡。如果降低对低成本厂商的补偿从C到A[*],经过A[*] 的效用仍然高于A点上的效用,低成本厂商无激励由A点移动到B点。不过,降低低成本厂商的补偿带来高成本厂商的产量减少(否则,仍有模仿低成本技术的激励)从而使总产量减少。权衡的原则是,只要委托人降低补偿低成本厂商带来的效用增加大于总产量减少带来的效用损失两相抵消后是正值,即
,都可以通过这种权衡安排来实现最大化收益(12)。
当二者相等时,压低低成本厂商的补偿无权衡空间。这时候,要求低成本厂商生产的产量在供给上无制度权衡弹性,;支付报酬超过自己的机会成本,
。图中
线段是付给低成本厂商信息披露的边际报酬。显然,它符合古典租金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13)。我们称,用效用函数来描述委托—代理关系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披露自己信息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量纲化指标为信息租,公式表示为:
(3)
图1中线段是高效信息处理人——跨国企业通过网资源所获的信息租全额。低效代理人——国内厂商在该委托——代理经济中无信息优势,租金为0。
(三)信息寻租及其后果
上述合约分配结果表明,竞争性产品市场上和千家万户消费者关联的综合网资源具有成租的资质(只不过比天然资源租的行业分布更广(14))。跨国企业集团在“二次成长阶段”运用综合网来支持品牌营销的目的,也就在于通过寻找信息不对称而获得租金。
信息寻租有其内在的成长逻辑。在合约意义上,跨国企业集团通过市场建网获取高收益有其正当性。跨国企业集团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寻求市场建网付出了一定的成本,通过“销售—购买”合约来寻求发明和创新成本补偿并获得适当高利润应作为激励来理解。但是市场建网完成后,网资源的自然垄断性使其替代成本奇高,莱纳加价过程可能使上述合约执行转向效益损失:利用综合营销网和品牌优势获取信息租可能走向过度。
三、寻租推演:跨国企业集群良性信息寻租向恶性转化的行为机理
跨国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及其组合使自己处在信息优势一方:一是不断拓广已有的车间制造技术、物流调度、供应链管理及整合信息技术等的边界;二是屏蔽已经控制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称前者为良性寻租,后者为恶性寻租。
(一)概率分布参数v对消费者和厂商寻租的影响
Allen(15) 依据Tullock(16) 等为代表的古典寻租思想构造了相应的经济学模型。基本假设是经济中n个同质个体竞争一项租金的占有权,原则是胜者全得, 败者一无所获。但是在他们的模型里租金完全被外生化处理,认为寻租只会导致租值耗散而成为社会的净成本损失。在分类上将所有寻租行为归为损失效益的恶性寻租,为规制留下了巨大的实践难题:只能理解利用公权资源导致的恶性且显性寻租,不敢理解某些具有技术进步作用的竞争性经济成分也具有走向阻碍经济进步的可能。
Laffont(17) 的讨论为我们在参数(v)层次上讨论寻租行为提供了概念上的方便。已知消费者遇到跨国厂商和本土厂商产品的概率分别为v和1-v,借用信息租定义,将式(1)的最优化问题表述为资源配置与信息租收取的方式:
(4)
目标函数第一个方括号代表通过约束条件克服信息不对称后改进的期望资源配置效益,第二个方括号代表的是效益配置改进时需要付出的信息租。
求解可得改进契约{}满足:
。从解集中可得,国内厂商获得的信息租
,跨国企业集群获得一个正的信息租
。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水平为:
。
V、对v求导,得到v的分布对厂商寻租的影响引理:消费者可以获得的效用水平将随V的上升而增大;而跨国企业集群的信息租却随v的上升而下降(证明见脚注(18))。
经济学直觉是这样的,v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关于质量的不确定参数。 高质量产品的概率参数v越低,消费者遇到好产品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 跨国厂商面对一个卖方市场。该引理的重要性在于,指出了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费者希望v上升,即减少与跨国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跨国厂商则希望v下降,通过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获取更高的信息租。消费者希望竞争性市场,跨国厂商希望寡头式的卖方市场。寻租博弈过程启动。
(二)寻租序惯博弈:良性信息寻租向恶性信息寻租转化
序惯图表明,当参数v内生植入后, 消费者与跨国厂商对偏好剩余的“市场之争”——形成一个周期为的无穷动态序列。消费者投入成本(如积累购买经验或咨询消费者机构),希望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需要付出的信息租金;厂商投入成本(如拓广技术边界或制造市场标准),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信息租金。
构造一个均衡状态的参考值。假定均衡时的概率为v, 找出此时的制度安排集合为{}。然后把结果代入消费者与跨国厂商的效用函数中决定
。跨国厂商的问题是以何种途径选择
以最大化
,即:
跨国厂商建立起市场综合网时,将跨国品牌在销售市场上的概率向1逼近。 消费者头脑中关于跨国品牌质优的印象使稻田条件剩下了后半部分,消费者面对一个被综合网剥夺了的剩余选择空间。这时候,莱纳加价原则成立,良性寻租向恶性寻租转化。行业制造标准制定者地位争夺演化出的市场哀叹——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研发、三流企业做制造——正是这一转化的典型事例。
四、信息寻租行为规制:跨国企业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
跨国企业集团的信息寻租是通过非垄断的市场竞争途径来实现的。它先是通过知识边界的突破来获得优势信息地位,然后通过屏蔽信息、垄断资源来获取租金。前者在收取合适的知识产权报酬的同时,为社会提供的正的外部性远大于社会付出的支付成本;后者则造成了维护网资源的成本消耗。
(一)综合网资源与可观测参数b及△θ
上述式子说明,均衡条件下跨国厂商产品发生的概率存在于b与△θ的组合空间。而且易知,。从而可以得到规制定理。
。
如若信息租的水平可以由跨国厂商完全决定,那么b的上升表明跨国厂商影响v能力的上升,必然要制造出更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提高自己获得的信息租;另一方面,△θ上升,表明技术进步可以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更高的信息租。
规制基本原则 确定参数b和△θ的列表。惩罚由于b的提高造成的效益损失,激励投资△θ带来的技术进步。当二者的组合数值越过一个界限时,进入规制程序。
(二)跨国企业经济的两重性与中国经济未来
突破知识边界、促进技术进步形成信息不对称优势,从而收取知识产权费用是良性信息寻租。但是获得知识突破和技术进步后,利用市场优势形成销售网络,进而屏蔽信息,扭曲消费者偏好,以获取垄断信息租金,则是向恶性寻租转化。寻租行为的两重性让我们看到了跨国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两重性:一方面通过知识和科技边界的突破促进经济进步;一方面通过市场建网获得定价权力后向恶性寻租转化。
跨国企业集团的两重性为规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市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利的重要基地。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集群利用我国贸易规制中的漏洞在输入输出国之间制造信息不对称,通过在相关行业推行最终产品品牌、中间产品制造标准及市场营销网络,以收取垄断租金。但中美贸易中的互相指责忽略了联合起来遏制跨国企业集群从良性(合法)信息寻租向恶性(非法)信息寻租转化的共同政策选择。双方的政策真空姑息了部分企业不断突破自己的良性寻租边界寻求灰色垄断收益。在中国全球化的实验场上,打击恶性寻租,激励良性寻租并遏制其向恶性寻租过程转化具有世界范围的挑战意义。
2005年,作为“世界的生产车间”的中国生产了约30%的世界物质产品,但仅实现了约5.2%的世界生产总值。 物质生产份额与价值实现份额的“大分流”现象似乎预示着“拉美化”的幽灵正站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上诱惑着中国经济步入价值增长的陷阱。但是,跨国企业经济具有的双重性表明,如果规制适当,使其“归化”(naturalization)为东道国国民经济的一分子,中国应该成为规避了“拉美化”倾向的、与本土企业一起成长的多民族经济形式“融合”的未来中华经济。
注释:
① 这里不仅指跨国企业集团,还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公司,包括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同时销售的各类企业实体。下文有详细界定。
② 赵果庆:《寻求我国GDP对FDI的最优依存度与FDI最优规模》,《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③ 参见何智蕴、姚利民《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3页;罗长远《FDI对中国私人资本成长的影响》,《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张岩贵《超优势竞争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④ 2005年,在762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外资企业产品的比重为58.4%。参见商务部网站2005年统计数据。考虑到贴牌生产份额,我国出口市场为外国品牌所占据的份额还会更高。
⑤ 近年来企业组织理论成为跨国公司研究的主导就是一例。
⑥ 杜传忠:《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96页。
⑦ 傅利平、程义全:《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家》2000年第6期。
⑧ 市场综合网,是指跨国企业集群利用车间生产、物流调度、供应链管理以及整合信息技术支持的联系消费者的综合市场网络。
⑨ 参见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中心《中国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第1章、第9章相关内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⑩ 严格说,必须遵循Spence-Mirrlees条件。
(11) 本部分讨论见Laffont,Jean-Jacques,David Martimort,The Theory of Incentives:the Principal-Agent Mode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pp.42—71,148—175.
(12) 适当降低高成本厂商的产量从到q[*],生产降低量为
,补偿降低量为
;相应地,低成本厂商的生产量不变,补偿从C降低到A[*],降低量为
。
(13) 新古典租金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资源的使用报酬在供给上无价格弹性,且使用报酬超过该资源进入生产过程的机会成本,则超出其机会成本部分的剩余称作“经济租”。
(14)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2—64、146—148页。
(15) Allen,Beth,Information as an Economic Commod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1990,pp.268—273.
(16) Tullock,Gorden,Rent Seeking,in John Eatwell,Murray Milgate and Peter Newman eds.,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1987.
(17) Laffont,Jean- Jacques.and David Martimort,The Theory of Incentives:the Principal-Agent Model.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pp.27—48.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租金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