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建设”探析_文献资源论文

“文献资源建设”探析_文献资源论文

“文献资源建设”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情报理论研究的兴盛年代,理论界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概念、新理论。“文献资源建设”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比较大的概念。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后十多年,仍没有像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希望的那样取代藏书建设或馆藏建设(本文将藏书建设与馆藏建设作为同义词使用)。尽管“藏书建设”没有象“馆藏建设”被作为一个条目收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这两部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但在理论文章中比较多使用的仍是藏书建设和馆藏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一般是作为藏书建设或馆藏建设的另一种说法,而不是作为一种升级理论概念在使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因于概念使用中的惯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本身的合理性进行仔细的考察,以克服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概念的混乱状况。

1 “文献资源建设”的由来

“文献资源建设”是由中国图书馆界的学者在研究合作发展馆藏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198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研讨会上,首次出现了文献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的说法。198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召开的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着重研究了全国文献资源的宏观布局问题。这次会议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趋于成熟的标志。但在当时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使用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比较多,使用文献资源建设的并不多。随着1987年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的成立及随后于1987~1989年开展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活动,使用“文献资源建设”一词的才渐渐多起来。1991年沈继武,肖希明的《文献资源建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书名的教科书。

2 什么是文献资源

关于文献资源的定义,或许是认为它过于简单而未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这两部由名家编撰的图书馆学工具书中将之列作词条,但研究“文献资源建设”就不能不考察“文献资源”。关于文献资源的定义现在大致有三种说法:①肖自力等在《中国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文献资源是迄今为止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之总和,是社会上广泛分布的文献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的存在方式,是人们最经常、最大量、最方便的一种情报源。②吴晞主编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藏书工作手册》认为:文献资源是社会图书馆信息部门收集、加工、整理、组织、布局的各类文献的集合。③杨沛超在《21世纪中国文献资源建设发展战略构想》中认为:文献资源是人类以各种方式生产的,在社会上广泛分布、积累贮存、传播利用的全部文献的总和。

定义①对文献资源的定义从字面上看基本上是合适的。它在外延上涵盖了文献资源应该包括的范围,但概念过于繁琐。同时从该文上下文看,作者还是把它局限于机构内收藏的文献。

定义②大大缩小了文献资源的外延。书店卖的书,算不算文献资源?漏洞较多。但考虑到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背景,应该说是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把定义2 同该书对“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看,漏洞不大。如果仅考虑文献资源这个概念本身,定义2是不科学的。

定义③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它不但将贮存使用环节的文献看成是文献资源,而且把生产、销售环节的文献看成是文献资源,该定义比较适当地涵盖了文献资源本身应具备的外延,笔者比较赞同。

或许从工具书中对文献资源的英译,能更进一步了解目前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对文献资源一词使用的混乱。《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中对文献资源这一词语均有两种不同译法,即required documents和document resources。第一种译法比较好地反映了当初提出文献资源建设时对文献资源的理解,也比较符合图书情报工作的实际。因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为满足要求而存在的。第二种译法从字面上看是一个恰当的译法,但并未准确反映提出文献资源建设时对文献资源一词的理解,也不能反映图书情报工作的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对文献资源的使用是不一致的,这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不利的。

3 什么是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后,各方面人士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义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四种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①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的全部活动(定义1, 肖自力,《图书馆学百科全书》570页)。②所谓文献资源建设, 就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和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定义2,沈继武、肖希明,转引自《图书情报工作》1993年第3期20页)。③文献资源建设就是文献情报部门通过规划协调,将社会上分散的文献予以收集、组织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文献资源体系,以满足本单位读者和整个社会用户之文献情报需求的全部活动与过程(定义 3,代根兴,《图书情报工作》1993年第3期20页)。 ④文献资源建设是以社会文献需求为依据,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组织文献生产、营销和采集活动,对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文献保障体制(定义4,杨沛超,《图书馆建设》1996年第2期4页)。

评价一个概念是否适当,要看其外延和内涵是否符合实际,这是我们评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是由“文献资源”和“建设”两个概念组成的词组。对于“文献资源”,前面已经有所探讨。我国较为通行的辞典中对“建设”的解释也不同。《辞海》中认为:①设置,创立,亦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工作;②陈设、布置。《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我们认为“建设”大致有两种含义:①数量的增加。②增加没有的东西。对文献资源建设,大致可以理解为:①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②生产新的文献资源。总的说来,是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什么样的活动能引起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什么样的活动就是文献资源建设。检查与文献资源有关的各项活动,只有文献的生产才算是文献资源建设。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现在所说的“文献资源建设”都不能引起社会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只不过是把文献资源的一部分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说是图书情报机构内满足任务所需的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即馆藏量增加)。对于文献资源建设这个概念,其内涵就是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其外延就是能够引起文献资源总量增加的活动即文献生产活动。

目前已有文献中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定义①、②、③虽然相互之间有细微的差异,所指的范围也略有不同,但都可以看成是原有藏书建设或馆藏建设概念的翻版。如果说藏书或馆藏建设在今天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一些名不副实,改用“文献资源建设”会更加名实不副。因为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馆藏建设,抑或还是后来改称的“文献资源建设”所指的各项活动不能引起文献资源总量的增加,而只是馆藏文献总量的增加,也就是文献资源的一部分从图书情报机构外挪到图书情报机构内。因此,定义①、②、③从内涵来看,就文献资源建设这个概念本身而言是不合适的,但与提出“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的研究者的初衷是比较一致的,只不过是强行采用了“文献资源建设”作为概念名称。从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本身来看,定义①、②、③在外延上也是不合适的。

定义④是在馆藏建设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提出者虽已认识到定义①、②、③的不足,并作了一定的修正,但并没有彻底抛弃定义①、②、③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解。定义④无论是相对文献资源建设这个概念本身,还是相对于“文献资源建设”始提出者的本意而言,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扩大了,但尚未彻底实现名实相副。

我们认为,对文献资源建设,应将之定义为:引起社会文献资源总量增加的文献生产活动。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文献信息的生产(即知识创造活动)和文献物质形式的生产。

4 “馆藏建设”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80年代图书情报理论界所以提出用“文献资源建设”取代“藏书建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认为“藏书建设”中的“藏书”一词过于狭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中已不仅仅是书了,故采用“文献资源建设”。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是片面的。藏书建设历来就是馆藏建设的另一种说法,馆藏建设中的“馆藏”一词是一个总称,无论是图书、期刊,还是光盘、磁盘,只要收藏在图书情报机构内,都可以看作是馆藏,因而不存在馆藏建设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均采用的是馆藏建设。用“文献资源建设”取代“藏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所谓“藏书建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实际结果是不但没有解决本来就不存在的问题,反而带来了新的名不副实的问题。所谓的“文献资源建设”实质上是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而不是文献资源本身的建设。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可以简称为馆藏建设,因此没有必要提出“文献资源建设”这样一个新概念。我们如果把文献资源本身的建设比喻成生产砖瓦、水泥等建材的活动,把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比喻成造一所房子,用“文献资源建设”取代“馆藏建设”或“藏书建设”,就等于把生产砖瓦称作建房子。

当初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合作馆藏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即认为“馆藏建设”或“藏书建设”把人的思维和活动局限于一馆之内,不能适应合作馆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事实上,“文献资源建设”就是在馆藏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提出的,只不过偷偷抹掉了前面的“馆藏”二字,这样做是忽视实际情况的结果。在实践中,馆藏建设不仅没有忽视合作馆藏建设活动,相反却给予了比较多的研究和关注。藏书建设教材中有比较多的合作发展馆藏方面的内容就是一个例证。应当指出的是,即使在合作发展馆藏,或者说进行文献协调采购的情况下,各个图书情报单位都还是有自己从事馆藏发展的完全自主性的,所谓的协调任务只能是在完成本单位性质、目标所规定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完成,不可能抛开本单位的任务去进行协调工作。国外的图书情报协调网络也都是以保持各成员单位的自主性为前提进行协调工作的。因此,不存在什么馆藏建设仅局限于一个图书情报单位,需要一个适应馆藏合作发展或者馆藏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新概念对其取而代之的问题。馆藏建设完全能够容纳馆藏合作发展和馆藏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收稿日期:1997—05—26

标签:;  ;  ;  ;  

“文献资源建设”探析_文献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