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问题及对策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问题及对策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三大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策略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5)01-0030-04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校文化驱动模型自2009年创立以来,在全国300余所中小学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共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之路上风景宜人,但也有荆棘不可小觑。学校文化是学校的骨架和血液,是学校全体成员的集体人格和身份认同。从这个角度说,目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类。

       “我是我”:这类学校文化主题明确,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完整,文化建设成果显著。部分底子薄弱的学校或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及其落实情况也不错。

       “我叫啥”:这类学校文化实践及理念很丰富,但缺乏对文化主题的概括,凝练程度稍差。此类学校数量最多。

       “我像它”:这类学校借助具体意象表达学校文化,如葡萄、阳光、九鼎等。

       “我是谁”:这类学校的文化建设没有主题,理念散落,但有一定的文化实践。

       文化之路没有尽头,文化没有绝对完美。就目前全国中小学而言,无论学校文化建设属于哪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大问题:“逻辑难自洽”、“概念不操作”、“说做两张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拟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策略。

       一、“逻辑难自洽”及其解决策略

       “逻辑难自洽”指概念、观点的前后逻辑及其表述存在不一致性和非一贯性。学校文化“逻辑难自洽”指学校文化概念与其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展开及其表述之间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

       1.表现形式

       “逻辑难自洽”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逻辑疏远:指学校文化办学理念体系要素繁多,各要素之间逻辑孤立,多逻辑起点展开论述,各说各话,结构拼凑,逻辑混乱。

       逻辑松散:指学校文化概念与其办学理念体系之间有一定逻辑,但关系松散,逻辑时断时续。

       表述疏浅:指学校文化概念与其办学理念体系的叙述语言缺乏个性,截取横断面,缺乏历史感;其叙述止于“看图识字”和肤浅直觉;随意使用或套用多个概念。

       “逻辑难自洽”问题非常普遍,如A校办学理念体系表述如下:

       办学理念:仁德立校、美德育人。“仁德立校”就是以爱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按教育规律办学。“美德育人”就是以传统美德为根基,以未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成长规律育人。

       办学目标:爱润童心,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德能相济,让学校成为教师内涵发展的家园;以文化校,让学校成为传播古今文明的典范。

       育人目标:尚德、健康、乐学。

       管理理念:以文化人,成人之美。

       德育理念:爱润童心,让好习惯诠释美德。

       教学理念:以爱启智,让知识与能力奠定成长根基。

       校训:爱、勤、诚、礼。

       办学特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案例学校需要研究以下逻辑关系:在办学理念的表述中,仁德与美德是什么关系?这句话与下面的所有表述逻辑关系疏远。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还是德育特色?管理理念源自哪里?育人目标与校训是什么关系?表述中使用了过多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比较混乱和松散。

       2.解决策略——逻辑自洽

       逻辑自洽,指学校文化概念与其办学理念体系、实践体系的表述之间具有前后一贯性和一致性。逻辑自洽是学校文化具有信服力、文化个性和特色得以立足的必备条件。针对“逻辑难自洽”的问题,笔者提供三个解决办法:

       其一,一个起点

       一个起点即一个逻辑起点,指学校文化逻辑起点的唯一性,即学校文化概念与其分解变量、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表述只有一个逻辑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概括学校特征的学校文化概念或称学校文化标签。

       比如:北京丰台区右安门一小的“和”文化体系建构只有一个起点,就是“和”文化。学校由此构建了办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其办学目标:仁爱学苑、贵和家园。其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全局意识、发展素养、仁爱德性、宽容情怀的现代小公民。其校训:乐学从善、尚中贵和。其校徽以“和”字为主体设计元素,变形的“和”字线条丰富且极具张力与活力,位于向右上扬起的椭圆形之中,整体体现出和谐与平衡,充分诠释了“和”文化的最佳状态就是保持一切事物生态的张力平衡与活力状态,进而“致中和”,实现整体协调、健康发展。校徽将学校核心价值观、校名、校花等多种文化元素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成为学校“和”文化的重要标识(变形的“和”字,用舒展的线条表现出一朵正在绽放的校花——百合花,其中还蕴含着“右一”的校名)。同时,学校落实以“和”文化为中心的办学实践体系。

       其二,精简体系

       精简体系指去除旁支,围绕一个逻辑起点展开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表述简练,朗朗上口。

       比如:北京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的“阳光教育”理念体系如下:

       办学宗旨:实施阳光教育,奠基幸福人生。

       办学理念:让教育充满阳光,简称阳光教育。

       办学目标:以“阳光教育”为载体,创建一所洒满阳光的学校。

       育人目标:育生目标——培育雅行自信、健康快乐的阳光学子。育师目标——培育内外兼修、德艺双馨的阳光教师。

       校训:追逐阳光快乐成长

       学校精神:阳光 自信 团结 创新

       校歌:学生之歌——追逐阳光,教师之歌——播撒阳光

       阳光文化标识:寓意着七彩阳光成就学生的七彩人生。

       “阳光教育”的实践体系:“以人为本、以情治校”的阳光管理文化,“丰富多彩、体系健全”的课程文化,“合作探究、快乐高效”的阳光课堂文化,“德艺双馨、雅行自信”的阳光团队文化,“美丽温馨、文化润泽”的阳光环境文化,“整合资源、共促发展”的公共关系文化。

       案例学校的阳光教育自成一体。“阳光”一词一贯到底,统率七个领域的实践文化,逻辑清楚。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一脉相承。校训——追逐阳光,快乐成长,最容易被识记,可兼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但口号说法过多,可以适当删减。此外,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是什么关系,它们与阳光教育概念是什么关系,还有待商榷。建议学校对阳光教育作两点处理:用培养目标解释阳光教育,明确论述阳光教育提出的理由。

       其三,表述精准

       表述精准指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及其实践体系的每个表述都精练准确,用词考究,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味道,能够表达学校文化个性和集体人格特征。

       北京西城区13中学校文化建设成熟,主题明确,能够用优雅的概念串起文化珍珠: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毕业生满意、在校学生家长放心、社会各界认可为办学目标。其育人目标是培养行为习惯规范、思想品德高尚、学习基础扎实、思维品质优秀、审美情趣高雅、心理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广泛、特长初步形成、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拥有快乐人生态度的人。其不足之处在于,办学理念体系庞杂,优雅意识在课堂的表现不明显。建议删繁就简,精准表述:将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优雅”;将老校训和现在的校训整合成优雅六品质:公、诚、勤、朴、健、雅;将培养具有优雅六品质的优秀中学生作为育人目标;将13中是一所创造奇迹的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将优雅教育实践体系概括为自主管理、优雅课程体系、自信—赏识课堂、优雅教师、优雅学生、优雅花园。

       二、“概念不操作”及其解决策略

       “概念不操作”指学校文化概念被搁置,始终处于概念“摆着看”的阶段;或对自己提出的学校文化概念随意解释,无法操作。此外,有的学校的文化操作实践与文化概念和理念体系没有太多关联。

       1.表现形式

       “概念不操作”问题表现为三种形式:

       其一,不分解变量

       不分解变量指学校对自己提出的学校文化概念不进行可操作的变量分解,或对此概念加以随意解释和扩大解释,导致概念内涵被修改,外延被随意扩张和定义。

       B校重视以文化人、涵品养慧。秉承“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实施责任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育人目标,构建博物校园、和谐校园、精神家园,实现“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目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崇德、砺志、博学、求真”的校训激励着广大师生为实现学校高层次发展而拼搏进取。责任教育有两条主线: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案例校要涵什么品、养什么慧?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能够解释责任教育吗?如果责任教育是学校文化概念,那么如何分解其操作变量?学校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在概念使用上随意扩张其外延和概念的本体意义。

       其二,挖掘欠深入

       不少学校借助某种具体事物和形象寄托学校文化。挖掘欠深入指学校在文化寄托中对寄托物或意象的本体意义和引申意义挖掘不足或不理想、或主观认识和情感表达偏离意象。

       C学校的文化意象是葡萄。其办学理念:创设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健康快乐发展;其办学目标:建管理规范凸显特色的学校,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家乡的首云铁矿》。班班有盆栽葡萄,办公楼一层摆放着30盆盆栽葡萄,学生定期观察和测量葡萄叶片和藤蔓的生长情况。学校还探索了创建葡萄乐园、塑造葡萄精神等活动。

       案例校缺乏对葡萄文化的深入挖掘。建议从葡萄树的“活力酝酿、美丽生长”角度出发,挖掘葡萄文化的深层意义。

       其三,“概念不相宜”

       “概念不相宜”指概括学校文化特征的概念不合适,不符合学校历史、地域、生源特点等,或使用任何学校组织都可通用的一些概念,如幸福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等。学校可以重复使用概念,但要在解释与解读中体现出学校的身份和个性。

       D校以“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美好未来”为办学宗旨,多年坚持走“从需求出发”的教育路径,围绕“教育就是促进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了解需求,为清楚每个人发展的优劣;研究需求,为找准每个人发展的方向;唤醒需求,为增强每个人发展的意识;满足需求,为提高每个人发展的能力;发展需求,为拓宽每个人发展的平台。育人目标:为人有本,为学有基;办学目标:从每一个教师的需求出发,让每一个教师都成功;从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从每一个家长的需求出发,让每一个家长都满意。

       案例校的“从需求出发”只是一个教育路径,不足以表达学校文化。把“教育促进自主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其问题在于学校对办什么样的教育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教育就是促进自主发展”的提法,应该给出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上位概念。学校应该把“从需求出发”的教育路径和“教育促进自主发展”这两个概念弄清楚。

       2.解决策略——概念操作

       概念操作是解决概念不操作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实证精神和实证方法的引导下,用来概括学校文化特色的概念应是操作性概念,可分解,可测量,不循环,以避免学校文化沦落为一个空洞搁置的词语或陷入说说而已的境地。实证研究方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把概念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这个概念能够数量化,能够被测量。这些变量之间是不应该循环的。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概念不操作的问题:

       其一,分解变量

       分解变量指按照《学校文化建设标准》,从学校文化概念出发,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变量进行逐级分解,一级变量、二级变量、三级变量必须明确地指向行为。例如:阳光教育的一级指标指阳光教育的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阳光教育理念体系的二级变量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阳光教育办学实践体系的二级变量包括阳光管理、阳光教育课程体系、阳光课堂、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家园。

       其二,概念相宜

       概念相宜指凝练的学校文化概念或标签对学校而言具有独特性和专属性,这个概念具有合身份性、合体性,即合乎学校历史传统,合乎生源和师资状况,合乎当下的办学实践和事实。概念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圣贤指示的搬用,更不是专家运来的概念,它是学校自己“长”出来的,专家能够做的不是生造概念,而是使用相宜的概念凝练和概括学校文化。

       石景山爱乐实验小学的爱乐教育做到了这一点。爱乐教育办学理念体系一方面继承了古城第六小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了自身的办学理念,“爱乐智识,悦纳人生”的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国注重乐的教育作用的传统,又凸显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生命因我而动听”的校训运用了通感修辞方法,新鲜别致。学校办学目标(“幸福起点,美好家园”)和育人目标(“追求真善美的幸福人生”)清晰、准确、易于传诵。校徽使用音乐谱号元素,彰显学校个性。

       三、“说做两张皮”及其解决策略

       “说做两张皮”即知行分离,指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表述与文化实践的操作及其表述逻辑无关联或不一致。说做合一是解决“说做两张皮”问题的主要对策。

       说做合一即知行合一,指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表述与文化实践的操作及其表述有逻辑关联,前后一致,所说的一定是在做、在落实的,所做的一定是自己所传诵和宣扬的。解决说做分离的办法就是找到逻辑支架和行为支架。

       1.逻辑支架

       逻辑支架指连接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逻辑的中介。逻辑支架是学校文化之“腰”,具有过渡和转化的作用,即把学校办学理念体系落实在管理、课程、课堂、教师、学生、公共关系和校园环境七个实践领域中,具体表现为这七个工作领域的工作理念——管理理念、课程理念、课堂理念、教师文化理念、学生文化理念、公共关系理念和环境建设理念。它们包含在学校文化的二级指标中,传达和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例如:在北京右安门一小的“和”文化中,逻辑支架就是“和顺”的管理文化、“和实”的课程文化和教学文化、“和雅”的教师文化、“和善”的德育文化、“和谐”的公共关系文化、“和美”的物质文化。

       2.行为支架

       行为支架指落实学校文化三级指标的行为抓手。它的功能是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行为的落地和落实;同时,它也是文化概念分解、落实到地和行为化的重要标志。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校故事、仪式、校园景观等都属于行为支架。例如:在北京润丰学校的和谐教育体系中,和谐雕塑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物质标志。雕塑以一位年轻活泼的老师手牵几个学生一同嬉戏的情景为原型,展示了师生的阳光心态。雕塑前斜置一块原石,上面有欧阳中石先生的亲笔题词——“和谐”。与和谐雕塑交相辉映的是七彩玻璃幕墙,幕墙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依次排列,与七彩阳光德育相呼应。七星少年雕塑群照应七星少年的学生文化:地面配套蜿蜒水景,水景道路的设计来源于“文曲星”星云的构造。这组雕塑成为润丰学校独特的文化景观。

标签:;  ;  ;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问题及对策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