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布仁吉日嘎拉[1]2003年在《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因而也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复合性含义,从土地利用的目的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土地供求关系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这种供求的持续平衡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要不断满足发展的当代和今后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保证土地资源持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内蒙古杭锦旗地处黄河上游、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地貌类型由黄河冲积平原、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高平原、砒砂岩流失丘陵区和毛乌素沙地等组成。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以灌溉农业、草地畜牧业、沙地生态林业和矿产开发业等为主。旗域内,风蚀沙化、草地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地方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低,加之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该旗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依据该旗自然、社会、生态叁个方面因素在一定的空间及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和稳定性,通过调整和转变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功能效益,力求保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达到生态持续、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接受的土地利用。

张裕凤, 布仁[2]2000年在《内蒙古杭锦旗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杭锦旗土地利用现状 ,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即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与依据、评价区域的划分、土地评价系统和评价因素 (因子 )的确定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 (因子 )体系的确定方法是搜集、整理基础资料与实地踏查相结合初选评价因素 (因子 ) ,利用派生特尔斐法并结合实地校核 ,最终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 (因子 )体系 .

崔琰[3]2010年在《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漠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库布齐沙漠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之地,由于战乱和滥砍、滥垦、滥牧,原始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当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日益扩大的荒漠化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也是造成环境恶化、农牧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人口过多,牲畜超载,管理不力等原因,荒漠化问题依旧严峻。库布齐沙漠地区是生态脆弱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和少数民族分布区,该区域能否得到很好发展,不但关系到农民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区域环境改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认真调查研究本区荒漠化分布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对于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区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变机制和分析总结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治理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库布齐沙漠地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加速了沙漠生态系统的退化。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治理荒漠问题、巩固治理成果,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还需要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根源,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沙漠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于研究区的荒漠化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基础上,认为库布齐沙漠地区的地质地貌条件、土壤类型、气候状况、水文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极易发生荒漠化。通过对最近18年来研究区的十个时相的TM影像数据的解译,得到了研究区不同时段的荒漠化等级分布图。从荒漠化面积变化、荒漠化发展速率、荒漠化转移特征、荒漠化等级的空间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很明显,荒漠化防治成效显着,2002年达到最低值(77.89%)后,在研究区自然条件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荒漠化出现了反复现象,2007年荒漠化面积再次上升到83.72%。通过对荒漠化等级的空间变化分析,发现黄河沿岸大部分地区荒漠化趋势得到了逆转,而研究区南部沙漠腹地、人口密度较大的东南部以及海子周边荒漠化程度有所增大,人类不合理的经营行为,使得一些已经得到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重新退化为荒漠化土地。(2)通过分析研究区的治沙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以发展旅游业开发治理荒漠的治沙产业模式,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研究区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居民就业生存等方面的困难,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资金,维持荒漠化治理成果,从而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业,通过对荒漠区旅游资源的限制性开发,让沙漠、湿地旅游成为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新式治沙的双赢产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研究区沙漠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价。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旅游规划空间数据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库布奇沙漠地区的七星湖景区进行了旅游资源的评价。采用SWOT分析法对旅游区的区域旅游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开发建设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工具,采用空间距离递减规律、旅游竞争态和引力模型,对景区的客源市场进行了等级划分,进而结合统计资料,对客源市场的分布和规模进行了预测。(4)在上述分析评价基础上,将公园定位为世界一流的沙漠会展度假目的地与体育竞技胜地,以及世界级的沙漠综合治理数字化示范园区。再结合景区的地形状况、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交通区位、目标市场等因素,综合考虑景区的战略开发模式,对景区进行空间格局区划后,又对不同发展定位的区域进行了分区规划和重点支撑项目的概念性规划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监控措施。

特尔格勒[4]2017年在《内蒙古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加,沙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宜农沙地作为农地后备资源之一,查清其数量和质量,是进一步对沙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多功能农地规划的前提与基础所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得出杭锦旗宜农沙地调查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分析调查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开发利用部分的宜农沙地进行了多功能农地规划与布局。主要研究步骤有:首先对适宜农作的沙地进行概念的界定并确定了其具体范围、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得出宜农沙地总面积为1118727.14公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确定杭锦旗宜农沙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宜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适宜程度高、较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等级。其次,在进行多功能农地规划时,为了高效开发和利用宜农沙地,根据宜农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相迭加分析,结合杭锦旗宜农沙地自然历史特性,将宜农等级低和较低的评价对象划分为不适宜于进行多功能农地规划,仅选取宜农等级中、较高和高的土地作为进一步规划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多目标规划法中生态效益最高的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整体性和动态性兼顾,依照农业多功能的基本概念将宜农沙地总体划分为生态服务功能、隔离防护功能和景观与人文功能叁大功能区作为多功能农地规划的一级分区,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气候环境和沙地特性构建了干旱区显性宜农沙地多功能分区体系;又根据宜农评价的等级结果对隐性沙地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基于多功能分区的划分,又将其进行细化进行了布局规划,即将宜农沙地的规划布局分为节水型种植结构布局、效益经济农业产业布局、防护型生态布局和稳定型农林牧四种布局方式,并对整体宜农沙地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模式与治理措施。最后,本文从行政、经济、政策和技术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总结概括了对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的发展前景和今后的开发技术要求。

朝鲁[5]2013年在《库布齐沙漠草场资源遥感调查及草畜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内蒙古杭锦旗为研究区,收集统计年鉴、MODIS遥感数据和外业调查样方数据。首先用ArcGIS9.3软件计算出了2007~2011年的MODIS遥感数据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用样点采样数据中可食干草单产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建立了回归反演模型,从中选取MODIS/NDVI、EVI与可食干草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的反演模型估算了杭锦旗草地地上生物量再用理论载畜量的计算模型估算了杭锦旗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后根据杭锦旗天然草地实际载畜量与理论载畜量做一个草畜平衡表。根据杭锦旗草地地上生物量、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分析了杭锦旗草畜平衡现状,最后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了杭锦旗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主要提出研究结论如下:(1)杭锦旗2007~2008年间的MODIS遥感影像EVI值最高值为2007年的~71.81×10~7,EVI值最低的值为2011年值,为48.53×10~7。2011年的EVI值在近五年里是明显低。这是因为自然环境影响最大,降水量少,干旱等引起杭锦旗总产草量也降低了。从2007~2011年5年的EVI平均值来看,杭锦旗平均EVI值为62.84×10~7。从各个苏木乡镇2007~2011年5年间EVI平均值来看,最高的是伊和乌素苏木EVI值,为15.71×10~7,EVI值最低为呼和木独镇3.99×10~7。所以总体上来看,全旗EVI值南部高于北部。(2)根据样方牧草生物量和其对应的NDVI、EVI等植被指数值,通过MSExcel统计软件,采用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乘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等模拟和分析植被指数同可食干草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多项式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MODIS/NDVI、EVI与可食干草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EVI与可食干草单产的相关性大于NDVI与可食干草单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1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实地草地生物量数据之间相关性最高,其中多项式模型的相关系数和平均估产精度最高,所以采用多项式反演模型估算了杭锦旗草地地上生物量。从计算结果为杭锦旗2007-2011年草地地上生物量来看,2007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109.90×10~7kg/hm2,2011年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低,为86.53×10~7kg/hm2。2011年杭锦旗的EVI值也最低,所以相应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也比较低。对2007~2011年5年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来说,伊和乌素苏木草地地上生物量最大值,为25.71×10~7kg/hm2,草地地上生物量最小的为巴拉贡镇,为8.51×10~7kg/hm2。其余苏木乡镇草地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锡尼镇、吉日嘎朗图镇、杭金淖尔乡、独贵塔拉镇和呼和木独镇,这正与杭锦旗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值的分布情况相吻合。(3)2007~2011年杭锦旗草地理论载畜量2007年最多,为145.87×10~4羊单位,2011年的草地理论载畜量为最少,为44.36×10~4。草地载畜量会受到气候和放牧条件影响,2011年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杭锦旗EVI值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都低。因此草地载畜量也少。在各苏木乡镇中,伊和乌素苏木的近五年平均适宜载畜量最大,其次为锡尼镇、杭金淖尔乡和吉日嘎朗图镇,其载畜量分别为26.02×104,、23.22×104、17.60×10~4和11.96×10~4羊单位。近5年内杭锦旗各个苏木乡镇的平均适宜载畜量中占全旗载畜量中的比例最大为伊和乌素苏木25%,其次为锡尼镇23%、杭金淖尔乡17%和吉日嘎朗图镇12%。而杭锦旗载畜量的布局情况也正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值和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布局相吻合。(4)根据杭锦旗草畜平衡动态,提出了杭锦旗畜牧业持续发展战略。2007~2011年总体上看杭锦旗草畜平衡状况是较好的,超载率为1.50%。其中2007年超载部分占理论载畜量的12.40%,其次为2008年和2009年超载率,分别为5.14%和1.18%,2010年和2011年都没有超载。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杭锦旗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是保护草原的最有效的办法,增畜必须建立在增草的基础上,杭锦旗各苏木乡镇都积极开发草产业,把发展人工种草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结合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支持和鼓励种草养畜。由于前两年以草业为中心的基础建设、畜种结构调整及科学饲养措施的实施,草原植被不但没有被破坏反而向良性化趋势发展。杭锦旗主要以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来保证草畜平衡。

赵敏敏, 周立华, 陈勇, 张吉树, 郭秀丽[6]2016年在《生态政策驱动下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1989、2001、2013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生态政策实施前(1989—2001年)及实施后(2001—2013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政策实施后杭锦旗林地面积变化量为12.84×10~4 hm~2,高于实施前的0.24×10~4 hm~2;沙地面积变化量为-7.20×10~4 hm~2,高于实施前的-0.27×10~4 hm~2。生态政策实施后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22亿元,高于实施前的0.20亿元;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3.43亿元,高于实施前的2.19亿元;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3.82亿元,高于实施前的5.61亿元。通过实施生态政策,杭锦旗土地利用结构得以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得以增强。但水域退化、耕地转换合理度较低等问题仍有待解决,论文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羽强[7]2013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文章在分析我国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术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界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特别是阐明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根本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对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对本项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框定之后,文章考察并梳理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以“县域经济”作为分析范式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容细化为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空间环境统筹叁个方面,同时还对鄂尔多斯市全市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心都市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4个区域的划分,分别对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运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测算和分析,概括和总结鄂尔多斯市及其所属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经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认识视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从区域城乡统筹的具体内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等叁个方面重点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系统探寻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因素。这是本项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寻求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之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的前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趋势。同时,国内发达地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完成或正在完成相同、相近的任务。因此,从了解和解析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实践入手,分析、探讨并借鉴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对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文章从空问利用的统筹布局、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经济带动叁个方面对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这既是本项研究的宗旨和归宿,也是其难点与创新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道路的特殊多样性”原理,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要在正视自然规律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即针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首先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将城乡空间统筹的各项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以此来优化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王全在[8]2010年在《围封禁牧对内蒙古杭锦旗草地生物量和家畜饲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采用区域整体调查勘测与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区围封禁牧对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舍饲与放牧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指出在草场退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兼顾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要扩大羊只养殖规模,必须采用草舍饲养羊的方式,才能解决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限制与牧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才能引导畜牧业经济走向商品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

王全在[9]2010年在《围封禁牧对草地生物量和家畜饲养的影响》文中提出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体。历史上小规模的游牧业既利用了天然草原的经济功能,又维护了北方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全国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伴随着持续地超载过牧,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效应逐步显现,对当地乃至我国北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威胁。为了探索遏制草原退化的途径,寻求可行的政策措施,本文采用区域整体调查勘测与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区围封禁牧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舍饲与放牧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干旱多风,无霜期短,冬春季草地风蚀沙化严重,当地羊只数量大,冷季放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很严重,这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退化过程中,草地组成结构与功能都发生明显退化。改革传统的草原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地围封禁牧部分天然草地,采取全面整治和部分功能区重点治理相结合的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防止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发生、实现草原的畜牧业经济持续有条不紊的发展。通过围封禁牧有效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的平衡。围封禁牧期间,对牲畜实施设施圈养。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年之内,阶段性舍饲羊体重与放牧羊体重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即每年的下半年,每只羊的体重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月增加,到次年的年初体重开始明显发生变化并逐渐降下来,而且随时间的不断延续体重逐月降低;当年的下半年这段时间放牧羊体重要比舍饲羊体重稍微高一些,但当年年底到次年的上半年舍饲羊体重则要比放牧羊体重高。舍饲羊的月体重增加量要高于于禁牧羊的月体重增加量。从农区借鉴过来具体处理草场的措施在农牧混居区切实可行。天然草原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维护好坏也会影响地区环境气候及其农牧民的生活,但它与耕地不同,在生态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并受气候、土壤等相关因素影响显着,所以不能把草地单纯作为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在利用的过程中同时维护,不能采用先破坏后治理的方式,将农垦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与牧草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牧草地加以治理改善。

崔桂凤[10]2010年在《基于GIS的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文中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等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2000、2005、2007年TM/ETM影像、全年降水量数据、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水资源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负荷指数等指标,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鄂尔多斯市2000、2005、2007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差。中部的东胜区、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和准格尔旗的生物种类相对繁多,植被覆盖面积较大,水资源丰富,土地退化程度较轻,但污染严重。处于南北边缘地带的杭锦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及乌审旗,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程度较差,生物种类单一,但污染较轻,这种特征在杭锦旗表现的最明显。研究区土地类型及生态环境变化特点表明,2000~2007年,鄂尔多斯市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等面积总体呈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2000~2005年,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建设等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指数几乎无明显变化,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生态环境指数呈明显减小趋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生态环境指数略有减小,东胜区、准格尔旗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增加,杭锦旗生态环境指数虽也呈增加趋势,但变化幅度不显着。2005~2007年,草地、水域、耕地、城镇用地、农村用地等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指数变化不显着,各旗(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布仁吉日嘎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张裕凤, 布仁.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0

[3]. 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研究[D]. 崔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0

[4]. 内蒙古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研究[D]. 特尔格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5]. 库布齐沙漠草场资源遥感调查及草畜平衡研究[D]. 朝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6]. 生态政策驱动下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赵敏敏, 周立华, 陈勇, 张吉树, 郭秀丽. 中国沙漠. 2016

[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 王羽强. 内蒙古大学. 2013

[8]. 围封禁牧对内蒙古杭锦旗草地生物量和家畜饲养的影响[J]. 王全在. 经济师. 2010

[9]. 围封禁牧对草地生物量和家畜饲养的影响[D]. 王全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10].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D]. 崔桂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