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特区新优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特区新优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 增创特区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优势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和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建议》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是突出地强调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议》明确指出,实行这两个转变是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这里,我想就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意义及其对特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作用问题,谈谈学习体会。

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一个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方式的变更,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只有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实行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如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等。这些矛盾和困难,都和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17年经济体制改革虽取得长足进展,但企业改革滞后,在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也面临艰巨的任务。以现状看,我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达到较大规模和总量水平后,仍实行这种增长方式,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今后五年和十五年奋斗目标,使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大台阶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克服体制上的弊端,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7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既是未来15年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再从经济增长方式看,今后15年,要使我国经济在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金、资源都会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终将难以为继。因此,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性转变,使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也是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大趋势,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今后将呈现结构调整加速、科技发展迅猛以及各国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和融合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经济体制转变,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同时,也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今后国际市场竞争,将主要不是数量的较量,而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就必须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经济特区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如何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特区和关心特区的人们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去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广东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同时,他也指出: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提高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经济特区在今后五年和十五年中的发展和作用,也做了明确规定,即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经济特区“要培育新优势,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特区未来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经济特区发展新阶段不同于以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从主要依靠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转变到重点依靠提高整体素质和增创新优势。这是经济特区适应全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发展方式上实行的重要转变。对于特区的优惠政策问题,我认为应该明确两点认识。一点是过去中央对特区实行优惠政策,支持特区发展,是为了充分发挥特区的特殊作用,是从全国大局出发的,因而是完全必要的。脱离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历史条件,离开特区的特殊使命和作用,对这些优惠政策横加指责是非常错误的。另一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区的优惠政策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普惠政策,以及中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有些优惠政策有所调整,这也是从全国大局出发的,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面对优惠政策已逐渐变化的现实,如果我们仍然把特区发展放在重点依靠优惠政策上,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看到,经过15年的建设,特区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优势,因而也就具有了自我发展和创造的力。这就使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要实现特区发展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转变,关键也是要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提高特区经济整体素质,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提高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效率,这就必须依靠改革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还包括在经济增长中,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以及保护好生态环境等,这也需要通过改革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提高特区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创特区新优势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只有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才能增创特区新优势;而增创特区新优势,又必将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创特区新优势,包括增创经济体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产业结构新优势、城市功能新优势、科教人才新优势、精神文明新优势等等,而所有这些都要依赖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它们本身也就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所要达到的目标。

深圳特区建立1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递增率35.9%的速度增长,经济实力一跃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社会发展也有了可观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在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中央《建议》中所指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圳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如城市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不够高,企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国有资产流失较多,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等。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要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现在,按照特区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深圳已开始“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再用十五年时间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以增创新优势、提高整体素质为根本措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整体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显然,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既是特区实现增创新优势目标的关键,同时也为增创特区新优势指明了根本的途径,因此,如何通过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培育和增创特区新优势,就是经济特区今后发展所面临的中心任务。那么,特区应如何去实现这一任务呢?这里,我想主要结合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各项配套改革的步伐,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经济体制的新优势。

在全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特区是起步最早的。15年来,深圳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推动全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经过15年的改革实践,深圳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今后,深圳仍然承担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历史使命,超前改革试验乃是深圳特区的生命所在。《建议》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提出在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提出,无疑对作为改革试验场的深圳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重任务。从深圳的现状看,虽然资源配置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但离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今后必须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五中全会文件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要努力从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力争搞出具有自己独创性的新经验来,供全国参照和推广。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深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今后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并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同时抓好各项配套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

其次,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率先按照国际惯例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增创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今后15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经济特区在实行对外开放中仍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深圳特区15年来在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开展跨国经营等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现在的问题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在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两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要把开放的目标转向按照国际惯例实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从而为真正实现经济关系国际化创造基础和条件,并在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实质就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深圳要扩大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拓宽投资领域。同时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档次和水平,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际大财团的合作。要优化投资软环境,搞好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发展远洋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

再次,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管理水平,把经济工作中心真正转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增创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新优势。

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深圳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今后还要创造与速度相统一的“深圳效益”。中央的《建议》提出“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这就指明了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途径。根据深圳实际,今后必须把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举措。从产业结构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较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比重还远远不够,与深圳将要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今后必须进一步调整好三次产业的关系,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含量,进一步推动特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要认真实施“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视听、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能源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一批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针对深圳目前企业的组织规模较小的现状,要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整体实力,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下大力气搞好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抓管理,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使企业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的行为规范上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最后,要加速实现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创科教人才的新优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去年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次中央的《建议》又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深圳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方面,应该走在全国前列。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要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使深圳逐步成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之一。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在抓好七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使之成为深圳未来的主导产业。要加快高新技术工业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步伐,引进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使之成为“高、新、尖”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加大企业技术改进的力度,逐步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改造上来。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要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学。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建设国际性城市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增创人才新优势。

标签:;  ;  ;  ;  ;  ;  ;  ;  ;  ;  ;  ;  ;  ;  

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特区新优势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