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事业会计的构建_会计论文

论跨世纪事业会计的构建_会计论文

论跨世纪的事业会计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事业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一大批行业财会制度出台为标志,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以下称之为事业会计)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事业会计建设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本文试就跨世纪事业会计建设中面临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以引起会计界的关注和共鸣。

一、关于事业会计的学科建设问题

在过去的事业会计改革探讨中,曾产生过一些有见树的思想,如建议把事业会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核算系统进行研究等。遗憾的是这些闪光的思想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将事业会计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学科来研究,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相比之下,首当其冲的恐怕还是要解决好名称、地位、性质问题。

(一)名称是事业单位会计还是事业会计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这个问题曾在会计界引起过“争鸣”。现在看来,称之为事业单位会计似乎已成定制。我们不赞成这种命名,理由有三:一是这种命名不大符合明了简捷的命名原则,简而言之显得有些冗长;二是这个命名有切入深起点低之嫌,它不及商业会计、税收会计名称干脆高昂;三是这个名称未给行业会计留下多少命名余地,如工厂会计的全称是工业企业会计,相比之下,学校会计岂不成了教育事业单位会计。进而言之,倘若称之为事业会计,就不仅仅是个起点较高、简捷有力和保障了事业组织系统特征明显的问题,而且,也许是更重要的还有利于会计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名称上的对等平衡。

(二)地位是从属会计还是并列会计

我国会计系列是两套车马好(企业会计、预算会计),还是三套车马好(企业会计、事业会计、预算会计),本不是个新颖的话题。在过去的探讨中人们似乎更关心预算体系的全面性、包容性和继承性,也就忽视了事业会计的发展变化。其实,事业会计单列犹如我国适当调整预算级次不会支解预算一样,事业会计溢出也不会因此而渐疏或改变与预算会计固有的关系。就拿与预算会计关系疏远一些的企业会计而言,它们也有个财政支持企业,企业回报财政的相互促进问题,更何况预算“血缘”更浓的事业会计。进而言之,事业会计从属不等于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一面,如自收自支,以收定支,结余留用。反之,事业会计并列也不等于事业单位能丢掉“拐棍”,不需要财政支持、预算拨款的一面。由此可见,事业会计单列体现更多的应该是个放手事业会计学科建设以及由此产生的倾心、关注和重视问题。

(三)性质是预算会计还是事业会计

事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一种预算会计。这是过去《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界定,也是最新颁布的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两则”的沿革与保留。对于这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会计界也有过一些探讨,观点集中在是盈利会计还是非盈利会计的分野上,较为多数的意见认为事业会计属非盈利会计。我们认为:异军突起的事业会计既不是盈利与非盈利会计,也不适宜称之为预算会计,而是一种新型的事业会计。

1、从目的看事业会计不能是盈利会计。以盈利为目的、 资本利润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动力和追驱的目标。我国社会组织的事业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予经营,广辟财源,自收自支,甚至有所结余,但是,这与为寻求盈利可使企业转产,甚至于重组兼并的动机是有质的区别的。就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对社会承担的角色较凝重,即使“效益”再差,也得穷守着“清水衙门”与事业共沉浮。

2、从行为看事业会计不宜称之为预算会计。我们知道, 凭借某种行政权力,履行资金筹资和分配是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或主要特征。这不但能从预算会计紧密层次的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海关会计和金库会计的核算职能中一目了然,也能从预算会计松散层次的行政机关会计的核算职能中窥出个轮廓。如主管行政部门有接受所属单位预算,并向所属单位划拨预算经费的职能,这对所属单位产生的促进或促退作用是明显的;而事业会计则不具备这种职能,有的仅仅是从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那儿获取或有或无的事业收入。

3、从收入看事业会计不必套用非盈利会计。 这里且不说盈利与非盈利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表述,单就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看,“两个极端”涵盖不了事业单位的现实。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部分的事业单位靠自收自支养活自己,发展自己,甚至于还有上缴税费利润的任务;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虽然能得到些财政补助,但“杯水车薪”,还得靠自己发展自己;有些事业单位似乎是可以靠着财政“非盈利”的,如教育单位、气象水文单位等,然而,它们也有个多渠道多层次多格局广辟财源的自我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事业会计就是界乎于我国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的一种新型会计。

二、关于事业会计的制度建设问题

事业会计制度是事业会计建设的核心。系统建设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事业会计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提些思路。

(一)一套制度应是事业会计建设的方向

应该承认,在过去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我国会计制度存在“欠可比性”现象,表现为呆板、分割和欠系统化。近几年虽然改观不小,但是,纵观新近颁布的会计制度,不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事业会计制度,仍存在“双轨”运行机制,即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并行的问题。作为过渡自然有它的存在价值,无可非议。作为跨世纪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方向,新崛起的事业会计有责任率先进行“两则”合一和行业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合一的尝试。具体讲,首先是合“两则”为“一则”,即将“两则”的内容揉合在一起,制定一个事业会计准则。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和撞车现象,更重要是保证准则的唯一性、排它性和权威性。其次是将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制度一律合并为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方面是与上个层次的事业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法规制度这个层次上提高行业会计的知名度,增强行业会计的制度地位和使命感。其三是在事业会计制度统一这个大前提下,也可按性质或内容,对事业会计制度作适当的分类。

(二)企业化倾向应成为一大特色

事业单位企业化倾向想必不是个时髦词。早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对事业单位的“三产”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也进一步肯定和明确了这种关系。也就是说作为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经营成果的事业会计制度,有责任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些“它山之石”,有重点有步骤和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发借鉴,形成事业主干企业倾向的事业会计。概而言之,一是资产保值增值原则应有所体现。这一原则虽然在一段时期内难以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但是,可先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向财政补助收支事业单位进行核算扩展;二是成本费用剥离原则应有所反映。这一原则既有利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变盈亏不实、乱挤成本的问题,也有利于财政补助收支事业单位树立成本意识,强化费用管理,提高事业经费使用效益;三是企业会计的好些核算方法值得重视和吸收。诸如应收账款备抵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外投资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等,稍作改造后也可适用于事业会计。

(三)留置性原则应得到体现

留置性原则是指上一层次的事业会计准则在对事业会计作全面、系统和完整的会计规范的同时,给予下一层次的事业会计制度留点空间或位置,以便下一层次的事业会计制度有所施展、有所作为。这里仅以事业会计“两则”中的收支规范为例,试说明留置原则的制度效应。

1.收支规范应反映出一致性。事业会计“两则”将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编列在事业单位收入第一、第二项的座次上,这种安排是必然的,但是表述未必是最恰当的。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一项事业收入而是一种行政手段,尤其是在第三项列有事业收入的情况下,更使人迷惑不解。“内容”虽然规定得清楚明白,但是条目给人的却是一种欠顺当欠协调感觉。支出排列也存在上述现象。

2.收支规范应突出业务性。我们知道,事业单位是以某一业务为对象的社会组织,收支理所当然地要打下业务的烙印。这一点从事业会计“两则”对收入和支出的界定看,应该说是清楚的确切的,但是,在具体划分上却作了淡化处理。倘若将“两则”中的收入划分改为:(一)业务收入:1、财政补助收入;2、上级补助收入;3、单位收入, 即原事业收入。(二)业务外收入,即原经营收入等等。同时将“两则”中支出划分也改为:(一)业务支出,即事业支出;(二)业务外支出,即经营支出等等,也就很好地突出了事业收支的业务性以及来源的主次地位和重要性。

3、收支规范应体现留置性。 在理顺上述收支规范一致性和业务性的同时,也只有或应该在这个前提下,留置性原则才能得到尊重和体现。具体说倘若事业会计“两则”将事业单位收支规范为业务收入、业务支出、业务外收入、业务外支出的话,行业会计制度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业务,设置能反映行业会计“特色”的收支条目。如教育行业就可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收入、教育支出、教育外收入和教育外支出之类的会计科目,从而使整个事业会计呈现出上下一致、左右衔接和环环紧扣的严谨机制。

三、关于事业会计的系列建设问题

诚如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各有一个完整的会计系列一样,试图分设的事业会计也有个会计系列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这里提出三种模式供参考。

(一)按行业进行事业会计的系列设计

按行业设计事业会计系列,就是目前社会上有多少个成建制的事业系统,就设置多少种事业会计,如教育系统设置教育会计,全称教育事业会计,文化系统设置文化会计,科技系统设置科技会计等等不胜枚举;对跨行业办事业的,其会计系列可按该事业单位的功能归类,如工业部门办教育或办职工医院的,分别纳入教育会计和卫生会计系列;至于无类可归的新兴事业组织的会计系列建设,既可在现有事业会计系列中进行类比归类,也可进行新设事业会计建设。

这样设计事业会计系列有它独到的好处。一是设计建设的现成性。也就是无须另起炉灶,重构规范,耗资费力,延误时日;二是制度保留的完整性。一般说来只要行业性质不变,原有会计制度就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继而发挥核算功能、管理效益;三是系列交接的平稳性。保留原有会计习惯,成建制地进行会计系列转轨,一般不会导致制度衔接、人员心理和工作习惯上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利于行业会计的平稳过渡。

(二)按自给程度进行事业会计系列设计

所谓自给程度就是事业单位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不要或少要国家财政性拨款,进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和自求平衡的程度。按自给程度进行事业会计的系列设计,说白了就是打破原有行业界限,在按不同自给程度进行事业组织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即在将事业组织系统划分为自收自支、补助收支和主助收支三类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对事业会计所作的系列设计。这种设计方法与原来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三大类相比较,既有大体的一致性,又有根本的不同。原有三类事业单位的划分主要体现了行政财权对事业单位事权的调控和影响,是一种供给型划分。现在的设计看似原三类划分的“调头”,但是,这种似曾相识的“调头”却体现了一个“放”字,突出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性、自立地位和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涵,是一种自给型划分。其会计系列的具体归类设计如下:

1.企业型事业会计。凡是没有或不要国家财政拨款和主管部门资助的事业单位,一律划入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会计系列上称之为企业型事业会计。

2.事业型事业会计。凡是部分接受财政拨款或部分接受主管部门资助,另一部分收入或主要收入来源于自身“产品”和服务收入的事业单位,一律划入补助收支类事业单位,会计系列上称之为事业型事业会计。

3.行政型事业会计。凡是名义上全部接受财政拨款或主管部门资助的事业单位,一律划入主助收支类事业单位,会计系列上称之为行政型事业会计。

(三)按一般公共与特殊分设原则设计

以上给出的两种事业会计系列设计,也许各有弊端和不足。如按行业设计的事业会计系列或许存在过多过泛的“设计难”问题,按“三类”设计的事业会计系列或许存在过简过粗的难于通用问题,还有,出现新型事业组织的会计定位问题,等等。为弥补这种可能的不足,这里提出第三种事业会计的系列设计,也就是“一般公共与特殊分设”原则的事业会计系列设计。

1、 按“大行业”或专业性强行业分设与小行业或行业特征模糊行业公共的原则,进行事业会计的系列建设。诸如教育、卫生、文体等行业属事业组织系统的大行业,可以考虑分别设计为教育会计、卫生会计和文体会计。而如农林牧副渔业中的事业组织、社会中介事业组织中的会计建设即可统称之为公共事业会计。

2、按“3+1”模式进行事业会计的系列设计。“3+1 ”模式是指在将事业会计按自给程度设计为企业型、事业型和行政型三种类型事业会计的基础上,再视需要与可能,加一类或两类通用型事业会计,以弥补前述三类事业会计系列设计上的不够或不足。

标签:;  ;  ;  ;  ;  ;  ;  ;  ;  

论跨世纪事业会计的构建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