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现场急救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公安院校现场急救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公安院校现场急救课程优化探究

王安毅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 警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突发伤害事件,如果他们具备现场急救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就可以在突发事件中进行应急救助,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伤亡程以及减缓伤亡的扩散。对公安专业学生开展现场急救课程以及考评,有利于提升公安专业学生现场急救技能的素质,这对警务队伍的建设有着现实且重要的意义。据此,主要讨论现场急救课程以及其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以及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提身为高准警务人员的公安专业学生的现场急救实操能力。

关键词: 现场急救;公安专业;课程;评价;优化

1 概述

1.1 现场急救课程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家对于治安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日渐提高,警务人员的工作范围也随之发生改变。人民群众对警务人员的信任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希望警务人员能够妥善处理公众危害问题。警务人员在实际执行警务时不仅要时刻关注案情,还要掌握现场急救技能,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开展警务现场急救课程和考评,是公安专业学生等准警务人员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凝练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文化符号、文化类型的创作实践活动,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重大战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的文化审视和精神特质提炼。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和群众观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内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的特有的革命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1]122-127。因此,这一实践活动要从历史的维度、人民的维度、文化的维度、价值的维度来着手,厘清淮海战役精神与组成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间的关系、异同、特征和价值指引。

警务人员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以及突发袭击和自然灾害中执行公务时经常会遇到涉案人员伤亡的情况,警务现场急救即是在现场对伤者进行应急救助或疫情控制。从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可知,一半的现场死亡情况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和多发伤等伤情发生的1小时内,其中死亡率往往集中于伤情发生的十分钟内。若在这十分钟期间为伤者提供急救措施,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其死亡的几率。例如能够在伤者心搏骤停的4分钟之内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并且在6分钟内实施专业抢救的,能够为伤者争取到40%的生还几率,否则,伤者会因为心搏骤停的4分钟后开始发生脑组织的损伤,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甚至在超过6分钟后,伤者的生还几率几乎为0。

1.2 现场急救国外现状

参考国外成型的警务急救制度,在实行了该制度后其总体的案发死亡率大大降低,如美国从28.7%下降到了6.1%,英国从22%下降到4.8%,因此,通过课程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的现场急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3 公安专业院校开设现场急救课程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安专业院校都已经把现场急救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但校方的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设备实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首先,我国目前的事故、各类案件的院前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且公安民警的牺牲案例也经常可见,其原因是警务人员掌握的现场急救知识匮乏,而学校教育质量是决定公安储备人员质量的重要核心之一,校方对现场急救课程的不重视也是导致类似惨剧发生的原因之一。其次,部分院校基础设备设施如人体结构模型、急救器材的缺乏也导致了学生对人体结构以及常用急救器材了解不深,在进行现场急救学习的时候缺少形象的分析以及设备使用方法的讲解,且因器材的缺乏而减少了现场急救实操的机会,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于现场急救的理解止步于理论知识。另外,由于现场急救从专业学科上分类不属于公安专业,而是属于医学范畴,又碍于现场急救在医学领域中偏居一隅,部分院校在该课程的师资力量储备上没有做出更好的补充,因此在这门学科的传授上可能采用非专业人员进行授课,即便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理论知识都有所讲解,但缺乏了可行性以及适用性的教导,直接导致学生自身对现场急救课程的重视度不足。

2 现场急救课程目的和优化建议

2.1 现场急救课程的目的

(1)完善警务现场急救课程相关的设备设施,以及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部分急救内容需要用到特定的工具,在实践课程期间需要用到各类的现场模拟道具,如急救箱、人体解剖模型等,部分公安专业学院在这一方面的设备支持比较弱,为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的现场急救实践能力,需要对设备购置方面加大支持。另外像学校球场、会堂开阔的场地等,可以运用到情景模拟上。

现场急救课程的考评机制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理论和实操。理论考核重点在于评价公安专业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考核重点在于评价公安专业学生现场急救实战能力的熟练程度,两者缺一不可,若公安专业只掌握书面知识,缺乏动手能力,无法准确地实施急救,将不利于公安专业学生急救能力的提升。对现场急救课程进行考核是对公安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基础,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是促进公安专业学生对于该技能进行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和其他学科的考评机制相同,现场急救课程的考评机制需要又科学性和合理性,考核指标和要点的全面性,能够涵盖学科的各项重要操作步骤与要素,有利于督促提升公安专业学生对于现场急救知识的全面掌握;考核指标的评价权重合理性,是根据职业特殊性以及实际应对情况的一种重要设定,有利于考生提高日后对高发突发伤情的应对能力,体现出技能的侧重与培养目的,有针对性的分值权重对应不同伤情案件的发生概率,以及伤情的不同紧急程度;考核的灵活性,有利于公安专业学生在不影响到急救质量的前提下,跳出刻板的急救流程,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复杂的现场条件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实施急救。

2.2 现场急救课程的优化建议

鉴于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其往往与人民群众或自身的人身安全相挂钩,公安专业院校现场急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其专业学生掌握现场急救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结合警务特性有针对性地为公安专业学生施教各项急救技术,有效地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的急救技术熟练度以及实现公安专业学生急救技能的标准化。

(1)指标评价体系的合理制定和评分权重决定着考核的内容,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应该贴合实际操作,注重评价能力的基本,制定全面、简明、科学合理、分值权重分配平衡的考核机制。以现场急救课程为主要核心定制的各项考核指标,应该要做到有明确的含义,在指标的细化上要分出轻重,越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就越要进行细化。在通过以往的教学以及考评经验中总结出经验,通过分析决定分值权重的分配调整和考核制度的优化。在实操考核指标中,可以适当地加大对敌情观念、受伤观念、无菌观念等要点的分值权重。由于这一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关乎于伤者的生命,技能使用者的操作质量几遍是微小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伤者的生命安全。在制定明确的现场急救课程考核机制后,要严格地执行,将考核质量放在首位。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能够仅考虑到能够量化的评分标准,还要把影响伤者生命安全的微操作为评价核心,考核指标可由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评分用于判定学生对课程的熟练程度,而实操考核指标可不采用量化的标准,在学生完全按照实操要点进行后并且达到急救效果,方可判定为合格。

(3)课程与教学相结合地开展课程,让公安专业学生在学习现场急救的同时尝试教学,在公安专业学生消化急救知识之余利用教学实践巩固学科知识。例如在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推广急救技术期间,经过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进行统一的专业教学培训后,为公安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公安专业学生在获得统一内容的急救知识授课后,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公开演练等方式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从而很好地巩固公安专业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提高现场急救经验。

(2)考核指标机制需要符合公平公正、客观事实、逻辑缜密以及可检验性等特质,其考核标准需要明确统一,不可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述,需要做到任何一人进行考核都要是相同的理解,而模糊的表述容易导致不同考官出现不同的理解,导致学生的评价分值使用了不同的评分标准,从而遮掩了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的差异。除此之外,考核指标机制也要遵循以结果为导向,由于急救现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是所有现场都能够具备严格的标准化施救条件,对现场的评估、施救方式以及手段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制定各种不同的模拟情境,如不同数量的伤者、不同的伤情、不同的施救设备设施等,在同一项目的考核标准中指明各个操作要点,在缺乏标准化条件的情况下以考察公安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是否能够在保证伤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各个施救要点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完成现场急救的操作。

3 现场急救评价机制必要性和优化建议

3.1 现场急救考评机制的重要意义

(48)至真示化,緣感而通。盛德陰功,萬邦未賴。(《真武靈應真君增上佑聖尊號冊文》,《中华道藏》30/586)

3.2 现场急救考评机制的优化建议

(2)教案与职业相结合地开展课程,能够让公安专业学生在学习急救知识的时候与警务职业知识相结合,例如结合不同的急救现场,实行相对应的急救课程,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上体现实际应用。对于警察的工作环境来说,所需要应对的急救现场可以分为疫情控制,突发事故以及袭击现场。首先,对于疫情控制,由于公安专业并非医学专业,无需过度传授专业的病理知识,只需要公安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病症分辨能力,如心跳骤停、自主呼吸骤停、急性新功能不全、休克和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等。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相对应的基础生命支持,如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等,在课程的选择上侧重于易操作性、高效性的课程内容。其次,对于突发的交通、火灾、溺水、急性中毒等事故现场,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对不同复杂环境进行模拟,让公安专业学生对不同情境的现场进行评估。现场评估是指警务人员在现场执行公务的时候对现场情况以及人员伤亡情况进行评估,如严重失血、骨头断裂和急性中毒等。培养公安专业学生善于在现场发现事发线索,结合患者伤情实施救助。对于恐怖袭击、枪击、斗殴等袭击现场,需要在急救课程中结合警务站务,以应对在不同的危险状态下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总的来说,在对公安专业学生传授现场急救知识的时候,不能够简单的教导基础的急救知识,还应该与警务职业的特征如与侦查、刑事、治安管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开展。

(4)课程与实训相结合地开展课程,实现公安专业学生现场急救课程训练的实战化。警务人员现场急救跟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往往伴随着危险,因此,实战经验对这门课程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情景模拟训练可以为公安专业学生提供实战经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不同案件、不同事发现场类型设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可以很有效地增强公安专业学生的急救现场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3)考评机制需要具备可操作性,现场急救类目层级较多,其细化的操作要点繁杂,其单项内容在不同的部位以及施救设备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考核标准,而每一个标准中又可以分出不同的操作要点,考官在面对考核的时候由于现场急救实际操作时间短,评分要素多,考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而导致评分混乱,因此在考评机制制定的时候可以将细化量化的评分标准按操作顺序排列,并且设置统的一分值,避免考官无法找到评分要点进行打分而失去学生考核成绩的真实性,考官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实操过程的质量上。另外,考评机制也需要具备适用性,在我国目前军事医疗发展日渐壮大的情况下,很多新的急救设备也在不断的推出,传统的急救方式以及器材设备虽然也在学习范围内,但在考核中也要根据实际应用,将考核内容扩展到实战上,除了传统的橡胶止血带、木质夹板等设备外,还需要准备新型的急救设备,同时考虑到实战中无专业设备的情况,还可以在部分急救项目的考核中准备非专业的急救设备,锻炼和考验学生的实操应变能力。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于初中而言难度更大,所以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从而无法正确运用这些物理知识。比如: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关于电磁感应的内容教授,此时可运用左手与右手定则。然而,因为存在电流与磁场的条件,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混淆或者不理解的情况。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他们无法正确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也就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熟练掌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物理知识的正确方法,避免学生出现不求甚解的状况。

4 总结

总之,现场急救是公安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以课程为基础,考评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能够为公安专业学生在日后应对急救现场提供重要的帮助,因此,现场急救课程及其考评制度的优化非常有必要。从加强教学设备设施、结合公安专业职业、增设教学和实训环节等方面来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强化,提高公安专业学生现场急救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以及实操技能的熟练程度。根据考评的分值权重设置、客观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对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是发挥考评标准评价和导向作用的内在要求,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操作质量,让训练成绩优秀者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让训练成绩差者看到实际差距。

本模型对比了STINE等[5]设计的25 kW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运行数据,结果显示由本模型计算获得斯特林发电机机效率和整体效率很接近文献[5]的设计值,从而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秦昊,吕明锐,宗兆文,等.作战人员战现场急救技术培训课程的建立与评价[J].人民军医,2019,62(03):222-225+291.

[2] 牟海波.公安民警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

[3] 张德明.某警察学院《现场急救》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0):245-246.

[4] 李丹.警察现场急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解析与建议[J].河南教育(高教),2018,(01):106-110.

[5] 李丹,舒丽.对警察现场急救课程问题的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31(04):84-88.

[6] 辛彩蕊.高原地区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西藏警专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27-128.

[7] 姚南征.公安院校警务现场急救课程研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6,18(05):110-113.

[8] 谭玮.公安院校学生掌握警务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分析——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10):150-153.

[9] 尹晓宏,高翠莲,薄克敏.我院警务现场急救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完善[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3):61-62.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85

作者简介: 王安毅(1989-),女,回族,宁夏银川人,研究生,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场急救。

标签:;  ;  ;  ;  ;  ;  

公安院校现场急救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