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挖掘深度与拓宽历史观念的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浅谈挖掘深度与拓宽历史观念的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挖深与拓宽历史概念教学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概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所作的抽象的概括,是在历史表象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同基本的历史史实一样,具有客观的过去性和实在性的特点。“历史概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一,历史知识概念。如:北京人、交子、“铁血政策”、“多洛雷斯呼声”、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等;其二,历史理论概念。如禅让制、奴隶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等等。(注:于友西主编《名师导考——历史》第258页。)

“历史概念和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概念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是认识该学科的知识之网的纽结。”“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基本’。”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关于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必须“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考试说明》关于历史学科能力的四类十条要求中,第一条即要求必须具备“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这些规定,无疑对历史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不断加大对历史概念考查的力度,有关专家早在评析1995年历史高考试题时就指出,一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特点是“十分强调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表述”。(注:谢松成等《同步:高考与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第9期。)而在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中,选择题的考查功能日渐显现出来,“近年来,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这主要表现在备选项的设计越来越多地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揭示,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历史基本理论观点的灵活应用能力。”(注:孙双武《历史高考选择题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随着命题技巧的日益成熟,更加注重历史概念本身内涵(质的规定性)的深刻性和外延(量的范围,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的多维性,选择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力度正在强化。

然而,历史概念的教学在普通中学教师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生吞活剥地死记呆背,却没有能力设法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注:谢松成《历史总复习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近几年,考生在有关历史概念选择题的解答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1995年高考中,“闭关政策”题、“武装倒幕”题、“一月革命”(文革)题,选对者分别仅为23%、37%和24%。(注:数据参考于友西主编《名师导考——历史》,第9~11页。)这就说明,历史概念的教学确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我们应将历史概念的教学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引起重视。关于历史概念的教学,本人曾作过多年尝试,现试谈于下:

一、挖掘和拓展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对基本历史事实进行全面感知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准确和完整的历史概念。

1.历史知识概念的教学。该类历史概念在结构上有单一型与复合型之分。前者诸如郡县制、二次革命、《人权宣言》、第五纵队等,比较单纯,其内涵与外延在教材中有集中的表述或明确的定义,故在教学中只需稍加点拨即可。后者诸如秦始皇的统一、戊戌变法、巴黎公社、“冷战”政策等较为复杂,它们由若干单一型历史概念以各种逻辑关系组合而成,且往往在教材中没有集中的文字表述,只是散见于各段落甚至各章节中,因此,若要将它们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还须下一番分析与概括的功夫。如西汉的“王国问题”,包括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汉景帝“削藩”、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平息、汉武帝“推恩令”等几个单一型概念,在引导阅读理解时,可先指导学生对“王国问题”进行分解,理清其结构层次,挖掘其内涵外延,进而全面、深刻地加以掌握。

有些历史概念蕴涵丰富,所以更须有步骤地进行挖掘、拓展,深化、提高。如“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概念,学生通过阅读自会理出: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北京学生示威游行(爆发)、火烧曹宅(发展)、上海工人罢工声援(转折)、释放学生、罢免曹陆章、拒签和约(初步胜利)等知识要素。但仅此还不够,还须进一步挖掘,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联系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指导分析“五四”运动的地位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最后还应将所获得的认识推进一步,纵向联系,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对比,从而认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彻底性。

2.历史理论概念的教学。历史理论概念又包括史学理论和基础理论两方面。前者诸如世袭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后者诸如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理论概念在教材中很少有具体的文字表述,特别是基础理论,它们既隐含于历史事实之中,又统领着历史事实。因此,对该类历史概念的理解,必须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如“封建制度”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思想文化以至农民起义等多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再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具体体现于以下历史概念: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开展等。在教学中,只须引导学生将以上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便能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反之,依照这一理论,又可加深对历史现象之间发展变化必然性的理解。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强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所容纳的历史概念非常丰富,彼此又是千差万别,若要对每一个历史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不厌其烦,面面俱到,模式化地进行讲解,不仅时间不许可,而且效果也未必如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针对历史概念,以有限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1.层层溯源,揭示逻辑关系。有些历史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在联系,如能启发学生探寻到这些关系并加以揭示,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实例1:关于“阶级”产生的原因,层层追溯,其逻辑关系即为:

阶级←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私有制)←剩余产品←生产力发展。(注:符号“←”意为源于。下同)

这样,将“阶级”与“生产力”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实例2:唐中期“两税法”施行的原因,亦可作如此分析:

两税法←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均田制”(遭破坏)←土地兼并。

2.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边讲边练,以练促学。由于选择题能便捷地触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便于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选用。

实例3: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由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但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不满于“七月王朝”的统治,要求分享统治权,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这一正确选择还隐含着一个理论概念,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实例4: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评述正确的是

A.概述了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B.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

C.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D.和平与发展为主潮流的时代产物

该题从多维的角度揭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答案为ACD。该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该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还要认清“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在当代欧美史学界备受重视,特别是美国,正在发展为专门学科。比较史学家们认为,比较史学“可以克服研究历史的陕隘性”,“有助于揭示历史现象的同异,为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创造条件”。(注:葛懋春主编《历史科学概论》第444页。)《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注意中外古今历史的比较,从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也强调比较法的重要性。“比较”是确定历史概念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就形式而言,比较法可分为共时性比较(横向比较)和历时性比较(纵向比较),在思维特点方面,又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清相关历史概念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从而加深理解。

实例5:(横向对比)对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不同结局的原因。

该题可引导学生设置若干“视角”,如两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新所依靠的力量、维新内容是否彻底及各自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求异思维,通过比较其差异,即可认清二者成、败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类似的对比还有不少,如德意志统一与意大利统一的对比,拿破仑与克伦威尔的对比,辛亥革命与俄国1905年革命的对比等等。

实例6:(纵向对比)对比商鞅变法和王莽改制的不同。

该问题同样可以引导学生选定若干“视角”,逐一进行分析比较:从背景来看,前者发生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目的是废除井田制及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发生在封建社会内部,要求解决土地兼并等一系列问题;从性质来看,前者是对旧制度进行“不法古”的彻底变革,后者是封建社会内部政策的调整,带有复古的成份;从效果来看,前者导致了秦国新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后者却激化了固有的社会矛盾。通过对比,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类似的对比还有,如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内战的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比较,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比较等等。

4.历史资料的引用。列宁在评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时指出:“其中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注: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43页。)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样,历史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此,《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说明”。而在高中新教材中,则充实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概念的教学中,合理使用或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历史的真实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实例7:对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分析理解。“老子”这一概念可从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三方面来分析,对其“小国寡民”思想主张的理解,可补充以下资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这段文字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老子不满现实,消极复古的社会历史观和思想主张。联系当时动荡、变革、发展的社会现实不难理解,“这个舍弃文明而守其朴素的社会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注: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第41页。)

其哲学思想又可引用以下材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以此说明老子关于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实例8:在分析“义和团运动”时,可直接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这一材料集中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使用这一材料,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义和团运动”,花时少,收效大。

5.知识迁移规律的运用。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即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已有的知识有助于相关的新知识的掌握,而在揭示这种联系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不仅如此,“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注:杨国《高考复习针对能力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5期。)

实例9:关于19世纪中后期俄国侵华条约如《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理解。

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中的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及世界近代史中彼得一世改革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本属中国领土这一历史事实,以加深对这两个条约的理解,进而认识沙俄的侵略成性及其成为殖民帝国的重要开端。

又如,唐初“贞观之治”,可联系隋的统一、隋经济的繁荣、京杭大运河及隋的暴亡;“满洲”这一民族概念,可联系宋朝的女真族和唐朝的黑水靺鞨,等等。

“政史一家”,“文史相通”,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同样有助于对历史概念的加深理解。

实例10: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教材在肯定前期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同时,指出其局限性,即在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可引导学生回忆高中语文课本毛泽东在1941年延安整风时的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指出,在许多同志中存在着一种极坏的作风,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对西方文化则“言必称希腊”,津津乐道,生搬硬套。这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思想方法上形式主义的偏向,在40年代甚至在许多革命同志中还依然存在。

6.历史图表的运用。古有言,“左图右史”。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就“图”与史的关系有一比喻:“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注:梁启超《〈中国地理沿革图〉序》。)“图”在历史学习中,历来受到重视。广义而言,历史图表包括历史地图、示意图、历史图片、书影、漫画、统计表、历史年表等。历史图表运用于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助于直观、形象、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

实例11:关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局图》和“简表”。《时局图》形象直观地图解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图中展现出英、法、德、俄、日等国在中国各霸一方的概况,而从菲律宾方向飞来的秃鹰——美国,虽迟到一步,暂时未能立足,但也正在打主意。为能插足中国又不遭列强反对,美国提出了所谓在华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由于“门户开放”政策没有影响列强的利益,所以列强先后表示接受。这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时局图》的合理使用,在深化学生对以上内容的理解上,势必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外,如西汉“二牛一人犁耕法”,应参看《牛耕图》,北宋“东京”的繁荣,应参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巴黎和约”中关于很大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权利的内容,应参看《战后欧洲》形势图等等。

7.历史地理学有关知识的合理引用。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它反映的是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现象,及其在历史时期的分布变化与发展规律。历史教师掌握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初步知识,并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合理利用,有助于化解难点,加深理解。

实例12:《中国古代史》教材秦汉部分多处涉及“关中”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如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秦汉时“关中”地区兴修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图“秦汉关中主要水利”等。可见,“关中”地区在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但学生对“关中”名称的由来及其地位重要的原因,无从得以深入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开“关中”的奥秘,可补充以下相关资料:

之一:“关中”,即四关之中,因其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得名。又名“关内”、“秦川”等,处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之二:其富饶与险要,有史料为证: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书·恤志》

“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此所谓用武之国”

《唐书·郭子仪传》

其富饶、险要如此,故而成为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条件之一;至于地处秦川中部的西安之所以成为“十二朝古都”,也就不能理解了。

8.诗歌的合理引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因为历代的诗人都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留存下来的佳作,也大多是因时而作,有感而发,是社会现实在诗歌艺术上的真实反映。从《诗经》、《离骚》到陶渊明、杜甫、陆游及近代黄遵宪、当代毛泽东等的诗作,无不如此。诗歌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概念的教学中,以诗证史,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实例13:关于“隋朝大运河”的理解

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及其影响,历来毁誉不一,可引用以下诗句进行分析、鉴别与评价: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无鼎《炀帝冢》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比较以上同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前三道诗的观点均有失偏颇,唯皮日休诗客观、中肯,既肯定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和隋炀帝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实例14:对历史人物“项羽”的理解。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壮,可引用李清照的诗: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用于证史。虽然该诗的目的是讽刺现实,但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羽,以纠正封建社会“成者王,败者寇”的历史观。

9.当今时事的恰当运用。历史是既往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有时能从当今时事中得到印证。而90年代的高中生思想活跃,关心“国事天下事”,胸怀远大抱负。教学中,如对“时事”加以灵活选用,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既能鉴古以察今,给现实问题以“历史的启示”,又能赋予历史知识以时代感、真实感。(注:见拙作《时事新闻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

实例15:对“鉴真东渡”的理解。

鉴真大师历尽艰险,东渡日本一事,千百年来在中日关系史上被传为佳话,时至当代,鉴真大师仍受到中日人民的崇敬。80年代,日本高僧护送鉴真大师坐像回国“探亲”,1997年11月中旬,李鹏总理访日期间,在奈良参观了鉴真大师与其弟子于公元759年修建的唐昭提寺,并拜谒了鉴真大师坐像。将这些时事新闻引入教学中,无疑能加深学生对“鉴真东渡”这一历史概念的认识。

实例16: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在俄国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1996年有一则新闻: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活动,纪念俄国海军诞生300周年。不难断定,俄国海军即创建于彼得一世改革之时。在讲授这一历史概念时,如将这一时事加以引用,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不自觉中,对“彼得一世改革”特别是其“仿西欧样式建立和扩大海军”这一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就得到了深化。

10.更新观念,客观、科学地把握历史概念。“历史”是真实、客观、不容更改的,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是动态的,这种认识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而日趋真实、全面。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推行,史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史学工作者大胆探索、钻研,又吸取外来的优秀成果,取得了不少新成就”。(注:王宏志《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新大纲学习指导》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这些史学界的新发展、新观点,在刘宗绪、黄安年合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刘芃著《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孙开泰主编《中国近代史》及多种教参中都有阐述。新编高中历史教材采纳了许多新成果、新观点,但目前尚未在全国普遍推行,仅在二省一市高一年级开始使用。现行老教材在这方面严重滞后。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特别是高考指导老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引入新观点,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历史概念。

实例17: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老教材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上,只是强调积极意义,回避了局限性。新教材采纳了新观点:既肯定了它的实施在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它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将这一新观点加以引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且为以后对俄共“十大”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探寻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的理解作了准备。

类似的历史概念还有,如《资政新篇》、总理衙门、垄断组织、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性质等等。

以上是我多年来在历史概念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和体会,深感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当今发展素质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多种能力培养的起点和关键。历史教师应将历史概念的教学有机地渗透于每堂历史课中,并采取各种恰当的和有效的手段,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层层挖深,步步拓宽,寻幽探微,钩深致远,以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之后,从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教材内容整合成科学的历史概念体系,发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启人心智,培养能力,最终促成历史概念教学的升华。

标签:;  ;  

浅谈挖掘深度与拓宽历史观念的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