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基础道德文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道德论文,基础论文,大学生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大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从市场经济道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育人环境、性科学等方面论述了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基础道德 市场经济道道 传统道德 育人环境 性科学
当今我国正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种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人们称之为转型期。在这新旧交替时期,社会出现了多种经济结构、多种分配方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境外的各种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播进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解体和重组的现象。这必然致使社会秩序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紊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但我们不必疾言厉色去苛责改革开放。社会的转型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导的,而规范的市场经济不可能以道德文明的堕落为代价,它只能对道德文明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紊乱”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需要消除社会各种紊乱现象才能使经济按照价值规律运作,社会才能走向规范化。社会的紊乱是各种群体中个人不轨行为的总和;不必讳言,现在,大学生群体的不文明行为是社会紊乱现象之一。对此,高校不能放任自由,而必须因势利导,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
一、对大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道德文明一般要求个人的基本行为要规范,平常的礼仪要优雅,待人态度要真诚,以及自身的性格要优良。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把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看做是中小学的事情,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谈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则被讥为小题大作。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但社会上有,在我们的教育队伍中也不乏其人。他们认为大学教育是高层次教育,基础道德文明教育是低层次教育;做为阶段性教育,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只能放在中小学完成。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人的基础道德贯穿于人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的日常文明行为中。一个人的文明行为同其他的行为一样,受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文明行为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调整正确,其文明行为就规范;调整失当,其文明行为就欠缺,或是误导,社会出现畸型行为。调整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习就需要受教育,这种教育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内完成。据说,我们有一个干部在新加坡考察时,因随地吐痰而被罚款,成为当地的新闻。这说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应实行“终身制”。大学生正步入成人大门,他们热情高,有朝气,自我意识强劲,但涉世不深,还未成熟。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有这样的逻辑思维:即搞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经济上的自由反映到思想上必然是自由散漫的,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们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令人担忧,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吵闹,在同学间或师生间出言不逊,不讲卫生,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有些异性非法同居,甚至卖淫、嫖娼,等等。这些不文明的、野蛮的、犯法的行为,说明大学生需要基础道德文明教育。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基础道德文明的大学生会有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有了基础道德文明,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道德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已得到基本的解决,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页)但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偏差却反映到道德上,这也包括大学生在内。他们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必然是“唯利是图”,因而把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实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看做市场经济的产物,似乎市场经济已无道德可言。所以,他们或玩世不恭,或自认为看破红尘,在认识和行动上表现为重物质而轻思想、重实惠而轻理想、重等价而轻奉献,这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道德要求,没有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有两大原则,即竞争性和功利性,但它要求的是平等公平条件下的竞争和互利基础上的功利。我国有一个地区提出“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经济战略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平等互利”的思想是市场经济道德观的体现。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交换经济。如果从交换经济这个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生产者需要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争取利润最大化;作为消费者也要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去争取效用最大化。然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完成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利润的实现、效用的取得无一不是发生在交换过程中。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都会认识到交换获得成功的基础是互利,或者说没有一方愿意在交换过程中成为亏损者。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交换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自利”为前提的,但是任何“自利”的实现必须以“他利”为条件。更确切地说,在交换过程中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条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在这基本的道德准则下,规范的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人重视经济活动的质量。具体来说,生产者要保证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销售者应保证所销售产品价格公道;雇员应恪守职责,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交易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须信守合同。离开了上面的道德行为,连续性的交换经济活动就无法进行,也就不存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由此看来,缺乏道德观念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养成讲道德、讲文明的习惯。
三、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
从总体来看,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民族道德(亦含墨、道、法各家思想)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如:“公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仁爱原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人伦关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人格;“三省吾身”,“知行合一”则要求人们重视修养与实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摆阔”、“攀比”,而要“勤奋”、“俭朴”。我们要根据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好“古为今用”的文章。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对当今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现在在校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人,他们生长在“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左”思潮泛滥,“文革”中,“四人帮”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儒家道德思想进行了全盘的否定与批判。打倒“四人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但1982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想。一些人在鼓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否定了优秀的民族传统道德。这就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空缺。当今的大学生应当补上传统道德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高校德育课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要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史实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在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内容时,列举历史上由于君主的奢侈造成国衰民穷的例子;再讲当今我们干部由于奢侈而腐化堕落的典型事例,然后指出大学生中求玩乐,穿“名牌”的行为,也是一种奢侈的苗头,应引起警觉。
四、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大学生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更直接的更多的是受学校小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这种环境对大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在理智上受到启发,而且更容易从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
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育人环境的建设应从三方面着手。
1.物质建设。即反映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学校的外在标志。其内容包括环境布置(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园整洁美观)、教学资料和设备、物化与非物化的科学技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物质建设是整个校园文明的载体,赏心悦目的环境布置可以使大学生乐观进取,丰富的图片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大众传播媒介能为校园高层次的文明发展提供德育教育背景条件。
2.制度建设。制度实际上是校园秩序的总和,包括校内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各种校纪校规等。制度建设作为校园文明的一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校园文明的价值取向。制度建设主要是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务必共同遵守的行为制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育人”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校园内符合规范行为的典型要奖励,反之则惩罚。新加坡“重罚出文明”,从此建立了一个有序的公共生活状态下的行为调控系统,值得我们借鉴。
3.精神建设。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学生风貌的群众性的活动。如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讲座、交响乐和民族音乐欣赏会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使教育与娱乐、审美紧密结合,是校园文化文明的高层要求。
五、对大学生进行性科学教育
大学生的道德文明也体现在异性交往中,男女大学生交往必须讲究道德文明。这方面除了有必要的制度约束外,还得有正确的指导。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性错率在总的违纪行为中比例大,且处于上升趋势,这就存在着性教育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就是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性道德文明行为,使到他们在异性交往中行为得体、适度、文明。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我们把性的问题视为“禁区”,正确的性科学知识被神秘化,人们对之讳莫如深。因此,大学生虽然进入了青年期,但往往缺乏青春期的性科学知识,使得有些人还处于迷惑、焦虑、恐惧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黄色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渗透,有些大学生受其影响而对性科学的认识走入了误区。引导他们走出误区是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一项任务。
早在1954年,刘少奇在座谈节育问题时就讲了进行性教育的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就主张在中学加一门节育课。1963年,周恩来在全国卫生科学技术规划会议期间,要求医学专家一定要把青春期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年,让他们用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可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视。
其实,青春期的来临,标志着性成熟的开始。在青春活力的推动下,诸如遗精、手淫、月经期卫生等性心理与性生理问题接踵而来。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性心理和性生理问题的出现更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和加以引导,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性科学教育。
应当明确指出,我们的性科学教育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不顾社会道德,追求个人享乐,致使两性关系混乱,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性教育,是让人们懂得生理科学,懂得性行为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一方面系统地讲解青春时期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学生从正确途径获得有关卫生知识。有条件的话,应组织大学生参观有关宣传教育部门举办的性科学图片展览和观看性科学录像片,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以性生理、性心理的知识来分析男女青年交往中出现的现象;并从男女性生理、性心理不同特点方面指导他们在交往中应注意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