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劳动是市场竞争的动力_有效市场论文

有效劳动是市场竞争的动力_有效市场论文

有效劳动量是市场竞争的原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量论文,原动力论文,市场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企业间有效劳动量的竞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质量,增加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劳动量,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有效劳动量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必要劳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全员有效劳动量转化为企业经济成果的一种物质形式。有效劳动量不仅包含劳动效率,同时也包含劳动效益。劳动效率是劳动效益的前提和保证。提高劳动效率,主要在于企业内部如何通过强化管理,提高劳动质量,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益,主要在于企业的劳动成果如何通过外部市场,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劳动效率的高低是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劳动量以及企业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产生的劳动成果的大小所决定的;而企业劳动效益的好坏,是以企业劳动成果在市场中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高低所决定的。因此,现代企业的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增加有效劳动量;要增加企业有效劳动量,必须在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率,在企业外部向市场要效益。企业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劳动,便是无效益劳动,它所产生的劳动量,便是无效劳动量。其理由:

1、企业有效劳动量具有社会属性。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又必须以体现在商品中的有效劳动量为度量。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不仅在千方百计使生产商品的单位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须符合市场需求,二者缺一不可。

2、企业的劳动量是否有效是以市场检验为标准。 企业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量是否有效,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最终要经市场需求来检验。因为企业产品生产的数量再多,没有销售市场,就不可能获得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再好,价格过高也不可能占有市场,企业也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企业资金是否雄厚,设备是否先进,劳动力是否充足,也不是简单地看其在生产商品中所付出的劳动量的多少,而是以企业在符合市场需要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劳动量的多少而决定。

3、增加有效劳动量是企业转换机制的内在要求。企业走向市场后,生产的方式和目的也必须由计划经济运行的轨道调整到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上来。企业对有效劳动量的认识也不能再仅限于以劳动量能转化为企业产品和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为目的。市场体制形成后,企业生产和经营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规模和投资金额。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增加有效劳动量来为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和优质服务。企业有效劳动量的增减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因此,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应将增加有效劳动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研究。

目前,有一些企业之所以经济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企业劳动效率过低,无效劳动量过大。

(1)无劳动工时过量拖垮了企业的经济。 无劳动工时是指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内占有的无劳动时间。目前企业职工劳动时间普遍小于规定的工作时间。企业衡量劳动消耗应以劳动时间作为尺度,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对职工实行的是按工时付酬,衡量劳动消耗以工作时间替代了劳动时间,这样势必虚增了劳动消耗,加大了成本,拖垮了企业的经济。无劳动工时在企业内部突出表现:一是机构臃肿,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开发利用;二是管理混乱,企业人员工作散漫,劳动力安排和设备使用不合理,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人员分工忙闲不均;三是企业人员工时观念淡薄,利用工时干第二职业,离岗办私事;四是决策人员盲目指挥,造成停工、停产、停工待料。

(2)无效劳动量过大威胁了企业的生存。 无效劳动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无效益的劳动量。有的企业从工人到领导,每天工作十分紧张,但企业经济长期处于低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无效益的劳动消耗过大。其表现:一是企业没有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产品更新滞后于市场变化;二是产品质量低劣;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基层为应付上级检查和汇报,消耗大量的时间讨论和编写材料去做表面工作;四是企业领导干部不协调,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内耗。

(3)低效劳动量的增加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低效劳动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劳动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的劳动量。其表现:一是企业人员素质低,生产效率和职工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和工艺落后;三是企业内部管理薄弱,领导指挥无力;四是企业对外应变能力差,延误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失去了市场机遇。

(4)劳动成果的浪费造成了企业的衰败。 劳动成果的浪费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全员劳动换取的经济成果被个别人挥霍浪费和侵吞。其表现:一是企业短期行为,企业积累的有限资金不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企业管理不善,资金呆滞,大量资金被外部企业长期拖欠,原材料和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三是领导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盲目生产滞销产品,盲目签约,盲目贷款;四是企业干部腐败。

市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轴心,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有效劳动量是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动力。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增加有效劳动量。

(一)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杜绝无劳动工时。一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充实生产一线;改变企业单一经营模式,开展多种经营;组织富余人员开展技术和文化培训。二是强化企业管理,科学核定岗位工作量,以岗定人,杜绝人浮于事;健全企业制度,合理安排劳动力和设备的使用。三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增强企业领导实际操作和决策分析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机制,提高管理者素质。

(二)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减少无效劳动量。1、改善生产条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单位商品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尽可能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减政放权,减少企业组织管理层次, 科学运筹生产和经营管理时间。3、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市场信息传递,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

(三)强化企业约束机制,杜绝浪费和腐败。首先要克服短期行为,企业管理人员在组织上要求保持相对稳定;在思想上要求自觉维护企业长远利益;在体制上要求加强企业改革力度,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企业短期行为。其次要经常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积极推行预算控制,目标管理,量本分析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要在企业内部将资金、成本、利润等指标全面测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对企业经济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在经营管理中,不仅要考核劳动消耗中产生的浪费,也要考核劳动占用中存在的浪费、防止资金呆滞。再次是从领导决策上避免经济损失。对企业管理人员强化培训,增强法律意识;严格财务手续,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运用行政监察和司法手段对企业腐败行为的查处和惩治。

(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有效劳动量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始终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一轴心。一是开展市场预测,增强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二是根据市场信息变化,在兼顾和平衡商品价格与质量两者关系的营销优势时,界定最佳变换方案;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杜绝产品积压;四是从时效方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从资金时间价值中求得效益。

标签:;  ;  ;  ;  

有效劳动是市场竞争的动力_有效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