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

李春[1]2004年在《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今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指导思想。面对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多样化趋势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高校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须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握新特点、找出新对策,适应这种变化,应对各种挑战,以提高德育实效性。 本文以“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为题,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刻反思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拟就从提高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的角度,为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一些初步的探索。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从理论与应用的角度研究高校德育亲和力,力争在对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指导高校德育实践及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高校德育亲和力概述。主要在阐述并分析“亲和力”、“德育”、“德育亲和力”等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德育亲和力形成和发挥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德育亲和力在新时期高校德育中的意义。本部分主要论述德育亲和力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叁部分,当前高校德育亲和力的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立足于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组织、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环境、德育过程、德育评价和德育管理机制等方面亲和力现状的阐述,深刻分析其成因,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个维度论证提高与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亲和力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第四部分,增强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的思考。该部分分别从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增强德育亲和力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增强高尚人格的凝聚力;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增强育人育德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创建环境影响的感染力;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性;拓展德育途径,提高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改革德育评估体系,激励“叁自”养成的主动性;实施科学民主管理,促进德育机制的人性化等论证了关于增强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的八个具体方面的思考,力争在此思考上有所创新。关键字:德育亲和力实效性

练庆伟[2]2007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转型期德育生态变迁、大学生主体意识及务实精神的张扬和大学自主性的学习特点使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异常重要,培育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的一个关键。但是,调查表明:由于受到历史模式的限制与现实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亲和力之间及其与内在亲和力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尤其是外在亲和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重视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相宜性原则等相互联系的原则;还需要我们能以此为依据,明确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加强新兴媒介研究等着力点。

李春, 周守红[3]2005年在《试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亲和力》文中提出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者、高校德育工作组织、高校德育内容和高校德育方法方面分别描述了当前的现状,分析当前高校德育亲和力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春, 徐仲伟[4]2007年在《增强德育亲和力 提高教育实效性》文中指出作为高校德育新观念的“德育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理解力、认同感、接受度和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效果,也有利于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科学发展。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现状,提高高校德育亲和力是较为有效的对策。

贺姊威[5]2018年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亲和力”一个凝聚了人文关怀精神的名词顺势而生,它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指明了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找到新对策,本文将“亲和力”的理念实际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教学理论和人文关怀相结合,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具体问题,从提升亲和力的角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新意和科学性,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希望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有参考意义。本选题从历史和现实双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在对亲和力概念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等相关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展开全文的分析论证。对亲和力在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做了系统探讨。第一部分一方面从亲和力涵义和功能探索。通过对亲和力解读分析,指出了亲和力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意义应用以及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涵义和特征解读,再到其构成要素研究,主要包括教育者的亲和力、教育介体的亲和力、教育对象的亲和力和教育环境的亲和力,层层推进,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深层理论。第二部分从现实社会发展层面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具体通过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德育的当代变迁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叁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就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而言,具化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同价值观冲突;就德育的当代变迁来说,从信仰确立、重视自律、重视引导叁个方面展开,指出德育实现这种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就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来分析,主要从身体发育和心灵成长的要求两个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的必要性。第叁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乏因素展开分析论证,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指出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时代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个体关注,重视显性教育方法,忽视隐性教育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的欠缺、教学艺术创新不足等因素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和实践最接近的的分析层面,通过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感,具体来说精选案例,注意引导,灵活控制课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包括开展体验式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等,并有机联系在一起;教育内容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学生生活;创新教学艺术,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把握提问艺术、正确使用教学心理艺术的分析,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本文整体论证的平稳“着陆”。本选题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学术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涵义、必要性、问题、途径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方向,希望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为本领域的研究增添一丝新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并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进行永无终点的研究。

李春[6]2005年在《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以自身特有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亲近、和谐、感染、凝聚的力量。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将是新时期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建[7]201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具有和谐感与可亲近品质,推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量。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源头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具有亲和力、如何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石。论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命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升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追求。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是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实现、情绪情感被积极调动、接受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情绪情感性、可渗透性、不稳定性和可扩散性的特征,具有促进认知、调节张力、评价效果的功能;从构成要素讲,主要包括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和亲和力链六个部分;从结构层次看,涵盖教育目标认同感、教育内容吸引力、教育活动和谐感、教育结果获得感四个层次。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同时性与多端性、倍增性和消解性的特点,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的运行包括了亲和力的激发、传递、整合、调控和升华五个主要环节。论文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肯定主渠道有亲和力但期待全面提高、认同主阵地的有效性但期待更加人性化、认可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期待增强渗透性、肯定合力意识初步形成但期待全面提升。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系统中实用理性至上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产生了偏差,抽象思维欠缺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产生畏惧心理,而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干扰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中,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影响了认同度、教育内容发展性不足降低了吸引力、教育方法陈旧遮蔽了时代感、教育者素质欠缺弱化了课堂魅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稀释了参与激情,以及教育协同机制脆弱教育合力不牢固。根据系统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总体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与时俱进、互联网思维、继承借鉴五大原则。高校教育目标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全面性和侧重性统一、层次性和连续性统一、现实性和发展性统一的原则;具体策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融合、将校内外各类具体目标融合、制定分时段可操作的教育目标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教育主体情感魅力、提升教育主体理论素养、增强教育传授魅力和提升教育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情感化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坚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厚植教育内容的文化性、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建构要坚持相宜性、时代性、融合性、艺术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方法的趣味性、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有效增强教育对象参与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和谐性、思想性和共建性原则;在具体策略上要加强校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围绕人文主题打造文化环境、注重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环境、重视教育情境塑造情感环境。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保障机制提出了作好物质、制度、人员保障,加强理论研究的建议。

胡红艳[8]2012年在《高校德育途径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德育的实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简单化、实施方法的落后化等问题。因此,要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作用,取得实效,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如能否主动去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途径等,是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高校的德育途径是落实高校德育内容、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渠道。它要遵循高校德育原则,接受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条件制约,并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与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宽高校德育的途径,摒弃那些与大学生特点不适应、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做法,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推动高校德育的深化。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在大学校园里实地观察,较为客观的了解到当前高校采取的主要德育途径,旨在创新高校德育途径,对高校传统的德育途径赋予新内涵,并且对今后探究大学生德育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着这样的思想,笔者提出了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八种德育途径——开展生活化德育途径、挖掘隐性的高校德育途径、完善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网络德育途径、开发利用多种德育资源、认真对待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林斌[9]2010年在《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追求理想的“任务”结果——“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充满“关系”和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是指辅导员在管理、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和大学生关系友好,使之认同并言行趋同的能力,是指辅导员对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教育关系的表现。它对于学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叁者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二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需要;叁是它促进了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低于学生的期望值,两者关系存在着情感上的淡漠,管理上的失谐,生活上的距离等问题。我们发现除了外部环境的因素外,辅导员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辅导员亲和意识欠缺、角色定位不准、示范性不强、沟通手段单一的局限性等等造成了高校辅导员亲和力不高的境地。因此,树立和提高政治辅导员亲和力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通过建立柔性学生管理制度,加大辅导员在其工作领域所涉部门的话语权,提高大学生在政治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等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通过在观念上重视亲和力,以身作则赢取认同,厘清和学生互动中的角色和关系,艺术沟通拉近距离等方法是树立和提高辅导员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李琳莉, 任再稳[10]2006年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亲和力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亲和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缺失的现象,并提出了提高亲和力途径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D]. 李春.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练庆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 试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亲和力[J]. 李春, 周守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增强德育亲和力 提高教育实效性[J]. 李春, 徐仲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5].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研究[D]. 贺姊威.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6].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研究[J]. 李春. 理论月刊. 2005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李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8]. 高校德育途径的现状研究[D]. 胡红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9]. 高校政治辅导员亲和力研究[D]. 林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研究[J]. 李琳莉, 任再稳. 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标签:;  ;  ;  ;  ;  ;  ;  ;  

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