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改革趋势_日本大学论文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改革趋势_日本大学论文

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是日本实施“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五十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深受美国影响建立起来的学制“在教育领域已经看到制度性疲劳,有必要进行为打破固定化教育模式的教育改革。”(注:《日本经济新闻》1997年3月23日)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赶超欧美先进国家作为基本目标的所谓赶超型现代化时代已告结束,出现重新审视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战后学制以及明治以来赶超型人才培养观的动向。曾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立下丰功伟绩的职业技术教育,也被认为是给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一些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本文试从把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点的角度,综观日本职教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改革趋向。

一、职教发展的特点

明治维新以来,为了赶超欧美工业先进国家,日本职教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是立足于国家现代化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谋求殖产兴业以振兴实学是明治政府基本的教育政策,强制推行义务教育,通过欧美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来“富国强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否定了过去的“强兵”路线,致力于“富国富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为“富国富民”奠定了基础,迅速复兴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在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经济计划是把培养人才、振兴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制订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池田内阁在1960年11月1日公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提高国民的素质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为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对初级、中级、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1961年制定的“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基准”使原来的六三三四制“变形”,前三年为高中课程,后两年为高等专门教育课程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中级技术骨干。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铺平产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的“产·官·学合作”的道路,开放大学的研究机构,提倡对高尖端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

由于七十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劳动力市场也随之变化。1976年公布的“专修学校设置基准”,旨在创设各种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新型学校,培养第三产业需要的各种人才。专修学校设置基准规定专修学校的入学资格、学习期限、教学课时、师生人数、校舍面积等方面要具备一定条件来进行有组织的教学,从而促进日本职业教育、专门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修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为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提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日本在七十年代就跃进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重视“产·学·官合作”,加强对有独创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图摆脱模仿的阴影以及消除不好声誉,在国家规章制度、企业经营方针等方面脱逸欧美模式,俨然有自成体系的架势。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对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现任筑波大学校长江崎玲于奈认为:日本人具有细致周到的设计装配能力,但拙于创造。现在日本由经济大国脱变成科技大国,已经不能仅靠模仿,而是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培养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因此,强调学校教育不能再继续培养标准化的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也是导致日本在八十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文部省为了贯彻“科学技术立国”的既定国策,大力推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创设“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旨在培养能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优秀人才。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文部省根据第十四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1991年4月提出的“关于适应新时代教育诸制度的改革”)精神,为培养数学和物理的优秀人才,计划由六所大学和两所研究机构正式实施数学和物理领域的英才教育,报考者不受年龄限制,具有教学和物理天赋才能的中学生可以提前接受大学或研究生教育(注:日本《产经新闻》1994年3月15日)。这也是日本开始重视英才教育的一个新动向。作为文部省大学教育改革样板的新设想筑波大学决定先走一步,让对数学和物理学有兴趣的高二学生前来筑波大学听课,数学课程班和物理学课程班各招收五十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江崎校长亲自担任特别讲座。筑波大学建立“尖端学际领域研究中心”,为促进“产·官·学”合作,推动学际领域间具有创造性的最尖端的科学研究。(注:日本《筑波大学新闻》第一五五号,1994年2月7日,第二版)这也是日本大学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之一。

1994年,文部省对“专修学校设置基准”作了重大改订,决定从1995年1月开始授予专门课程的结业者(包括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者以及一般的社会人士)“专门士”学位,具体要求是:①专修学校专门课程的修业年限在2年以上,②在校学习课程的总时数为1700课时以上,③根据考试作出成绩评价,然后认定专门课程结业。如果符合上述的三个标准,就可以授予“专门士”学位。这次专修学校设置基准改订的目的是为“纠正学历社会弊病,促进学校教育面向终身学习社会,不是注重学校经历,而是尊重学习经历。”中央工学校大森厚校长(日本全国专修学校各种学校联合总会会长)认为这次专修学校设置基准改订给专修学校发展带来了福音,“日本有博士、硕士、学士、准学士(短大毕业生)的学位,这次加上‘专门士’就更加配套了。”1995年,能授予“专门士”学位的有2230所专修学校和4885门学科,有22万获得“专门士”学位。

专修学校是培养学生就职或实际生活所需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其特色是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多样性。专修学校作为与大学、短期大学并列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专门课程的人数已经超过短期大学。专修学校开设专门课程(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高中课程(面向初中毕业生)和一般课程(面向社会各界人士),从事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第三产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按照文部省的计划,从1995年起由专修学校、企业、有识之士组成“专修学校职业人再教育推进协议会”,除了全国性地调查社会就业者的再教育,还着手开发各专修学校接受社会就业者的模范教育课程。与协议会同时并行地展开专门面向社会人再教育的“电子计算机·情报处理”“经营”“外国语”等八个学科领域。

据文部省的调查,1996年度专修学校开设的主要学科领域是:(1)工业学科(占专修学校学生总数的21%):情报处理科、建筑科、电气科、电子科、小汽车整备科、制图科、测量科。(2)农业学科(0.4%):农业科、园艺科、畜产科。(3)医疗学科(24%);看护科、副看护科,齿科卫生科、齿科技工科、临床检查科、诊疗X光科、理学疗法科、按摩科、针灸科。(4)卫生学科(8%):营养科、调理科、理容科、美容科。(5)教育·社会福利学科(6%):幼儿园教员养成科、保育科、社会福利科。(6)商业实务学科(16%):经理科、簿记科、商业科、OA科、秘书科、空中小姐科、观光科、饭店科、速记科。(7)服饰·家政学科(6%):洋式裁缝科、和式裁缝科、服饰科、流行服装科、编物科、家政科。(8)文化教养学科(18%):音乐科、美术科、设计科、摄影科、英语科、演剧科、社会体育科、广播电视艺术科、花道科、茶道科、书道科,等等。

专修学校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学,在饱受泡沫经济之痛就职战线不景气的当今日本社会开始逐渐否定迄今时尚的学历至上主义,越来越重视实学实用能力。专修学校之所以受到欢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以“能进所希望的公司就职”为目标,不求表面的学历,而重视实际的知识与能力。专修学校是不同于四年制大学那样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机构,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的主要原因:一是培养现实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重视与职业相结合的实学,进行彻底的实务教育,通过到产业现场的实习掌握实际的能力;二是重视人格教育和全面发展,培养的实用人才不是小生产型的职业人而是富有同情性和协助性,在现代企业中既能发挥独自作用又有合作精神;三是职业教育内容富有弹性,比大学教育少受规制规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善教育课程以及新设学科。例如,现在日本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员有80%左右是毕业于专修学校。专修学校的发展速度之快,社会评价之高出乎人们的预料,专修学校从1976年的893所到1996年有3512所,其中国立的148所,公立的223所,私立的3141所(占专修学校总数的89.4%),在校学生79万9551人(男生48%,女生52%)。1996年,专修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2956所,占专修学校学生总数的82%)、高中课程(805所,11%)和一般课程(321所,7%),专门课程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被誉为高中毕业生除了升大学、就职以外的“第三条出路”。文部省为了进一步发挥出专修学校的特色,正在努力进行①大型教育装置设施整备费补助,②职业教育高度化开发研究委托事业,③教员研修事业费补助;成立“专修学校职业人再教育推进协议会”,研讨开发标准化学习程序以及开设先导性学习课程;1997年度重要的是加强专修学校与产业界的联携教育(产学联携教育),促进专修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以及开设来自企业讲师对专修学校学生的特别讲座。(注:日本文部省《大学与学生》1997年4月号,37页)

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综合调整、重新组合之中,呈现出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综合化、集约化的特色。以职业技术高中为例,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设立新类型学校——如1986年设立的全日制“埼玉县立越谷综合技术高中”(电子机械科、情报技术科、流通经济科、情报处理科、服装设计科、食物调理科)是增多选修科目,重视学科之间的联携,设置多种职业学科,便于选修科目;1988年设立的全日制“大分县立情报科学高中”(情报电子科、情报管理科、流通经济科)是在特定的领域进行教育,引进科目制,设置与工业、商业有关的情报新科目;1989年设立的全日制“东京都立国际高中”是充实外国语教育,积极接受归国子女和外国学生,促进国际交流。(2)新设学科——新设“农业经济科”“电子机械科”等综合性学科、与信息情报有关的“农业情报处理”“水产情报处理”“家庭情报处理”“看护情报处理”等新学科,还新设“课题研究”等课程与讲座,旨在为今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标准或样板。(3)增添新设备新设施——有计划地整备计算机等情报信息教育机器,重视培养培训从事情报信息教育的师资。(4)召开“产业教育展览会”——为推进高中产业教育,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召开“产业教育博览会”,唤起更多人对产业教育的理解和关心。1997年11月13日至16日在群马县举行的第七届日本全国“产业教育博览会”的口号为“展开人与技术的网络”。(5)职高的不景气与升格问题——职业技术高中主要有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看护六大学科领域,职高学生约占高中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低于六十年代末期的百分之四十。职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15岁时就被迫进分为“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这样做是否过于残酷?②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公司受职业训练一般优于职业高中毕业生。③偏重学历化社会的就职雇用、升薪升级以及成家立业。因此,有人提出促进“职业技术高中”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建议。

1995年3月,“关于职业教育灵活化方针的调查研究会议”提出最终报告书,建议把原来的“职业高中”改称为“专门高中”、“专门高中”毕业生也能报考选拔进大学。文部省根据报告书的精神,①决定在1996年大学入学考试选拔实施要项中编入有关选拔“专门高中”毕业生事项,在1997年大学入学考试选拔实施要项中编入有关选拔高中“综合学科”毕业生事项;②实施“促进专门高中与产业界的联携事业”等各项政策。(注:日本文部省《我国的文教政策》(教育白皮书),1996年,200~201页)要求“专门高中”的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以及产业动向,作为“通向专家之道”的专门高中既要重视专门性基础和基本的教育,又要倡导学生毕业以后的继续学习。(注:日本文部省《教育委员会月报》1997年7月号,54页)

二、东京大阪的职教现状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著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东京作为日本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各种服务行业特别发达。作为经济支柱的第三产业占东京生产总额的72.2%,高于全国平均的59.3%。按各种经济指标的全国占有率,东京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排于第四位以外,其它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均居日本全国首位。各种服务业(教育、医疗、饭店、娱乐、广播、信息、广告、体育运动等)、运输、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批发、零售、饮食、电气、煤气、自来水等第三产业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都为东京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七十年代问世的专修学校发挥了特别令人注目的社会作用。

1996年,东京全日制高中开设职业技术学科招生的情况如下:有27所高中开设工业学科,20所高中开设商业学科,6所高中开设农业学科,5所高中开设家庭学科,开设水产学科、艺术学科、保健体育科、国际学科的高中各1所。还有,东京综合技术教育中心是为适应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情报化社会的变化,考虑到面向21世纪对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要求,配备综合性系统化设备,进行产业教育和情报教育的调查研究,从事资料收集和研究咨询等工作。主要以高中生为对象,进行综合生产系统、生物工艺生产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教育实习,也为教职员的情报教育研修和专门技术研修等提供方便。

1996年,在东京都内设有4所高等专科学校、高专生4059人(男生3603人、女生296人)、专职教师296人。其中,国立高专1所、高专生976人、教师76人,公立高专2所、50个班级、高专生1920人、教师159人、职员52人,私立高专1所、高专生1163人、教师61人。东京都立高等专科学校有两所,一是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机械工学科、生产系统科学、电气工学科、电子情报学科;二是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开设航空工学科、机械工学科、电子工学科。还有,开设以高龄者为对象的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校——SENIOR WORK TOKYO(东京高龄者职业学校)。

第十九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基于职业教育从小学开始包括高中的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以及高中与企业联携的观点,经过两年的研讨,在1995年11月24日发表“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主要政策性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终身学习社会的学校教育。为构筑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学校、家庭和社区加强相互联携,不仅把教育作为就职前的一种准备,而且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今后仍有必要发挥作为继续教育场所的作用,以各种方法扩大学习机会。(2)终身学习社会的职业教育。在今后的终身学习社会,有必要整备无论何时何地谁都可以根据需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环境。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学习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与技术以及广博的教养,富有人类之爱,有专门学科的高中所起的作用大。今后作为日本技术支柱的专家评价会越加得到重视,改革走向终身学习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等是重要的。(3)促进学校教育中的经历教育。有必要推进从小学到高中根据身心发展的经历教育,制定各个阶段的目标。(4)改善高中的职业教育。为提高人生的专业性,高中毕业后的升学或者就职后的继续教育是必要的。为此,高中要编成学科和改善充实教育课程等,促进学校之间的联携,改善各学科的设施设备。增加高中生和教师到企业等的实习及研修,与产业界和社区的联携是重要的。(5)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在大学和短期大学有必要推进能融合根据产业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的科学与技术。有专门学科的高中生的出路多样化,特别是扩大大学和短期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门户,给予高中毕业生多种出路选择的机会,有必要深化实践性技术。还有,积极设置专门高中的专业学科,重视社会成员职业能力的再开发和取得资格等,企求适合于学习需要的改革。(6)改善企业的雇用和人事制度。为了支援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改革企业的技术与技能各工种的工资体系,促进研修的制度化,改善雇用和人事制度等,产业界应该积极地响应。为使上述六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得到落实,不仅是东京都教育委员会,而且要加强与其他有关的部局和教育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等的联携与合作,扎扎实实地付诸实施。

东京重视振兴具有本地特点的产业,正在努力适应国际化以及技术革新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整个东京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今后10年的“生活都市东京构想”重点在于援助与生活有关(福利·防灾·环境等)的情报通讯、观光旅游等产业。然而,“‘技术大国’面临崩溃危险”的文章,指出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技术优势正处在危险中,随着产业界大批熟练技术人员的退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日本必须抓紧培养新时代的技术人才。”(注:日本《东京新闻》1997年1月29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指出现在的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应该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使整个社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创造性机会。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要求,东京重视为教职员的情报教育研修和专门技术研修。

与政治首都的东京相比,大阪规划成为闻名于世的文化首都的大胆设想也为职教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基于“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以文化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发展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大阪在世界上有活力的文化创造活动,谋求异文化的相互理解,树立高品位的城市形像,这对大阪创造新的文化环境、提高市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国际交流的作用等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大阪职业技术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多种专业学科,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在工业领域开设机械、电气、土木、工业化学、电子机械、设计、汽车等学科,在农业领域开设环境绿化、园艺、高科技农业等学科,在商业领域开设流通经济、情报等学科。1995年大阪有116所各种学校(国立的1所,公立的2所,私立的113所),在校生2658人,比1994年减少172人(0.6%);开设158门课程,预备课程14622人(55%),开车教习4643人(17.5%),外国人学习课程3313人(12.5%);教师947人,平均每个教师担任的学生数28.1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一些大学、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进行,特别是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近年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设置包括工业领域(如计算机、建筑、汽车)、家政领域(如服装设计、服饰)、商业领域(如会计经理、簿记)、卫生领域(如美容、烹调)、看护·医疗领域、外国语·艺术等文化教养领域、社会福利领域、农业领域。1995年,大阪有241所专修学校(国立的10所,公立的8所,私立的223所),在校生82871人,比1994年减少3896人(4.5%);开设691门学科,工业领域18592人(22.4%),医疗领域18062人(21.8%),商业领域14813人(17.9%)等;教师3121人,平均每个教师担任的学生数26.6人。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革新的进展,大阪政府重视职业能力的开发与提高。1991年11月制定“第五次大阪府职业能力开发计划”(1991~95年),旨在通过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获得能适应必要时期的适当的职业能力开发的机会,完善职业能力开发体制,促进民间企业和公共机关两者广泛而又密切的合作。1995年,大阪政府注意到职业能力开发环境的变化,制定“第六次大阪府职业能力开发计划”(1996~2000年),努力实施公共职业训练,帮助劳动者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参加各种技能检定的职业培训,促进职业能力开发的多样化。

大阪府内有各种各样职前职后培训机构,诸如:(1)公共职业训练机构——设有公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学校7所,以及大阪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学校、大阪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和关西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开设各种能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讲座。还有面向高龄者的人才研讨、年长经验及退休前训练等讲座。1995年,大阪公立高等职业技术专门学校开设23门一至二年的普通课程,有579人入学听讲;开设22门半年至一年的短期课程,有800人入学听讲;还开设各种面向在职人员的技术讲座,有2744人听讲,2548人结业;146名残疾人进了大阪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学校接受各种职业技术培训;155人进了大阪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接受8门科目的两年训练。(2)认定职业训练机构——据大阪府劳动部能力开发课的调查,1994年大阪府有80个公共和民间团体对17742名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认定的职业训练。(3)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机构——据大阪府劳动部能力开发课的调查,1994年大阪府有2507个企业和部门重视在职人员终身职业能力的开发,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而实施“能力开发补助金”、“自我启发助成金”和“促进技能评价补助金”制度,1995年有2207个企业和部门提出职业能力开发计划。(4)技能检定机构——技能检定是根据“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实施的,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以及单一等级,进行实技考试和学科教育,给予合格者“技能士”称号。据大阪府劳动部能力开发课的调查,1994年申请特级技能检定的311人,合格者95人,合格率为30.5%;一级的3300人,合格者1842人,合格率为55.5%;二级的5999人,合格者3344人,合格率为55.7%;三级的104人,合格者80人,合格率为76.9%;单一等级的351人,合格者234人,合格率为66.7%,等等。

针对日本的泡沫经济、企业的空洞化现象和制造业面临的深刻危机,重视建立能帮助新型产业的开拓者、改正资本市场等产官学(产业·政府·学校)结合的开创性经济的综合性支援体制,鼓励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创办有发展前途、开发独特产品和技术的知识集约型事业。1995年在大阪召开的第三届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既增强大阪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竞争地位,又引起世界对大阪及其日本关西地区的产业、文化和历史等的兴趣,也有利于强化大阪市民的国际交流意识,促进本地与各国之间的各种交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国际大都市东京和大阪也同日本整个社会一样趋于情报化、国际化、高龄化、价值多样化、家庭核心化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变革中,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生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职教改革及其趋向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追求高效率大批生产的现代工业化,基础性研究依赖于欧美,热衷于应用性技术开发;企业喜欢有强烈的忠诚性和合作性的人才,而对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人物却敬而远之。迄今学校教育大批量产的标准化人才已经不太能适应情报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因而日本正在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评价迄今教育的功过是非,重视全面而又综合地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日本第十四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适应新时代教育诸制度的改革”咨询报告(1991年4月)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建议以及发展方向,诸如:(1)纠正迄今的学科制度(分成普通科和职业科两大类),新设综合普通科和职业科的学科。(2)重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使情报、卫生、观光等学科制度化。(3)鼓励设置新型的高中。(4)活用学分制,在全日制课程中采用无学年制。(5)承认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相互修得的学分,承认专修学校的学习和技能审查的成果等,这些可以作为高中的学分。(6)便于在学校间学科间选择科目或流动。根据咨询报告精神,文部省组织的“关于推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会议”,1992年发表的“中间报告”要旨如下:新设综合新学科,如“产业社会与人类”(访问本地的企业、在学校进行基础性实习,以及重视同社会交往的“体验学习”)、有关“情报的基础”、“课题研究”三种独立的必修科目;加强学校之间的联携,相互可以承认学分(在20学分以内);承认专修学校的学习成果(在20学分以内);承认技能审查的成果(在20学分以内)。

1995年3月12日,日本大学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研究生院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职业人的建议报告。这不同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而是面向社会在职人员,便于他们攻读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并能取得学位。为培养高级职业人作出贡献,各大学正在积极改革,以求办学体制富有特色。诸如: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面向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只有小论文和外语两项,外语考试可以带辞典;筑波大学研究生院经营和政策科学学科在东京开设夜间研究生院;中央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科实施与其他大学的学分互换制度;法政大学研究生院经营学科设置培养创业家和冒险资本投机者等实用性课程;横滨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国际经济法学科实行最快一年学完研究生课程的制度;芝浦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地域环境和机械控制学科实行特别的学位授予制度,如在自己企业取得研究成果也可以得到博士学位。

日本产学恳谈会在1995年7月提出“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改善大学教育的紧急建议”之后,又在1996年3月提出“为培养大学理工科领域创造性人才的产学恳谈会”报告书。指出产业界希望培养对于未知领域充满敢于积极挑战气概的人才,应该在大学和企业等形成自由研究的气氛;加强大学、产业界、学会、中小学等社会各方面积极而又广泛地合作与联携;提高对创造性的社会评价以及形成培育创造性的土壤,培养善于新技术开发的创造性人才。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报告书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是:设置大学和产业界可持续性交换意见的场所,期待研究生将来成为学术研究和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骨干,新设跨学科的教育综合化课程,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推进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大学入学选拔方法的多样化;产业界要促进与大学的各种合作和人才交流,扩充象“培养尖端技术者托拉斯”那样的事业,对理工科人才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和有魅力的待遇,企业的博物馆、展示馆和研究所等通过开设面向青少年的公开讲座、研讨会和开放设施等积极地发出情报信息;学会要与大学和产业界加强联携,积极地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建议或交换意见,从外部对大学教育改革给予刺激,如编成“科学志愿服务者”名簿那样发挥作为各领域人才银行的机能,积极举办向青少年和社会人士传播理工科魅力与兴趣的各种活动。

教育改革作为桥本内阁行政的重点,文部省在1997年1月24日制定“教育改革计划”向桥本首相汇报,“教育改革计划”包括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性素养,充实情报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充实外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改善为取得国家资格的培养机构的指定制度;为提高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重视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产学联携的人才,促进产学合作的研究,充实理工科教育,改善教育研究环境,完善研究评价体系;克服迄今学校的封闭性,采用社会上优秀人才充实学校的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改革的范围,设定与经济界等协议的场所。中央和地方定期召开由教育界、经济界以及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增加相互交换意见和交流情报的机会;与经济团体协议,纠正就职选用时偏重学历或学校的做法,促进父亲关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完善双休日的实施体系,支援终身学习活动。1997年5月14日文部省主办题为“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研讨会。这次研究讨会是为实施与贯彻桥本内阁提出的六大改革之一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也是加深教育界与经济界、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等有关人士的联携和合作而设立的对课交流场所。各界人士就“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主题积极地进行了对话和交换意见。(注:日本《文部时报》1997年6月号,58~61页)

根据上述的“教育改革计划”以及1997年5月16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为经济结构的变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精神,文部省在同年6月设立以东京工业大学校长为主席和教育界经济界知名人士参加的“为推进实习生制的产学恳谈会”,研讨扩大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职业生涯有关的就业体验机会,创建产学联携培养优秀人才的新体制。倡导实施实习生制,这是因为过去企业内贯彻能力主义的雇用惯例正在发生急速变化,招收新职员已经不能只看学校名称就可以作出判断,而是倾向于每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不仅是招收国内大学毕业生,在经营国际化的当今社会更要面向世界;大学应该根据产业界需要加强教育职能,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才。该产学恳谈会在同年9月公布“关于推进大学实习生制”的中间报告书,要求大学的教育研究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大学等的教育课程多样化来改善充实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实习生制来唤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大学生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和将来设计的机会来来自主性地选择职业以及培养职业意识;积累在企业等现场的实习就业的经验接触专门领域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提高实际能力来培养能自主自产行动的人才;通过体验企业等现场的独创性技术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迅速反应来培养具有独创性、开拓精神以及能柔软地适应变化的人才。同时希望企业方面通过实施实习生制,加强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联携,促进相互之间情报的发信和受信,这也是加深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界与大学教官和学生相互理解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鉴此,文部省、通商产业省和劳动省联名在同年9月18日公布“推进实习生制的基本设想”,采取以下三项政策性措施:①进行有关实习生制的调查研究以及提供情报,②整备推进实习生制的组织机构,③支援大学和企业等实施实习生制,尤其在资金和情报资料方面适当地援助中小企业以及风险企业也能积极地实施实习生制。1998年度,文部省预算4亿3719万6千日元、通商产业省预算7亿1005万5千日元、劳动省预算2亿9537万3千日元来促进产施实习生制这项新的产学联携再业。

日本经济界对于维持战后发展的“赶超型”“官民协调型”迄今的经济社会体制出现制度性疲劳而感到忧虑,尤其对能否适应经济国际化、高度情报化的重大变化以及创建真正富有活力的日本特有强烈的危机感。经团联会长丰田章一郎(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强调:日本的将来与能否培养创造性人才密切相关,大学应该“培养不入俗套富有个性的人才,由此生长新经济的萌芽。”(注:日本《NIKKEI BUSINESS》774号,1995年,23页)现在日本冠有“国际”名称的大学、学部、学科急增,如“国际大学”“国际经济学部”“国际观光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国际人”。(注:日本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1998年2月号,9~10页)总之,日本为面向21世纪正在努力创建包括职教在内的终身学习体系。

标签:;  ;  ;  ;  ;  ;  ;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改革趋势_日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