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班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前班绝大多数附设在小学内,接收入学前一年的幼儿。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幼儿,在入学之前通过学前班进行必要的入学准备教育,以便幼儿入学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一些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马上入学,通过学前班来进行衔接或者过渡。
长期以来,学前班存在着教育教学小学化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原国家教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年6月)、《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及《学前班保育与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稿)》(1991年6月)。1993年至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一些省份进行了学前班教育的试点,并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颁发了《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试行)》(1996年1月)。所有这些措施,目的在于纠正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加强对学前班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
学前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五至六周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培养一代新人打下良好基础”。总之,学前班教育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但是,就像做饭不等于吃饭一样,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不等于学前班教育教学可以小学化。
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的表现及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教学要求方面
学前班与小学在教育教学要求方面的差异,是衡量学前班教育是否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学前班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求幼儿学习拼音、书写汉字、学做算术题(笔算)”。也就是说,对学前班的要求是,应注重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应偏重知识而忽视其他。即促使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在素质和能力上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原国家教委在这方面同时规定,要求学前班不要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然而在目前的学前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教学要求明显过高,教幼儿学拼音、写汉字、做算题,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种把学前班当作幼儿的提前入学、对幼儿提前进行小学教学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二、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
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行为习惯、卫生习惯、语言学习、数学与科学启蒙、简单的音乐和美术活动等,并多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范例、操作或演示等表现形式呈现给幼儿的。小学的教学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等常识外,主要是数学、语言教学及一定量的音、体、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字和符号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儿童的。
原国家教委规定,学前班教育教学内容应符合学前幼儿的特点,不得搬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那么,现实情况到底如何呢?从对各种学前班的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是基本符合学前班幼儿的特点的,但在内容的难易程度上,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水平,尤其是在语言和数学方面更为突出。
学前班在教学内容上的小学化,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虽然在他们入学后的一、二年级,显得成绩不错,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出现“塌腰”现象,如有些儿童对学习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学习内容缺乏好奇心、成功感等,学习成绩日趋下降。在学前班进行大量的读、写、算等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提前教育。对幼儿日后的学校教育来说,弊大利小。
三、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
学前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有根本的区别。
原国家教委规定:“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采取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以及个人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从对学前班教学活动的观察上看,教学方法确实存在着与小学相似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幼儿的观察、操作等主动行为较少,倾听和被动地说“好”、“是”、“对”的情况较多。
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包括受家长观念的影响,学前班以提前教给幼儿一些基础知识来取悦家长,迎合他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因此,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的学前班教育更加显示出其小学化的倾向。
教育过程就是幼儿的成长过程,而幼儿的成长过程是积极、主动、能动的过程,也是其主动参与的过程。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较佳方式,然而,掌握知识并不是学前班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应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倾向于将幼儿视为学习的工具,使他们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把他们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学习一旦成为幼儿的负担,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的沉重,甚至对学习产生反感、恐惧的情绪。
四、在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方面
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在教学活动时间上的差异,是衡量学前班是否小学化的另一指标。学前班幼儿在班的主要活动时间或占多数时间的活动应该是游戏,在第二学期逐渐增加上课的时间。小学恰好相反,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上课,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
原国家教委规定,学前班的第二学期可逐步增加集体活动时间,并可适当采用上课的形式,但上课“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每周不得超过12课时”。但实际上,大多数学前班上课时数每周都已超过20课时加上其他一些活动,平均每天要上4~5节课,上课时间基本接近小学一年级,而这与强调知识的学习不无关系。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上课,必然会大大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殊不知,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是在与环境、同伴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的。单调的集体上课,一方面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影响其个性的正常发展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
五、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
学前班和小学虽然都主要集中于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反映的结果上,但是,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形式显然是不同的。对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上,即常常以作业情况、测验或考试分数作为判断的指标。对学前班教育教学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形式,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对他们的吸引程度和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出来。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幼儿经验获得的过程。对学前班幼儿学习效果评价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①儿童对学习(活动)内容的掌握;②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③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感官的运用情况;④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等等。也就是说,不仅要评价幼儿学习的结果,还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且以后者为重要评价指标。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机构是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和考试的,所以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要考虑上述诸多因素。
综上所述,学前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不同的。彻底纠正学前班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还需要家长、学校及学前班教师的共同努力,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