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_何龙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 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54例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电针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病情均有所缓解,通过比较,观察组的神经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均成立(P<0.05)。结论 将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治疗之中,其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也能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保证患者的恢复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气血血瘀;温针灸;中风后遗症

引言: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中风又被叫做卒中;在西医学中,将其称之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1]。并发症包括偏身麻木、语言障碍以及眼斜口歪等,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同时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本文将针对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54例为治疗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7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1-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6.1)岁;观察组中,有16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9±6.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二)方法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法治疗,取穴位置有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内关、气海、百会、血海和足三里,所有取穴位置都在患者的同一侧。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所采用的体位为仰卧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所要治疗的位置予以75%酒精进行消毒和灭菌,在针进入人体后,保持不动,在针柄上端1.5cm处插上艾卷,并将其点燃,通过传递热力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关注艾草的燃烧速度,在燃烧结束后立即清除灰烬,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艾灸l柱,随后将针取出。

对照组采用电针法治疗,取穴的位置同观察组一致。所使用的治疗仪器是G6805型电针治疗仪,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直流电50Hz,疏密波,其治疗强度需要以患者的承受能力为依据,在通电半个小时后,对其进行施针,针刺过程均经过消毒和灭菌。

(三)疗效判定标准

将中风后遗症康复后的临床症状作为评价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明显效果、

一般效果和无效三种。

1、明显效果: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接近正常,思维意识较为清晰。

2、一般效果: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各项体征趋于平稳。

3、无效:临床症状并未缓解,各项生命体征无变化。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用t和x2分别

检验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二、结果

经过不同治疗法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8%,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细治疗结果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指标效果对比表

 

三、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其发病

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据相关资料显示[2],出现该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摄入大量高脂蛋白类食物。此外,由于中老年人员活动量少,血液粘稠度高,进而出现血管堵塞或者关闭,进一步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中医学中,将脑血管疾病归于中风的范围[3],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虚、淤、痰”,在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以针灸治疗为主,通过针灸的方式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4],进而产生针感,提高治疗效果,以此为基础实施温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干,使得针感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为其加入艾条,通过传递热量的方式推动脑组织细胞的潜在功能,缓解中风后遗症。除此之外,温针灸在激发神经冲动的同时可以促进神经支配肌肉功能的提高,减少萎缩现象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艾灸的主要功能有行气活血、散寒通络以及回阳固脱等[5],相关资料表明,艾灸能够有效的增强抵抗体,减少炎症时自由基的产量和释放量,从而降低对细胞的伤害,进而达到细胞保护、抗氧化以及消炎的功效,加快血液流通,降低血液粘稠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病情均有所缓解,通过比较,观察组的神经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均成立(P<0.05)。由此可见,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要好于电针法治疗,且临床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将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治疗之中,其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也能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保证患者的恢复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树峰.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 医药前沿,2016(4):318-319.

[2]周玉莲,沈丽,汪娟.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评价[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3):32-33.

[3]张莹.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11(12):132-133.

[4]魏会玲.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58):168-168.

[5]张利红.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82-83.

论文作者:何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_何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