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利经济学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福利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它以效率、公平、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探讨如何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又能保障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的制度选择与安排。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和复杂,诸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阶层对立问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腐败和权钱交易问题等,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从福利经济学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思想的营养,用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治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的演进
一般认为,福利经济学是指从社会福利角度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经济活动,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的一个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它力图制定一些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经济福利高于或低于另一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福利。从福利经济学的演进历史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早期的福利经济学
早期的福利经济学以亚当·斯密思想为核心,认为市场机制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分配,使得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斯密之后,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了“社会和谐论”,边际主义学派把社会福利归结为人们在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提出福利经济学的三个重要概念: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外在经济。马歇尔提出的概念后来成为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
2.旧福利经济学
霍布森认为,古典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市场看不见的手是实现自由竞争的最好机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交易”观点是不正确的,主张政府干预以提高社会福利,提出把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一书,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庇古也被认为是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他把福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狭义的经济福利。广义福利难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是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福利。(2)主张基数效用论。他认为提供人们最大限度满足的是物的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来计量,个人福利是可以计量的。(3)认为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是对等的,对其中之一的内容的任何表述,就意味着对另一个内容的相应表述。(4)强调收入的均等化。他认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收入越大边际效用越小,因此他主张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经济福利。(5)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6)要使一国经济福利有所增加,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是促进经济福利、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增加国民收入量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可以最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如果出现了生产资源配置不当,由国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如课税和补贴,可以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经济福利。
3.新福利经济学
罗宾斯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提出挑战,反对庇古关于效用可度量和效用可比较两个基本命题,反对庇古的收入均等化政策主张。帕累托、埃奇沃斯、费雪利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建立了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能按照序数进行相对比较,消费者追求最大满足的途径不能如庇古所理解的那样力求达到最大满足总量或最大效用总量,而是力求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即最高的无差异曲线。帕累托并且提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帕累托最适度原理。
卡尔多在《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与效用在个人间的比较》中提出了新的福利标准——虚拟补偿原理,即在一项社会变革中,如果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则这种变革认为是提高了社会福利。希克斯对卡尔多标准进行了补充,认为只要社会经济变革以提高效率为导向且每项变革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国民收入就会不断增加,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能提高,变革后的受损者最终会得到补偿,该标准称作假定补偿原理。西托夫斯基认为检验福利的标准不仅要考察每个人通过收入再分配在变革后是否都比变革前要好,还要考察从变革后再回到变革前是否都比变革后要好,只有当某项变革能增加福利,而再回到变革前不能增加或较少增加福利时,变革才可取。卡尔多、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的补偿原理坚持效率原则,认为只要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则变革是可取的。
伯格森认为补偿学派在福利经济学中将实证与规范、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萨缪尔森进一步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认为补偿事前是无法预测的,应该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社会福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总和,是一个多元函数,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即使生产和交换都满足最优条件,没有合理分配,社会福利也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要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经济效率是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充分条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就代表社会福利的最优值点。
此后,杜生贝里认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一个人的福利如果受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则“最适度条件”将更为复杂。
4.福利经济学的新进展
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不存在满足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阿罗定理认为,个人私有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无论如何必然存在矛盾,不可能在满足所有个人私有利益的前提下,逻辑地导出社会整体利益同时也被满足的结论。阿罗的理论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又一分支——社会选择学派。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以一揽子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来衡量个人与社会福利水平的“福利主义”(welfarism)思想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福利主义狭隘性的体现。另外,福利主义价值免谈的原则也对可以运用的信息施加了种种限制,使得一些非经济事件如压迫、剥削等被排除在社会福利函数之外不予考虑,而这些事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很大。他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摆脱福利主义的狭隘范围,把基本价值判断引入研究领域,根据道德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森还提出了“能力”中心观以取代幸福的效用观,认为个人的幸福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来自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还有加拿大的经济学家利普西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兰开斯特提出的次优理论、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第三优的理论等。
二、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历程与存在问题的福利经济学观察
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看,福利经济学一直是围绕着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展开论战。早期福利经济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导下,反对政府对失业和贫困进行救济的社会保障思想。之后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国民收入增长的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强调公平分配,主张政府可以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新福利经济学的补偿派又坚持效率导向和效率第一的原则;而社会函数学派则认为经济效率是必要条件,公平分配是充分条件,既强调公平又强调效率。此后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既要公平又要效率是一种空想,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基于此理论,又衍生出了效率优先论(弗里德曼)、公平优先论(罗尔斯)、公平与效率交替论(奥肯)。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的推进过程也是对福利经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大锅饭”的平均分配体制,只讲公平不讲效率。改革以后逐步引入了商品、市场概念直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让市场引导资源配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与此同时,只重效率忽视公平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就业、三农、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在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按照“五个统筹”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此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实践,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我国福利经济学思想的一次重大深化。
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我们尤其需要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萨缪尔森的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新福利经济思想、森的以“能力”为核心的福利经济思想中汲取营养。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强调竞争性市场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指出,竞争性市场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前提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转移支付,这就是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借鉴社会函数学派的观点,我们认为公平分配是帕累托有效配置的充分的前提条件。所谓阿罗定理的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认为,不存在满足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但森指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其实质是由于序数效用的新福利经济学的缺陷,森进一步指出使用基数效用可以获得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基本价值判断应该被引入福利经济学研究领域,根据道德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并提出了关于福利的“能力”中心观。从森的福利经济思想我们可以得到,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必须考虑基本的价值判断问题,必须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失业贫困、公平正义、压迫剥削等问题,并通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能力,以此增加福利水平的提升。
从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发展我们感到,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含义。本文认为,现阶段需要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发展经济促进效率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公平与效率并重,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靠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但同时我们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政府要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参与一些经济生活,积极地创造就业机会,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并应覆盖到包括全体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投入更大的精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采取市场规制的产业政策等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问题。
三、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福利经济学解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福利经济学思想的一次历史的科学总结。从内涵讲,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社会内部环境的和谐、国家外部环境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跟现阶段经济社会的现状有莫大关系。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体制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各种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和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涌现,存在着利益矛盾不和谐甚至尖锐的局面,且不同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不和谐因素复杂性、矛盾对抗性增强。在这样的状态下,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福利经济学理论看,就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升。
1.人际间关系的和谐包括社会分工的和谐与社会阶层的和谐。现阶段社会分工方面存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和谐,下岗失业和农民失业问题严重,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和谐,以基尼系数衡量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各社会阶层间因为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干部制度等而缺乏合理、公正、开放的流动机制。以福利经济学的思想看,这些不和谐表现显然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用看得见的手去调控收入分配、创造就业,并破除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对于弱势阶层与强势阶层间的利益协调,尤其需要政府的制度创新和行为创新。
2.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当代与后代利益的协调、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极度匮乏、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粗放式的量的扩张手段来实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恶化的国家,尤其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来看,这些不和谐问题表现在市场机制的缺陷上,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庇古福利经济思想出发我们需要用政府规制的手段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水平提升。
3.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就是要求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充分尊重个体与个性,给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从森的福利思想看,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人的能力增长、精神世界的和谐就是福利的增长。
4.社会内部环境的和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系统间的平衡及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政治和谐关系执政主体形象与行政效率及执政主体与对象间的合作相容状态。从我国目前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人民对公平公正信心动摇可以看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经济系统的和谐要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内部各经济结构合理。从目前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尖锐看,强调和促进社会内部环境的和谐何等重要。以福利经济学思想观之,就是要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环境和谐的落脚点无疑还是在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
5.外部环境的和谐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各国经济彼此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对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需要日益强化,国际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实现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尤为重要。以福利经济学观之,就是如何增进社会福利全球最大化问题。毫无疑问,不仅需要强调效率导向原则,也必须关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只有在扩大全体福利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的福利。
标签:福利经济学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民收入分配论文; 效用理论论文; 基数效用论论文; 效用函数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 阿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