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四对汉语文本语言_初中语文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四对汉语文本语言_初中语文论文

例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语言的四对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文本论文,语言论文,关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的内容,而淡化了语法,将语法知识编入附录。然而中考高考一直有语法知识的考试内容,况且语言重在用,如果我们置语法知识于不顾,何谈正确使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要把握好文本语言的四对关系。

一、偏误与切境

所谓“偏误”,是指发生偏差,造成失误。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高中语文第二册)

(2)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同上)

例(1)的“将近”为“(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之意,“余”在这里指“零头”,显然是超过了某个时间数量。针对同一个对象,两词用得显然是矛盾的。例(2)的“嘶叫像家虫”,这显然属于主宾搭配不当的病句。根据前后文意,我们可将本句改为“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就合法了。

所谓“切境”,是指切合语境。所谓语境,除指上下文之外,还包括说话的环境,即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等各种背景。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有不同的交际意图。语境对形式的涵义和语用价值具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合语境的词语运用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贾宝玉挨了他父亲的一顿好打,躺在床上不能动,薛宝钗跑到怡红院去看他,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这里的“我们”是谁?就她自己。她是一个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复数形式?少女心态,不好意思嘛!“我们”二字,够精准的。曹禺的《雷雨》中,“劝药”那场戏里,周萍和周冲在父亲的命令下,劝繁漪喝药。周萍说的是:“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周冲说的是:“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周冲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形式,在那个家庭背景下,符合母子关系;而周萍则“低声”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一般形式,不自觉地流露了他与繁漪二人之间关系的暧昧。作者选用“你”和“您”,达意传情,可圈可点。还如19世纪40年代贺敬之写的歌剧《白毛女》,其中喜儿有这样一段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在特定的语境中,“没钱”的实际含义往往是钱少或钱不够。例如:

(3)鲁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鲁迅《鲁迅自传》,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八年级下册)

“没有钱”是说没钱交学费,不至于连买一支铅笔的钱也没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说“没有钱”比说“钱不够”更符合语言习惯。

(二)切合语境的夸张铺排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源头地海拔4830米,有5处泉水从山谷中涌出,一年四季水流不止。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如此壮观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说“从天上来”切合语境。你不能据此而否定李白的诗句,说老李缺乏地理知识,“黄河之水”不是“天上来”的!还如:

(4)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数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可是,这个洞却来者不拒,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了。(星新一《喂——出来》,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

“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了”,语带夸张兼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别致。

(三)模糊语言的表达

客观存在的模糊性,造成了语言的模糊性特点。例如“西湖真美”,西湖到底美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写作主体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带来语言的模糊性。冯德英《苦菜花》里有这么一句:“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两个挑柴的。”难道挑柴的不是人?语言不是逻辑,说话不是做算术,这些话在一定的语境中都是合法的。还如: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

“大约”是模糊的概念,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估计。“的确”其实也是模糊概念,是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测出来的。

(四)切合语境的语言的变化发展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使用新词新义。例如:

(6)“鳜鱼活的吗?死的我可不要。”

“瞧您怎么说话。”跑堂小姐笑吟吟望着他,“能拿死的蒙您吗?昨天才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空运来的。”

林则才收拢他大张的嘴巴。“什么时候鳜鱼变成海鱼了?”他问小姐。

“这都不懂?人都下海了,何况鱼?”小姐笑嘻嘻回答。(蒋韵《现场逃逸》)

例句中小姐故意把“下海”的词语本义和新的文化蕴涵搅在一起,生动幽默。

其次,适应表达需要选用句法结构。句子可以变换结构。两次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出场总是对观众说:“我想死你们了!”到了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主持人要求他不能重复这个句子,他顺口而出:“你们让我想死了!”还如:

(7)雪儿望着父亲,然后垂下头去,找了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你是我爸爸?”柳静言点点头,雪儿又看了他好一会儿,然后写:“爸爸,你想死我们了!”(琼瑶《哑妻》)

这么描写雪儿见到爸爸的情形:母女俩年年月月想着的是“你”,现在面对着的正是“你”,因此,最迫切的是要把“你”先说出来,然后再接上“想死我们了”。任何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懂得,“你想死我们了”等于“我们想死你了”,也等于“你让我们想死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主动句,表意上却是被动句或使动句,对话者和我们读者理解起来不仅不困难,反倒自然亲切。

语境规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可能只是一种“情绪氛围”。例如:

(8)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第三册)

既然“无话可说”,怎么可能又“有要说的话”?既然前面已经说了那么多语,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如果按照简单的形式逻辑进行推论,岂不前后矛盾?然而,鲁迅的这篇文章数十年来作为范文供人们阅读。为什么?这是因为特定的情绪氛围指明了“无话可说”、“说不出话”表达的是无法言表的愤怒,而“有要说的话”表达的则是需要见于言辞的抨击。这里,看似前后违逆的言语,恰好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感情的真实。语言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加强语言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水平大有好处。

二、违律与合法

(1)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席慕容《贝壳》,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例(1)是一个违律的句子,按语法分析,“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是状语,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居所”,谓语部分是“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居所“有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是明显的搭配不当。作者的本意可能是说上苍给它营造的居所是多么美妙啊,上苍的制作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作者将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了。

跟“违律”相对的是“合法”,所谓“合法”,即合乎法则。确认句式是否合乎法则,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规约性原则,一条是从众性原则,这两条原则往往互为因果。

规约性原则。凡是合乎语法的规则,一定受到特定规则的制约。动宾格式是一种优化格式。动宾结构槽的语义兼容能力特别强,因此,只要符合代体宾语代入常规宾语位置的条件,那么,不管说什么情况,都可以被装进动宾结构槽,趋简成为“动宾”。例如:吃饭的“饭”的位置可以装进代体宾语,说成“吃筷子、吃大碗、吃食堂、吃馆子、吃烧烤”,甚至可以说“吃厕所、吃张三,吃李四”,这是合法的。例如:

(2)吃茅池儿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下三烂的行当了,但这并不是说它因此就不需要先进的企业管理。(陈铁军《老杂碎》,《中篇小说选刊》1997)

(3)突然,黄耀祖一拍大腿,瞪了眼望了我们:“到陈文贵家去,去吃他陈文贵!”(何士光《蒿里行》,《当代》1987)

“吃茅池儿”就是“吃厕所”。“吃茅池儿”实际上相当于“靠厕所吃饭”。吃他陈文贵,是“让他陈文贵请客吃饭”。由于合乎法则,这样的说法是无可非议的。

三、一般与特殊

同是“合法”的句子,又存在一般与特殊的区别,他们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合法”。有的,在一般情况下合法,带普遍性。有的,在某种条件下合法,带有特殊性。

一般规律:以动词和名、动、形三大实词的组合现象来说,副词通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数量词修饰名词。例如: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李森祥《台阶》,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

(2)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接来了人间。(刘绍棠《蒲柳人家》,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

“微不足道”、“认真”都是形容词,能受副词“都”“很”修饰;“一双”是数量词,修饰名词“粗大的手”。

特殊规律,是在特殊的语境才使用的规律。中学语文语法知识规定:介词结构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形容词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名词不能带补语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活用。例如:

(3)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王鼎钧《那树》,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

(4)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然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同上)

“向外”是介词,在句子作了谓语,这是语言的“趋简性”特征,后边省略了“伸展”两个字;“绿”是形容词,在后边带了助词“着”,活用为动词。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特殊规律。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还有一条规则:副词只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而不能修饰名词。但在特殊情况下副词也可以修饰名词。例如:

(5)留学生呢,狗屁,还留学生呢,狗屁!(曹禺《北京人》,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6)父亲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小姐,泳衣带了吗?”(冯敬兰《失却的伊甸园》)

“还留学生”、“很绅士”都是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副+X”的结构是形容词的结构槽,名词进入这个结构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从语义看,名词进入这类结构,用的不是本然的意义,而是一种临时赋予的“异感”意义,即能够从气质、作风、样式、势态等等方面反映出说话人的某种特异感受。比如“绅士”一旦进入“很+X”的框架,便不再指称有特定身份的人,而是形容某种风度气质,活用成了形容词,这是特殊规则。

从众性原则。一个格式的合法,还取决于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如果大家都那么用,就不应该判定为违律。例如“晒太阳”、“打扫卫生”、“我们去外面吹吹风”,虽不合乎语法,但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

四、方言与普通话

“普通话”和“方言”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普通话是国家为了各民族之间交际方便制定出来的政策。方言是汉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教版初中课本八年级下册的“到民间采风去”的“认识方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汉语七大方言,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母语。这充分说明汉语方言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方言有助于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各种方言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加以研究,将研究的成果留给子孙后代,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方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了解各地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特征,会给以后在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

(一)方言语音特点

汉语方言最大的差别是语音的差别,方言语音的差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谐音造词。例如我国北方旧有婚礼向新婚夫妇床帐里撒枣和栗子的风俗,谐音为“早立子”。苏沪一带忌讳“死”,口语中把“死”说成与“洗”同音,又进而忌讳“洗”,把“洗”说成“汰”或“净”。长沙人忌讳说“虎”,将“老虎”叫“大猫”、“大虫”。管老虎钳子叫“猫头钳子”,把“腐乳”叫“猫乳”,把“府正街”叫“猫正街”。因为在长沙“腐”、“府”与“虎”是同音。还如:

(1)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

“福橘”是指福建产的橘子,因为与“福”字谐音,成为江浙地区吉利文化的一种代表。在江浙一带的民间,人们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惯,目的是借“福”字讨个好彩头,图个平安吉利。

(二)方言词汇特点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有很多方言词的课文。例如:

(2)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

(3)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同上)

(4)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沈从文《云南歌会》,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

(5)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李森祥《台阶》,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

(6)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得土方,用银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同上)

(7)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

“劈手”、“掼”、“舞”是安徽方言,安徽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劈手”是出手迅捷,使人来不及防备;“掼”是用力扔在地上的意思;“舞”是“做”、“弄”的意思。“一本册”是云南方言,是“一本书”的意思。“活做得去”、“腰闪了”、“闪腰”都是浙江方言,是“把腰给扭伤了”的意思,“活做得去”是能干活的意思。“白嘴吃”是“不就其他东西,直接吃”的意思。

(三)语法特点

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方言句式。例如:

(8)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

(9)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同上)

(10)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沈从文《云南歌会》,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

普通话能说“一身水”,“一身的水”是安徽方言说法,表示“满身水”的意思;“好得紧,妙得紧”也是安徽方言说法,表示“好得很”的意思;“赶车不及”将状语“不及”后置,这是云南方言中的特点。

原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四对关系

标签:;  ;  ;  ;  ;  ;  ;  ;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四对汉语文本语言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