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论文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论文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张小坤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170)

摘 要: 文物是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物大多距今比较久远,其老化消亡的趋势不可避免,所以研究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及人为因素,并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减缓不利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使文物更长久的延留下去,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馆藏文物;自然因素;生物因素;预防性保护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

结合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评分情况拟定标准。(1)优:手术过程完全无痛,即VAS评分为0分;(2)良:手术有轻微疼痛,VAS评分4~6分,需辅以镇痛药物;(3)差:手术时剧烈疼痛,VAS>7分,患者疼痛难忍,需追加镇痛药物或调整麻醉方式。麻醉优良率=(优+良)/总数×100%。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在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1]。但是,根据熵增定律,物体总是有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趋势,并最终走向消亡,文物亦是如此,不利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更会加剧这种趋势。由于每件文物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按原样仿制或修复过的文物,均无法复原文物本身的价值,所以在文物损毁前采取文物保护的预防性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当时预防性保护的措施主要是对环境中温湿度的控制[2]。目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观念越来越受到大家认可与重视,并上升至法律法规层面。2002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要切实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监控和改善文物保存的环境,延缓文物老化的进程,以达到对文物进行长久保存的目的。在文物保存过程中,除自然因素外,生物因素也是导致文物损伤的原因之一。因此,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可从对自然因素的调控和生物因素的防范两方面着手。

1 针对自然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1.1 针对一般性自然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1.1.1 温湿度对文物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温度与湿度是对文物保存产生影响的两个最基本环境因素,且二者对文物的影响往往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度越快,且大多化学反应需要以水作为反应的介质,所以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的文物保存环境会加速文物材质与库房内有害物质的化学反应,也更利于细菌、霉菌的滋生以及文物害虫的繁殖,加速对文物的损害;而保存环境中相对湿度过低则会导致文物内部水分的丧失,降低文物材质的柔韧性,使文物表面变脆、开裂,降低文物强度;温湿度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度波动还会导致文物变形,材质变脆,所以文物保存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文物材质类型给予文物最适宜的温湿度保存条件外,保持所处环境的温湿度维持稳定也尤为重要。一般博物馆内文物库房要求温度在15~25摄氏度,24小时波动小于2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5%~65%,24小时波动小5%[3]

吕剧故乡文化产业项目少、规模小、社会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省、市、区电视台虽然播出一些吕剧,但存在资料匮乏、播出时间和栏目不固定等现象。民间文化队伍未形成较大演艺阵容,文化演出特别是吕剧庄户剧团、民间演艺公司习惯于传统性经营,吕剧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目前,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雪莲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吕剧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振兴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通过“产学研销”四位一体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建立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培植等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解析:n(混合气体)5mol,根据体积分数与物质的量的分数相等,则n(CO2)=5mol×0.48=2.40 mol。CO2被完全吸收,NaOH也完全反应,则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大)、NaH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小),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用极值思想分析两个特殊情况:CO2+NaOH==NaHCO3,n(NaOH)=n(CO2)=2.40mol,则CO2+2NaOH==Na2CO3+H2O,n(NaOH)=2n(CO2)=4.80 mol,则

1.1.2 光照对文物的影响及防控措施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双重特性,蕴含能量。太阳辐射出的光按照波长由短到长分别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由E=hc/λ可知,波长越短,蕴含的能量即越大,照射到文物表面对文物的损害也越大。研究表明,红外线辐射到文物表面主要造成文物表面温度的升高,产生热效应,不足以造成文物材质的热老化反应,由光辐射引起的材质老化,主要是蕴含能量较大的紫外线的作用[4]。紫外线会造成纸张类文物中纤维素的老化和裂解,导致文物发黄、变脆,以及彩绘类文物表面颜料的褪色、变色。因此,在对文物光污染的预防中,主要是要对可见光和紫外线进行防控。

对于开放式展厅,展品受自然光的影响较大,在该区域展品的选择上,尽量选取对光照度不敏感的文物,展柜玻璃可选用超白防紫外线夹胶玻璃,滤除紫外线的危害。

对于密封性较好的文物库房及展厅,文物表面的光源主要来源于人工光源,在人工光源的选择上,应选用紫外线含量低、光照强度可调的LED冷光源作为照明光源。在展览中,根据文物材质对光的敏感程度的不同分区域展示,给予不同的光照强度,如对光敏感度较高的纸质类、纺织品类文物,建议光照强度不高于50勒克斯,对光敏感度一般的竹雕、木雕、象牙类文物,建议光照强度不高于150勒克斯,对于光照强度不敏感的陶瓷器、石雕类文物,建议光照强度不高于300勒克斯。光照对文物的损坏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不影响参观效果的前提下,为尽量减少文物的曝光强度和曝光时间,可定期轮换展品,并使用感应式照明光源,游客走近观看时亮灯,无人观看时熄灭。同时展厅应加强管理,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经分析,小麦的千粒重与磷肥的施用量显著相关。当磷肥用量70 kg/亩时,小麦的千粒重可达41.4 g,磷肥用量小于此值时,千粒重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大于此值时,则随着磷肥的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43%,生活质量为(98.41±1.30)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为满足不同材质的文物对保存环境的需求,博物馆在保管文物的过程中应尽量将对环境要求类似的文物集中于同一库房保管,提供相对应的保存条件,如馆内条件有限,建议优先在存放对环境敏感的有机质类文物保管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空调,空调24小时开机运行,以保证文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稳定。文物展览期间,如展柜内密封性较好,在保障用电安全的前提下,可在展柜内部安装调湿机,用以调控展柜内环境;如展柜内无法实现调湿机的安装,且展柜内温湿度与库房内部温湿度差距较大,为防止文物由恒温恒湿库房移至展柜内所处环境的骤变,可先将文物放置于库房缓冲间进行缓冲1~2天,再移至展柜内,并在展柜内放置温湿度监测器,以便根据反馈的数据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

对文物保存产生影响的空气污染物包括大颗粒粉尘、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甲醛、苯等,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和不环保的文物保存、展示材料。大颗粒粉尘覆盖在文物表面,首先会造成表面污渍,影响文物外观,且粉尘具有粘附性,清理过程中稍不小心即会对文物产生损伤。粉尘表面还会携带微生物及其孢子,粉尘较轻,会随空气流动,会导致微生物污染范围的扩大,甚至污染整个库房。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电解质溶液,腐蚀金属类文物,也会与纸张、木材中的纤维素反应,对纤维素造成破坏,使纸张发黄变脆。

为防止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首先应加强库房的密封性,减少库房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安装新风系统作为空气交换通道,并在通风口处放置吸附剂,滤除进入库房内部的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若库房未安装新风系统且部分文物的保存状态较差,急需采取保护措施,可以利用透明高阻薄膜将文物真空密封起来,并在内部放入除氧指示剂和调湿材料,隔绝外部空气对文物的影响。

文物囊匣应选用无酸的中性材料制作,文物保存柜架及文物展览中使用的展柜、积木材质均需达到环保标准,有机物释放总量需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2 针对突发性自然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生物对文物的破坏作用可分为物理性破坏和化学性破坏两种,物理性破坏指动物、昆虫等对文物的直接破坏,如老鼠啃咬书籍、木雕,昆虫啃蛀纺织品、纸质文物。微生物对文物的化学破坏是指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清洁度较差的有机质文物表面易滋生细菌、霉菌,细菌、霉菌以有机质文物材料为营养物质,分泌有机酸溶解文物,化作自身养分生长繁殖,使有机质类文物腐坏,并产生排泄物污染文物外观。

2 针对生物因素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2.1 动物及微生物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防治

博物馆可能遭遇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台风、洪水、雷击,为减少自然灾害对文物的损害,在建造文物库房时选址和施工要符合《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并在房顶安装防雷设备,使文物库房具有一定的防雷、抗震性能。库房内文物尽量装入无酸囊匣保存,这样既可以隔绝外界空气对文物的干扰,维持文物所处环境的清洁、稳定,又可在发生震动时起到缓冲保护作用。文物储存柜架也应安装防倾倒装置,避免意外碰撞或地震时柜架倾倒,损伤文物。

1.1.3 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及防控措施

文物库房常见的害虫有档案窃蠹、药材甲、衣鱼、蠊、书虱、中华粉蠹、鳞毛粉蠹、谷蠹、竹蠹、褐粉蠹、皮蠹、衣蛾、花斑皮蠹、黑皮蠹等。为杀灭文物害虫,常见方法有真空绝氧杀虫法和化学药剂熏蒸杀虫法。真空充氮杀虫法通过抑制害虫的呼吸作用杀灭害虫,此法安全可靠,对文物无损害。化学熏蒸杀虫法常用的试剂有环氧乙烷、硫酰氟、溴甲烷和苄氯菊酯,化学药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真菌、霉菌也起到一定的灭杀作用,灭杀所需时间短,但是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操作安全及尾气的处理。

除了化学灭杀,库房的日常清洁工作也不可忽视。为加强库房环境清洁,可在库前区安装风淋室,进入库区的人员需穿戴鞋套,经过风淋室吹淋后进入库区。保管员加强库房日常环境卫生的巡视和打扫,外展藏品进入库房前需进行熏蒸处理,防止携带外部细菌及虫卵进入库房,造成生物危害的扩大。博物馆接收其他单位文物进行展览前,也应对展品进行仔细检查,如果携带微生物及害虫,需要求送展单位对文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展柜污染及后续展览文物的交叉污染。

2.2 人为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主要是工作人员操作或修复不当造成文物的损坏,或展厅管理不到位游客对文物造成意外性损伤,以及犯罪分子的盗窃行为。为防止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破坏,首先,应加强馆内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健全藏品登记入账制度,制定完善的库房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循,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取放、打包、搬运文物操作方法的培训,定期巡查库房安全及文物保存状态、环境。其次,要加强库房和展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库房和展厅的安防、消防设备的布设安装,并每月进行消防、安防设备的灵敏度测试,落实消防、安防事故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安防演练,熟悉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加强馆内工作人员对消防、安防等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展厅派专人监管,加强展厅巡视,出现突发事件时阻止游客靠近,及时上报安保部门。

3 结语

文物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消失的趋势无法避免,为使这笔宝贵的财富更长久地流传下去,研究文物老化的规律,并在文物出现问题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远比出现问题后进行紧急性抢救更能完整地保存文物的信息与价值。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保护中。例如,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可更加科学地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管理、提用,提高藏品管理与利用的效率;文物保护专用室内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监测终端,可实现博物馆展厅及库房中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紫外线辐射、空气污染物等数据的连续采集,并将数据反馈至环境监测软件平台,使工作人员了解到文物所处环境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波动情况,以便根据反馈结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都应具有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减缓、阻断影响文物保存的不利因素,使人类文明的成果得到传承和发展。

“羲皇子孙,开来继往;优秀文化,既厚且长;一带一路,协和万邦。”近年来,国内多地举行公祭伏羲大典,引起海内外百万民众寻根问祖。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3):24-33.

[2]张亦弛.藏品预防性保护中的风险等级量化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4):44-49.

[3]梁先媚.浅谈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3):122-125.

[4]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小坤(1992—),女,文博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标签:;  ;  ;  ;  ;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