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琳[1](2021)在《高中阶段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研究 ——以潍坊市滨海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对体育课程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摸索中将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健身健美操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音乐、有氧舞蹈为基础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备受中学生欢迎的选学科目,而且也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健身健美操模块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设计;使用实验法和实地考察法将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的内容应用到滨海中学教学实践中,观察模块内容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教学成果,并根据实践结果对其加以修改和完善。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了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思路,具体包括: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和设计步骤,并对模块内容进行初步制定。(2)通过实地调查,潍坊滨海中学有2名健美操教师,1名男教师1名女教师;场地和设施配备较为齐全;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健美操基础;但也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灵活,教学评价也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方式等缺陷。(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健身健美操技术教学、体能教学、理论教学三个维度出发,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以及认知能力,在进行多次专家访谈后得出了初步的实践方案。(4)在研究分析后将实践方案运用到滨海中学健身健美操教学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具体细节如下:在实践方案上,体能训练内容不够全面;步伐学习时原地步伐学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的选择上没有偏向学生喜爱的音乐;学练中分组形式不够多样化导致练习效果质量下降;教学展示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5)与健美操教师商讨后进行了模块内容相应的调整、修改和完善,具体修改内容如下:将原地步伐组合改为了行进间步伐组合;在音乐的选择上加入了许多学生喜爱的音乐;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体能训练方式和内容也进行了细化等,并在最终确立了健身健美操模块教学内容。结合滨海中学健身健美操模块内容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建议:(1)在健身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可以在10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场地、设备条件进行局部的调整,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案。(2)健美操教师应结合学校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设计出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等,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运动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多采用提建议、讲解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3)学校应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4)教师应多参加教学进修,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全面性、时代性的学习内容。

孙启峰[2](2020)在《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2]。可见,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中小学,随着学生年级升高、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变大,学生可自由安排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高中生既要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又要参加高考,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更是精确到了分钟,其身心所受压力在中小学学段中最大,这综合导致高中生健康水平不佳。作为最需要体育活动来调节自身压力的群体却又最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高中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和未来的建设者,其健康水平决定着我国将来人才整体的健康水平,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高中生身心健康愈发重要,关于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也愈发急迫。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压力水平比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是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男女生在认识上无显着差异,态度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年级间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在参与动机上主要是出于强身健体和缓解压力,男女生参与动机上无明显差异,年级间存在差异;在练习时间上,练习频次集中在每周1-2次,练习时间集中在10-30分钟,男生练习频次和时间多于女生,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和时间在减少;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项目上以球类、跑步项目为主,男生倾向于篮球、足球竞技性强且有对抗的项目,女生更喜欢羽毛球、健美操、跑步等强度较小无身体对抗的项目;参与形式上以学校统一组织为主,学生自发参加、社团组织和教师组织为辅;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一般;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教师的运动专项以传统项目为主,且教龄偏大,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未计入工作量,满意度一般;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一般,学生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持可有可无态度人数最多且接近半数,支持态度的家长不足四成;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开展良好,且有计划、有组织、有资金,而面向普通学生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却差强人意。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关注学生健康,为学生减负做到实处;积极宣传加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制定计划开齐开足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安排,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加强组织管理灵活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场地设施和更新器材;合理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优化教龄和性别结构,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制度和考评体系;引导校领导产生体育兴趣,使其支持体育发展;强化学生家长认识,明确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带动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建议。

荣俊杰[3](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4](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远辉[6](2020)在《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文中提出金兆均作为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金兆均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体育理论家,一生奋笔不息,编撰出版体育理论着作,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践中他更是一位教育家和身体力行的实干派;在其从事体育事业生涯的60多年中,他兢兢业业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创办学校和体育理论期刊,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行为和言行举止获得了我国广大体育事业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和敬重。同时因为金兆均先生长期从事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且有赴美留学的经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着作和经验,虽时过境迁,然其思想中的精髓却意义深远、经久不衰,具有重要的体育史学价值与现代启示意义。本研究以金兆均体育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朋辈评议法、专家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对我国当代及未来体育发展的启示、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基于资料收集与文献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五个方面的核心观点:(1)“体育救国”论;(2)“五育并重”观;(3)“学生发展中心”论;(4)“民众体育普及”观;(5)“体卫健康结合”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根据金兆均体育思想的主要核心观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1)当代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2)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张龙龙[7](2020)在《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跃居世界前三,也在国际社会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地位。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保持一定的国际地位,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提升综合国力需要靠各类人才的贡献。人才是建设国家的保证,而高校则承担着家园建设者培养任务。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的上限,也影响着国家建设者新老更替,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决定了国家发展命运,这也契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政策方针。而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教育和适应能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做到成为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首先自身得保持一个健康体魄,然后才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合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严格进行学生体育考核,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线以上者不能如期毕业,体现了国家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视,关注学生身体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专业领域创新发展,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1]。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泛味,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本文抽取陕西省10所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种类、领导态度及实施目的、管理结构、项目的设置、场地设备情况、师资结构、经费运作以及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本论文相应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如下: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及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三种类型,其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体育项目设置传统化,达不到学生实际锻炼需要,场地开放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场馆配备不完善,场馆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部分场地不够用,部分场地处于空闲的现象,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项目开设的需要;经费来源单一,以学校财政支出为主,自我创收和社会赞助以及学生会费等方式保证经费开支,导致经费不足;师资结构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授和副教授年龄偏大、人数较少,从职称、学历、年龄等几方面综合来看,师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本文就以上问题给出相应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和政府教育部门等多方面积极响应,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朱磊[8](2020)在《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对本科教育质量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颁布的几次文件都提到了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做出健全和完善。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势必要先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健美操作为大学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先后开设了不同程度的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但由于健美操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若要使健美操持续的、多元化的发展,就必须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将健美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的基本情况,重点考察其教学现状,剖析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来提高健美操的教学质量。通过对甘肃省8所高校的720名学生,2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现状,分析出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和教师专业素质,其次是教学方法、内容、评价等。在所调查的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年龄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特点,并且外出培训的人数和次数都相对较少,这也是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2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评价不全面。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的考核基本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为主,评价内容偏重于最终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3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上较为单一。沿用的都是2014年更新的大众健美操套路和自编套路,没有及时更新,这与学生的期许有所出入,理论知识的教学涉及不多,并且没有延伸和扩展。4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只重视学生技术学得怎么样,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没有创新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及时的掌握和创造知识技能的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少。5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场地设施较为完善。在所调查的八所学校,健美操教学所需场地设施较为完备,都有充足的室内场地,并且镜子、把杆等比较齐全。

胡培培[9](2020)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够毕业;同时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昆明市普通高校对体育学习评价作出了改进,但仍不够全面和系统。健美操选项课作为大学体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还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所以,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情感、交往合作和意志因素的考查;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2.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后,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能(0.216)、运动知识(0.132)、运动技能(0.216)、学习态度(0.175)、情意表现(0.132)和交往合作(0.129)。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6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身体形态(0.0598)、身体机能(0.0585)、身体素质(0.0976)、健美操理论知识(0.0457)、体育保健知识(0.0421)、科学健身知识(0.0442)、基本技能(0.0821)、成套技能(0.1339)、课堂纪律(0.0656)、课中参与(0.0576)、课外体育锻炼(0.0518)、情感(0.0689)、意志品质(0.0631)、生生合作(0.07)、师生合作(0.059)。4.三级评价指标包含52项观测点,分别为身体形态2项、身体机能2项、身体素质6项、健美操理论知识4项、体育保健知识2项、科学健身知识3项、基本技能3项、成套技能5项、课堂纪律4项、课中参与3项、课外体育锻炼2项、情感6项、意志品质4项、生生合作4项、师生合作2项。5.根据三级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最终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量表中每个观测点都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参考权重值,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

薛梦肖[10](2020)在《健康中国理念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健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如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理念,科学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健康中国”理念下以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开展的因素,并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对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河南省沁阳市去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沁阳市小学学生的身体基本健康状况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影响教学开展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体育器材和场地资源、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培训力度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沁阳市小学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实践意义。调查结果显示,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营养摄入过剩,且身体素质呈衰退趋势;学校“轻体”现象严重,课外活动时间和次数较少;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和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不够新颖;体育资源短缺,教师培训不足;影响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有9种因素,最重要因素是课程特性因素。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如下建议:贯彻“健康中国”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轻体”观念,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视;创建新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落实与开发;加强小学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促进小学体育资源的落实与开发;贯彻“健康中国”理念,结合影响因素,进行教学选择。

二、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阶段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研究 ——以潍坊市滨海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高中体育选项课模块教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国内外健美操教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实验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设计的必要性
        3.1.2 设计的可行性
        3.1.3 健身健美操能够满足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2 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依据
        3.2.1 高中阶段对健身健美操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
        3.2.2 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3.2.3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确定健身健美操教学内容
        3.2.4 体能训练规律
        3.2.5 潍坊市滨海中学健身健美操教学状况
    3.3 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原则
        3.3.1 健身性原则
        3.3.2 知识技能并重原则
        3.3.3 因材施教原则
        3.3.4 身心协调发展原则
        3.3.5 实用性原则
    3.4 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目标(总目标)
    3.5 健身健美操模块内容的制定
        3.5.1 高中阶段健身健美操模块课程目标
        3.5.2 健身健美操模块4
        3.5.3 健身健美操模块5
        3.5.4 健身健美操模块6
        3.5.5 健身健美操模块7
        3.5.6 健身健美操模块8
        3.5.7 健身健美操模块9
        3.5.8 健身健美操模块10
    3.6 健身健美操模块内容实践与修正
        3.6.1 实践划分阶段、时间、人数
        3.6.2 模块内容实施过程
        3.6.3 模块内容实施后发现的问题及修改情况
    3.7 健身健美操模块的确认
        3.7.1 健身健美操模块1
        3.7.2 健身健美操模块2
        3.7.3 健身健美操模块3
        3.7.4 健身健美操模块4
        3.7.5 健身健美操模块5
        3.7.6 健身健美操模块6
        3.7.7 健身健美操模块7
        3.7.8 健身健美操模块8
        3.7.9 健身健美操模块9
        3.7.10 健身健美操模块1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健身健美操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
        2.1.2 课外体育活动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2.3.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价值、地位、作用的研究
        2.3.3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生分析
        4.1.1 健康水平
        4.1.2 压力水平
        4.1.3 差异性分析
    4.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2.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4.2.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2.3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4.2.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4.2.5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4.2.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4.2.7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4.2.8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
        4.2.9 差异性分析
    4.3 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1 体育教师的教龄、性别
        4.3.2 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
        4.3.3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4.3.4 体育教师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3.5 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否计入工作量
        4.3.6 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
    4.4 学校服务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4.4.1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
        4.4.2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与反馈情况
        4.4.3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专项资金情况
        4.4.4 学校场地设施情况
        4.4.5 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4.4.6 学校课余训练、竞赛和获奖情况
    4.5 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4.5.1 学生的学习压力
        4.5.2 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力量
        4.5.3 学生家长态度
        4.5.4 场地设施
        4.5.5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国时期
        2.体育家
        3.体育思想
    (二)金兆均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果
        1.金兆均的生平经历
        2.金兆均的学术成就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前人研究综述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前人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分析法
        3.文本分析法
        4.质性研究信效度检验方法
        (1)朋辈评议
        (2)专家评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教育背景
        3.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背景
        4.小结
    (二)金兆均体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1.“体育救国”论
        (1)倡导体育,尚武救国
        (2)振兴体育,强民强国
        2.“五育并重”观
        (1)强调五育并重之重大意义
        (2)重视学校体育之重要地位
        3.“学生发展中心”论
        (1)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
        (2)重视青年体育的发展
        4.“民众体育普及”观
        (1)重视民众体育的普及
        (2)重视学校课余体育的普及
        5.“体卫健康结合”论
        (1)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2)重视学校运动卫生和卫生防疫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
        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
        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金兆均体育思想对未来体育的启示
        (1)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2)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
        (3)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
        2.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1)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
        (2)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3)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金兆均大事件年表
    附录 B:金兆均作品一览表
    附录 C:金兆均代表作《体育行政》
    附录 D: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专家评议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体育俱乐部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现状
        3.1.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种类现状
        3.1.2 陕西省高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态度及目的
        3.1.3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与组织形式现状
        3.1.4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场馆设施与经费运作现状
        3.1.5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师资结构现状
        3.1.6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现状
    3.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和运行现状
        3.2.1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现状
        3.2.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现状
    3.3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学生参与现状
        3.3.1 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3.3.2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与态度现状
        3.3.3 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现状
        3.3.4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频率和时间现状
        3.3.5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现状
        3.3.6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运动效果和满意度现状
    3.4 影响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因素
        3.4.1 体育项目设置结构,经费渠道及场馆建设
        3.4.2 师资层次结构
        3.4.3 学生个体参与度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1.1.2 基于健美操课程的特点,内容更新的需要
        1.1.3 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学质量
        2.1.2 健美操概念梳理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学质量相关研究
        2.2.2 健美操教学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效度检验
        3.2.3.2 问卷信度检验
        3.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4 数理统计法
4 主要研究内容
    4.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实施情况分析
        4.1.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现状
        4.1.1.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目标
        4.1.1.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
        4.1.1.3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方法
        4.1.1.4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评价
        4.1.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环境
        4.1.2.1 师资队伍情况
        4.1.2.2 场地设备情况
        4.1.3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学生认知情况
    4.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学生选项分析
        4.2.2 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教师选项分析
        4.2.3 选项对比分析
    4.3 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4.3.1 促进健美操教师教学的创新意识
        4.3.1.1 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
        4.3.1.2 引入合理教学方法
        4.3.1.3 注重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改革
        4.3.2 激发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参与意识
        4.3.2.1 改善学生对健美操的传统认知
        4.3.2.2 强化学生对健美操作用的认识
        4.3.3 完善健美操教学管理制度
        4.3.3.1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3.3.2 促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4.3.4 健美操的校园文化环境
        4.3.4.1 丰富健美操社团活动,提升健美操影响力
        4.3.4.2 分层次进行健美操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视
        1.1.2 高等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的需要
        1.1.3 促进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评价
        2.1.2 学习评价
        2.1.3 体育学习评价
        2.1.4 健美操
        2.1.5 公共体育选项课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3.1.1 研究假设
        3.1.2 研究任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德尔菲法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3.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4.1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开课基本情况调查
    4.2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
        4.2.1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4.2.2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
        4.2.3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内容
        4.2.4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
        4.2.5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主体
第5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5.1.1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5.1.2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5.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5.1.4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5.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1 全面性原则
        5.2.2 科学性原则
        5.2.3 针对性原则
        5.2.4 方向性原则
        5.2.5 客观性原则
        5.2.6 可行性原则
    5.3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5.3.1 形成学习评价指标的初始框架
        5.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5.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5.3.5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5.4.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建立
        5.4.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合成权重值
        5.4.3 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量表建立
        5.4.4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健康中国理念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政策背景
        1.3.2 概念界定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因子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沁阳市小学学生健康状况调查
    3.2 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现状情况
        3.2.1 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安排情况
        3.2.2 沁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情况
        3.2.3 沁阳市小学学生课程满意度情况
        3.2.4 沁阳市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3.3 沁阳市小学体育师资情况
        3.3.1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3.3.2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年龄与教龄基本情况
        3.3.3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基本情况
        3.3.4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与专业基本情况
        3.3.5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3.3.6 沁阳市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3.3.7 沁阳市小学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3.3.8 沁阳市小学教师课程满意度情况
    3.4 沁阳市小学场地器材配备情况
        3.4.1 沁阳市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情况
    3.5 影响沁阳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因素分析
        3.5.1 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检验
        3.5.2 做碎石图(Scree Plot),确定理想因子
        3.5.3 根据“总方差解释表”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3.5.4 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Varimax)的因子负荷表,主因子确定及命名
        3.5.5 因子分析
4 对策研究
    4.1 贯彻“健康中国”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4.2 改变“轻体”观念,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视程度
    4.3 创建新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落实与开发
    4.4 响应“健康中国”要求,积极推进体育资源的落实与开发工作
    4.5 贯彻“健康中国”理念,结合影响因素,进行教学选择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河南省沁阳市小学领导调查研究问卷
    附录2 河南省沁阳市小学教师调查研究问卷
    附录3 河南省沁阳市小学学生调查研究问卷
    附录4 专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阶段健身健美操模块设计研究 ——以潍坊市滨海中学为例[D]. 朱琳.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孙启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D]. 李远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 张龙龙. 延安大学, 2020(12)
  • [8]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 朱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胡培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健康中国理念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沁阳市为例[D]. 薛梦肖.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标签:;  ;  ;  ;  ;  

浅谈健美操在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