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后的城市文化矛盾--从审美境界看中国城市景观的平庸、不足和相似_建筑论文

发展后的城市文化矛盾--从审美境界看中国城市景观的平庸、不足和相似_建筑论文

发展起来之后的城市文化矛盾——从美学境界上遏止中国城市景观的平庸、缺失、雷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缺失论文,美学论文,平庸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城市大跃进中的三大现象:雷同、平庸、缺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大跃进,固然取得众多成绩,但在城市景观上至少留下三种令人极为痛心的后遗症:雷同、缺失、平庸。雷同是指从北国的哈尔滨到中部的武汉再到海南的三亚,或坐车或漫步于城市,基本感觉不到差别;缺失,是指中国城市重要景观区的构筑上美学原则的阙如;平庸,则是指城市建筑景观审美趣味的平庸。这三大毛病的存在,既来自突如其来的城市大跃进的现实催逼,更来自于实施城市建筑项目紧密相关的建筑师、官员、开发商。在这三类人身上也许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美学境界的缺失或平庸。城市雷同、平庸、缺失的原因和应对措施甚多,需要综合工程来治理。本文只谈论怎样从美学境界上遏止城市景观的雷同、缺失、平庸问题。

城市建筑景观中平庸之丑景的出现,总与下列的景观原则有关:

第一,同一形态的建筑三幢以上乃至成排成片出现,每幢在体量、高度、样式、色彩上都完全一模一样。这样的建筑“群”,不但在居民小区极为常见,就是在大街要道也屡见不鲜,而且在各地高档别墅中还屡屡出现。这样的建筑景观,像一队或几队纪律严明的团队,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这里既有共和国前期计划经济和集体化思想的痕迹,又缘于当代开发商或设计师的省钱省事,姑且名曰:重复性平庸。

第二,同一高度的建筑一排排、一片片地出现。这明显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高度限制与开发商的经济盘算迭加而来的产物。这是为了在最少的地上获取最大空间,也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高的建筑大量出现在中国城市中,在大街上,在小区中,甚至在景观点……对这片那片四处皆是的等高建筑群,不但平视难看,一旦登高俯观,更显丑态百出。为什么不把高度弄错落一点呢?姑且名曰:等高性平庸。

第三,现代建筑理念在城市大跃进的盲目运用中达到极致,导致中国城市的建筑大都成为平顶型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要形成群体之美,总是与坡顶相关联的。凡是一个建筑群中,平顶占了绝大多数,大多是丑的,而相反,只要坡顶占了多数,同时避免建筑等高和样式重复这两项,这个建筑群一定是美的。看一看中欧的那些美丽的城市,看一看中国的那些美丽古镇,就可以知道坡顶与建筑美之间的关联。平顶来源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的两点理论:一是功能第一并由之而形成简洁风格,二是形式服务于功能而产生的材料节约。但这两点理论运用于中国城市景观时已经被极大地歪曲和变形。中国城市的平顶建筑并不是功能第一,而且也没有由此产生出简洁。这是在大多数平顶建筑中一看就可知的。材料节省与经济利益结合,倒是中国平顶建筑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坡顶同样可以形成可利用的空间,如阁楼和储藏室等,这样一来,坡顶就有了与平顶一样的出现理由。再回看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以坡顶为主而且形式多样: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顶、攒尖式、卷棚式、盔顶……这多种多样的坡顶,形成了中华建筑之美。古今对比,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中国城市民居大跃进为什么要以平顶为主呢?姑且名曰:平顶型平庸。

在中国城市景观平庸的众多因素之中,以上讲的三个因素(重复性、等高性、平顶型)是最为紧要的因素,只有在规划设计和实际建设中避免这三个平庸,城市景观才会变得错落有致和美观起来。

中国城市景观相联区构筑中美学原则的缺失

上文讲的三点,是就城市建筑景观的整体而言,而对城市的重要景观,特别是对一个城市来说,最为重要的则是“景观相联区”,其平庸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关于景观相联区美学原则的阙如。比如,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以及宜宾的两江交汇处,就属于多面伸向的景观相联区。但从已建成的景观看,明显的是各个单体建筑(由几个单体建筑形成的)和小群体建筑各自为政,形不成地理上本来应有的“整体关联”,当然也谈不上由整体关联而来的景观之美了。如果说,这些城市规划办对之有一个整体规划的话,那么,这样整体规划明显缺失了如下的东西:第一:由景观带上众多建筑构成的天际线的形状之整体性而来的美;第二,各单体建筑或小群体建筑,因与相互关联建筑的存在而出现的互衬对比而来的美;第三,各建筑的体量与该地的地理形状的关联而来的美;第四,每一幢建筑的出现,因对其被看的视觉地点的考虑而出现的多样的美。以上四点美学原则是形成整体关联区景观之美的基础。在整体关联区域中,凡是做得好的,都考虑和处理好了这四项原则,而十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城市景观关联区(包括杭州的钱塘江岸的景观、重庆的长江岸和嘉陵江岸的景观),在这方面不是有大毛病就是有小瑕疵。

实际上,“景观相联区”之“区”是词不达意义的表达,这一景观可以被大致明确一个区界,但凡是这样的“区”,都是“游动”的,这里容纳不同角度的观者,观点的游动引起景观区界的游动,在游动的意义上,景观相联区又没有也不可能确定一个明晰的区界。其背后的理论问题,与中国城市的景观“雷同”紧密关联。

中国城市景观雷同的美学根源

中国各个城市的景观雷同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建筑景观地域特征的消失:从三亚的建筑,感受不到是在天涯海角,从哈尔滨的建筑,体会不到是在北国,从武汉的建筑,体验不到是在中部。造成景观雷同的原因,不仅是建筑师、官员、开发商没有美学境界,而更在于没有正确的美学理论。中国官员和开发商的美学趣味,来自于使中国建筑师之为建筑师的教育体制,而中国的建筑学院在工科而不在文科,建筑学院所教所学的主要是西方的建筑理论和运作。虽然也学中国古典的建筑理论,但中国理论不是被西方化了(即被用西方理论和方式进行解说),就是处在边缘地位而影响甚小,因为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技术和制作流程是西式的。必须坚决肯定的是,西方的建筑教育制度有很多长处和优点,但在如何高扬地域特色上,却有巨大的盲点。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内容,不在此文展开。只指出两点,一、中国建筑教育比起西方建筑教育存在“文”的不足,二、西方建筑在体现地域特色上存在盲点。因此,中国城市建筑景观之雷同,其病深矣!这里,着重讲西方建筑理论后面的西方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建筑学的内在影响,这一影响进而造成城市建筑景观雷同。为了突出西式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盲点,本文以中西比较的方式进行。

首先,从宇宙观到地域特色的阙如。西方的宇宙观认为,事物是由物质所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通过原子可以构成事物的本质。整个建筑变成了物体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构成的形式美的运用,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里没有考虑地域的独特因素。相反,中国的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气,有不同的民俗,进而有不同的建筑。气是可感而不可实体化的,你不能把气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而需全身心去体悟。由于宇宙观的基础不同,西方建筑学是一个可以运用于东南西北的标准化的形式美理论,中国的风水理论是一个既放眼天地,又细察地域并反映和服从地域特点的建筑理论。

其次,从方法论到地域特色的阙如。西方从宇宙观进入到方法论,是寻找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是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是气温雨量湿度等的量化指标,后一方面与地域特色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形式法则的结构,而是用器具(暖气空调等)去平衡,不需在建筑外观上以特别的关注。中国从宇宙进入到方法论,阴阳五行不但是空间(东南中西北),也是时间(春夏长夏秋冬),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角徵宫商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方面面相连。落实到建筑上,一定要求突出地域的特点,在中国的风水和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的特点与突出宇宙的特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诗经》的十五国风,风不但是一个地域气候的总称,也是由气候而形成地方音乐的曲调,还是由歌词(诗)所反映的这一地域的人民的情感模式。因此,国风之“风”是该国的众多地域因素(气候、民风、音乐、诗歌等)的总和。一个地域的建筑的作用,与一国之风(诗乐民俗的合一)一样,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色彩的运用,都一定要重点突出地域之特点。看见此建筑,就感知是此地域。

最后,从设计建造过程到地域特色的阙如。西方以点线面体的形式美作为建筑的基本,因此,建筑是先在建筑师案头的图纸上出现,这种出现方式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了一栋建筑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与天地之间的气运关联。更注重个体本身的完美,而不关心地域的特点,特别是不关心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内在性和流动性关联。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先要看风水,对建筑做一宇宙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其次才是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对建筑重的是实,立面、柱式,墙体等等,而中国重的是虚,《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同样,一栋建筑最重要就是在天地之间,即与天地的关系,而天地对于建筑来说,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建筑如何成为天地中的建筑就直接体现为成为地域中的建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栋里归白云,窗外落花红”;“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认识到西方式的建筑设计对地域特点的遗漏,是让中国城市建筑景观重新寻回地域特色的必要的理论自觉。

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城市建筑景观平庸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其美学理论与建筑学主流的美学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在理论上很容易纠正。但城市建筑景观相联区的美学原则缺失和中国城市建筑景观因地域特色的阙如而出现的雷同,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因为其病根表面关涉建筑学主流的美学理论,其背后是中西宇宙观、方法论,以及建筑基本原则上的差异。在目前的中国,这两个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与城市建筑景观关系最近的建筑师、官员、开发商,一定要关注这一问题,而与之并非没有关系的美学、文化学、哲学,乃至广大民众,也应当关注这两个问题。中国的锦绣山河不能这样平庸和丑陋下去,中国人的家园归属感不能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扭曲的一面而失去!

每当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在山城重庆的市区,看不到我小时候住过的楼房,看不到我曾经上过的学校,看不到街区里我常走的弯曲上下的小路和路旁的一座座具有特色的房屋。面对被推平了地面和建造在地面上的高大的现代建筑,我心里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

标签:;  ;  ;  ;  ;  

发展后的城市文化矛盾--从审美境界看中国城市景观的平庸、不足和相似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