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方略探究论文

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方略探究论文

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方略探究

魏铮铮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 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下,移动优先战略的提出,为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借助“微”媒介,进行“微”传播,成为新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立足移动优先发展需求,以电视新闻为例,就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造方略进行了探索,提出“内容为王、规划为保、要素为先、服务为举”创新路径。

关键词: 移动优先;电视新闻;微视频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推动下,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移动终端+自媒体”的信息化时代,形成多媒介并存、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体市场中立足,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积极探寻创新发展渠道,善于利用“三微一端”进行传播体制机制改革。而基于移动优先背景下的微视频制作与应用,则是典型代表。以下是笔者对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的几点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二、移动优先:保证内容品质是王道

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新闻内容生产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创造能力。因此,在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进行微视频制作时,应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生产新闻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大、话题探讨性强、核心思想明确、政治立场坚定、原创度高的电视新闻,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媒体作用,提升传统媒体在新闻媒体市场中的地位。例如,在制作时政类题材的微视频时,需要以“人民最关心” “影响最重大” “群众利益最显著” “要求最明确” “意义最突出”为抓手,进行新闻内容整合与筛选,并根据用户对“最有趣” “最新颖” “最热点” “最时尚” “最生活”的需求,进行新闻信息推送,以保证微视频所展示的内容是受众想要的内容,也是能够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有利于受众思维启发的内容,从而提升受众关注度,增强电视新闻类微视频传播效力。

三、移动优先:进行科学规划是保障

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下,如何提升“融”的质量、“融”的效率、“融”的价值,需要新闻媒体能够在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即遵循适度、适时、科学、合理、有效等原则,进行内容、形式、方法的科学规划,做到“内容在精,不在多” “形式在好,不在新” “方法在用,不在显”。以大河报为例,大河报在20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利用大河客户端,向用户推出众多优秀微视频。其中《春光的春光》深受受众喜爱,其关注度、点击率相对较高。追其原因:《春光的春光》在制作过程中,以“精益求精”态度进行了规划布局。视频围绕“脱贫致富”这一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深入基层群众进行实践调研,拍摄众多视频,并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由点及面、系统但不失精致地诠释个体到集体的变化。

烟农主要通过参加烟草公司举办的培训及宣传来了解农药相关知识。调查统计有94.0%的烟农都参加过烟草公司组织的烟叶质量安全培训。在培训中,烟叶技术员主要对农药种类、安全间隔期、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培训。烟农获得农药知识的另一渠道则来自销售人员的讲解及其与亲朋好友、邻居的交流。

表3列出了用SL-ASIA量表测量样本1中黔东南侗族村寨村民文化适应3个维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范围为0.70~0.75,显示维度间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从表3还可看出3个维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侗寨村民民族认同感越强,与本族同胞交往交流的意愿越强烈,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侗族习俗偏好也会更明显。

四、移动优先:关注核心元素是基础

相对于纸质新闻而言,声音与画面是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核心要素,也是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与新媒体博弈,获取受众关注度的重要“武器”。对此,在实施移动优先发展战略,进行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时,应加强电视新闻核心要素关注度,能够通过有效展现现场环境、现场同期声,丰富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内容,提升电视新闻类微视频生活性、真实性。例如,央视媒体在报道2016年G20杭州峰会时,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微视频。视频有效利用同期声拉近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让受众在观看时政性新闻时,能够感受到新闻传播背后所具有的“平民化” “人情味”。又如,央视媒体推出的《“一带一路”高峰时刻》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加大新闻现场画面与现场声音还原力度,通过现场同期,将微视频所要传递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其在这一时期成为各门户网站短视频推送榜首。

五、移动优先:增强服务水平是手段

在当前既要“颜值”,又重“内涵”的时代下,新闻媒体在制作电视新闻类微视频时,不仅要讲究“内容为王”,也要追求“形式创新”,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信息服务水平。而在形式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字幕动画的设计、微视频画面风格的塑造,还是特殊技巧的运用、社会功能的呈现,皆需要做到“恰当”两字。即在保证内容品质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与技巧,增强微视频“颜值”,使其能够在众多视频中“亮眼”,引发受众关注度,增强受众满意度。

六、结论

随着媒体环境、传播格局、受众生活习惯等的改变,依托移动通信终端,进行电视新闻类微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也是新时期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实时报道的客观需求,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常态。对此,在进行移动优先发展时,应立足电视新闻本质,通过科学布局与规划,促进核心要素在微视频中的有效体现,增强信息服务水平,提升信息传播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岩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频共振 广电新闻宣传主题突出创新出彩[J].中国广播,2018(02):4-8.

[2]陈建飞.移动优先战略下,新媒体首发制的误区与提升路径[J].中国记者,2017(12):74-77.

[3]曾祥敏,魏弘毅.中国特色电视新闻创新策略与路径——基于《新闻联播》的发展创新视角[J].电视研究,2018(12):17-20+24.

[4]石长顺,唐秋彤.“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的微传播路径[J].视听界,2018(06):67-71.

[5]郑磊,庞亮.广播媒体时政微视频制作探析——以时政微视频《习近平的金砖足迹》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9).

[6]王海燕.新媒体环境下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10).

[7]逄娜.新媒体环境下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分析[J].数码世界,2017(06).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2-0057-01

作者简介: 魏铮铮,男,汉族,河南清丰人,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类。

标签:;  ;  ;  ;  

移动优先背景下电视新闻类微视频制作方略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