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论文_孙渊

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论文_孙渊

孙渊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 518111

【摘要】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关注问题解决,忽略学生发展;在德育内容中,强调美德伦理,忽略底线伦理;在德育过程中,关注道德认知,忽略道德养成;在德育方法上,强调教条规训,忽略文化育人。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无疑与“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新时期,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工具理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2-070-02

一、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反思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1]《指南》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学段特色,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内容安排、实施途径与要求以及组织实施等6个方面对中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指导性意见在总结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方向,准确的体现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标志着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却呈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2]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随着工具理性的不断膨胀,追求效率和功利成为目的本身,工具理性通过“看不见的手”渐渐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人反而沦为理性的工具。[3]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往往置身于“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之下,只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和教育的直接结果,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全面发展,这与“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德育目标上,关注问题解决,忽略学生发展。德育的出发点是人,“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基本理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德育的终极目标。然而,不少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却将学生行为问题解决作为首要的甚至根本的目标,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当一名班主任过分关注问题解决之时,他可能疲于应对少数的几个问题学生,却无暇进行系统的班级建设;他可能眼中只剩下学生的各种问题,却看不见学生的任何可取之处;他可能只在乎问题是否能够有效而彻底的解决,却不在乎问题背后的原因,也不在乎解决方式给学生人格或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一个急功近利地寻求问题解决的老师,就如同一个只见症状不问病因的庸医,非但治标不治本,还会在问题恶化的过程中陷入与学生的冲突和对立。而冲突和对立的结果可能是老师束手无策,解决问题的工作热情最终转化成职业倦怠的心灰意冷,从此各种问题愈发肆无忌惮且层出不穷;也可能是学生知难而退,外显的行为问题逐渐恶化为内隐的观念错位,于是深层问题被强行遮蔽而无从解决。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学生也未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其次,在德育内容中,强调美德伦理,忽略底线伦理。所谓“底线伦理”,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而美德伦理则是个体在道德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更高追求。社会要走向善,就需要将善普及到每一个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何怀宏指出:“底线伦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它并没有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而是希望人们都能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4]如果说美德伦理是道德建设的巍峨大厦,那么底线伦理就是道德大厦的根基。只有根基坚实稳固,大厦才不会摇摇欲坠。然而,我们的中学德育充斥着圣贤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美德伦理,将德育的本质从“育人”刻意上升为理想化的“育伟人”,结果却是校园欺凌、师生冲突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底线伦理一再受到冲击。这与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忽略底线伦理不无关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5]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走出美德伦理的圣殿,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坚守底线伦理的阵地。从基本的底线道德,到一般的道德标准,再到高尚的美德,坚实基础,逐步引导,循序渐进。[6]如此,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

第三,在德育过程中,关注道德认知,忽略道德养成。一般认为,思想品德的养成可以概括为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砥砺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完整的德育过程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美德即知识”。然而,不少高中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却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的灌输上,极少关注德育的其他基本要素,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运用德育养成的基本规律。换言之,本来只是道德养成基本环节和基本途径的道德认知教育,却占据了德育的全部环节,甚至几乎成为了德育的主要目标。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的知而不行或高知低行,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大道理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实际行动却大相径庭;甚至还可能造成一种更为严重的误导,使学生认为道德追求仅是假大空的表象,只要知识渊博、满口仁义道德,不需进行具体的道德行为也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最终成为伪善的人。[7]

第四,在德育方法上,强调教条规训,忽略文化熏陶。当德育目标偏向于问题解决,当德育内容窄化为美德伦理,当德育过程局限于道德认知,德育方法也相应的异化为教条与规训了。具体说来,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仍然是以系统的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表扬批评等传统方法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8]不可否认,这些方法在我国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学生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德育的环境的对象变得日渐复杂,这些方法正在逐渐失去本来的效用。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具有逆反心理的高中生,对这些教条与规训的方式存在本能的心理阻抗,甚至可能演变为激烈的行为对抗。因此,中学德育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品德形成更多是内隐学习的结果。[9]这提示我们,德育工作中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育人”应该成为中学德育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未来展望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呈现的工具理性倾向一方面有着复杂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在于高中班主任缺乏深入的实践反思和系统的专业指导。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发布,无疑为新时期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指明了价值方向,也提供了行动参考,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基于实践反思的四个方面,对《指南》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同时也对未来的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宏观的展望。

首先,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南》在指导思想中再次强调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特别指出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也提示我们:未来的德育工作应该回归和秉承“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从支离破碎的学生问题中抽离出来,切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如此,我们的德育目标才会从“育伟人”回归为“育人”,我们的德育内容才会从单调的书本走向多彩生活,我们的德育方法才会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同时关注人的个体差异。总之,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遵循道德养成的客观规律。《指南》在基本原则中特别强调“坚持遵循规律”,德育工作应该“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指南》对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定。如此分年龄、分学段设置德育目标,遵循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衔接性。这也要求德育工作者准确把握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德育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体现阶段性特点,反映个性化需求,在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培育正向的道德情感和积极的道德体验,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知行合一,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水平。

第三,走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指南》在实施途径中特别提出了“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强调“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因此,中小学必须有意识地开发活动的德育功能,以道德引领社会活动,做到事事是德育,事事能育德。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开发,建立融参观学习、互动交流、模拟体验、实践探索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第四,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方法创新的本质,是对抽象的德育方法根据当下变化了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化加工,使之变成具体的应用方法。当前高中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不断完善德育内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高中德育的现状来看,方法创新应在“唤醒”自觉、化于“无形”上多下功夫。《指南》在德育途径中明确提出“文化育人”,并且指出“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这种文化熏陶的价值引导,不仅在于通过板报、走廊、橱窗、墙壁的布设等显性校园文化来传递学校的价值追求,更要通过校训、校规、校歌、校报、校园网络等隐性校园文化来凝聚师生的精神共识。文化育人主张人的文化性回归,注重人的精神培养,强调人的情感升华,说到底文化育人就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更加重视人的心灵、情感、品德的培养。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而要点燃生命这把火,就离不开文化。

总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既要回归“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地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拓展德育途径,将中学德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6-28.

[2]佟雪峰.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及其困境[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101-104.

[3]何怀宏.底线伦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之路[J].绿叶,2009(1):78.

[4]《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5]魏静园,于宗助.底线伦理视域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再审视[J].教育评论,2017(5):96-99.

[6]卢正天.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4):80-83.

[7]郑向玲.我国学校德育:偏失、根源与改革思路[J].教育探索,2003(12):83-85.

[8]刘美玲,王海波.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9):51-54.

[9]颜凤岭.文化育人——教育的必然趋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1):23-23.

论文作者:孙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论文_孙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