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素材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叙事素材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然而,随着中小学德育课程朝着综合化、儿童化、实践性方向的转变和对旧有德育教材、教法的反思,叙事素材作为道德教学媒介的价值开始受到诘问。在新式德育教材开发中,叙事素材处于何种地位,以及如何选择和呈现叙事素材,是需要予以深究的问题。
一、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基本功能
叙事素材是指运用叙事话语来呈现的典型的社会现象、生活事件、人物事迹、个体经验等,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体裁的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典故、传记等)。与小说家、戏剧家等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这些叙事素材的故事先于叙事,即在被赋予叙事形式之前,故事业已存在。叙事素材的关键在于“叙事”,即通过对处于一定生活场景或景象中的人(或非人)及其行为进行话语叙述或意义表达,由此反映人类个体或群体的生命感觉、存在方式乃至社会的运行方式。透过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表达、情感流露、行为选择,叙事素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同时,叙事又总是对一定生活场景或景象中人(或非人)及其行为的“叙事”,是对主人翁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行为倾向的叙述、描绘、刻画,这种具体的叙述、描绘、刻画,或多或少体现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期待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领悟,具有情景性、情感性,能够与作为阅读者(或倾听者)的个体或群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隐含价值和蕴涵情感,成为叙事素材的基本特性。正是由于这二重特性,人们通过阅读、倾听、观摩叙事素材,便可以获得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某种感知和体验,当个人或群体遭遇生活问题(困境、困惑等)、感悟生活意义时,这种感知和体验便会更加真切、更能触及心灵。[1]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叙事素材都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以叙事素材为媒介展开道德(或价值)教学成为学校德育的一种基本方式,大禹治水、孔融让梨、囊萤照读、愚公移山、乌鸦与水罐、青蛙王子、诚实的埃布尔、自私的巨人,等等,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
在德育教材中,以书面语言和图画为表现形式的叙事素材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
(一)启发与激活
叙事可以是对过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也可以是对理想或可能生活的描绘。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都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正是因为我们过着可叙事的生活,也因为我们依据我们所过的叙事生活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叙事形式才是理解其他人的行为的适当形式。”[2]在道德(或价值)教学中,生动性、情景性的叙事素材,可以引起、维持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相关学习主题的兴趣并产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心态;同时,叙事素材所创造出的一个超越时空的可能世界,可以让学生经历到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可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情感体验。这些都有利于启发他们言说自己的故事,倾听同学或老师的故事,并启动其内在的、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标准。
(二)交往与对话
道德叙事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基于情景的事实描述和情感表达,但在实质上却是对道德原则、价值标准在生活层面上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叙事者与阅读者(或倾听者)之间基于现实生活或可能生活的一种关系。在道德(或价值)教学活动中,这种关系通过学生与叙事素材之间、教师与叙事素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来得以体现。其中,学生与叙事素材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最为基本,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叙事话语来把握故事的情节、情景并理解和感悟其教育隐喻,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情境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才能展开对生活的反思,从而顺应或同化叙事素材中所隐含的道德原则或价值标准,叙事素材因而成为直接的交往对象和对话文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和进行道德对话的重要媒介。
(三)引导与示范
德育教材中的叙事素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或价值)教学的重要媒介,不仅在于它们可以启发和激活学生参与道德教学、自主进行道德学习,也不仅在于学生可以与之交往、对话,还在于它们作为文化信息载体所具有的价值示范特性和行为导向功能。在道德(或价值)教学中,叙事素材既是基于某种价值的道德图式以叙事形式获得的实践性格,是道德原则在生活层面上的典型表现或反映,又是可以触动学生心灵、引导其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交往与对话中朝着积极、正面方向发展的榜样,具有引导和示范功能。
二、旧式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局限性
叙事素材虽然具有以上育德功能,德育教材中的叙事素材却并不必然能够发挥这些功能。作为道德(或价值)教学的中介,叙事素材能否发挥育德功能,首先与叙事者所持有的儿童观和所采取的叙事模式直接关联。研究表明,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叙事者所持有的儿童观不同,在作品中所采取的叙事模式也不同,因而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叙事关系,诸如权威型、引导型、平等型和价值中立型等。在道德教育中,对于复杂的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理性、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来说,引导型、平等型比权威型更具威力。[3]这同样适用于德育教材中的叙事素材。其次,任何叙事总是倚重一定文化,总是要与个体的需要、期望、意念相联系,只有叙事者赋予叙事素材的文化特性和个体特征,并能够启动个体的道德接受机制,特别是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和导向机制,叙事素材才可能真正发挥其育德功能。在德育教材开发实践中,除了少数经典故事之外,多数叙事素材都需要“再叙事”,即从有利于实施道德(或价值)教学的角度对基本素材进行重新构想、重新组织、重新表达。在这种“再叙事”过程中,叙事者赋予叙事素材的文化特性和个体特征,以及所使用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体现出的叙事关系能否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触动个性的生命感觉,能否让学生产生“文化亲近感”,能否贴近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最近发展区”以求激活他们的生活叙事,直接决定着他们进行道德学习、参与道德对话的兴趣,决定着德育过程中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因。
正是在“再叙事”模式及其所反映的叙事关系上,旧式德育教材出现了较大偏差。在教材开发中,基于塑造儿童、改造儿童的教育观念,并且为了突出叙事素材的引导与示范功能,旧式德育教材尤其注重人民叙事而忽视自由叙事(注:对于“人民叙事”和“自由叙事”的区分,参见刘小枫在论及叙事伦理时所做的阐述。详见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10-11.),即主要侧重从抽象的人性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叙事,用以规范个体的生命感觉,而较少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伸展个体的生命感觉来反映个体的道德境遇,因而在叙事关系上表现为一种权威型的控制关系,即:叙事素材所表现或隐含的是“价值真理”和“行为典范”,通过以叙事素材为中介的具体教学过程,这些“价值真理”和“行为典范”必须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劝戒和规范、控制作用。这种叙事模式的基本表征是:(1)“英雄主义”取向。即站在道德原则、价值标准的视角,以著名人物、突出事件为基本素材,从高处、大处着眼进行叙事;为了凸显思想的高尚性和行为的合道德性并力求形象完美,时常以主人翁的豪言壮语、英雄壮举代替其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感觉,以至于主人翁的形象被形式化、非人格化。(2)规范甚于叙事。出于直接进行价值引导、道德教化的目的,叙事者主要遵循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从德目出发并紧密围绕德目进行叙事,叙事结构中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往往是成人在伦理知识上的认知理性或“关乎道德的观念”,所使用的道德语言也多以直接的指令、训导代替间接的劝戒、激励,使得叙事素材作为道德(或价值)教学的中介无法让教学双方产生,“文化亲近感”和不由自主的“情感关涉”。(3)叙事情境缺失。由于叙事的重心被置于道德信息及其所蕴含的规范性质上,必要的叙事情境、具体的故事情节似乎变得无关紧要。这种“事”与情境、情节相剥离的现象,使得所叙之“事”成为不面向生活实际、不解决生活问题的孤立事件,加之道德(或价值)教学中的语文教授方式,叙事素材就无法唤起学生的“在场感”,更不必说让他们去用心“经验”此类事件,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进行生活叙事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而得不到激发。
旧式教材及其叙事模式的局限,使得人们在批判、反思德目主义课程编制模式的同时,对叙事素材作为德育课程资源的价值产生怀疑,以至于在新式德育教材编写中是否运用叙事素材成为需要讨论的话题。
三、新式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呈现原则
综合化、儿童化、实践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新式德育课程的基本特质。德育课程的此种转变,要求德育教材、道德(或价值)教学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专注于道德(或价值)与生产实践、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增进学生的道德经验来促进其道德生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育课程及其教材就是要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加以系统化、组织化、制度化,从而复制、再现或创设某种理想形态的社会生活,而在于以社会主导价值为指引,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的不一致性、矛盾性,从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和(源于个体或社会的)生活问题出发,基于他们的心智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从知、情、行多个侧面着眼,引发他们的道德叙事,促进其道德(价值)理性的发展和道德图式的自主建构,增进其社会性情感,以真正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生长。这样,在新式德育教材开发中,除了时刻关注儿童的社会生活、注重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之外,依然需要运用大量的叙事素材,以便尽可能发挥它们在道德(或价值)教学中激活生活叙事、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理性的作用。
鉴于叙事素材的育德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也鉴于旧式德育教材及其叙事模式的诸种局限,在新式德育教材开发中,呈现叙事素材就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人性化原则
即叙事素材的呈现不只是对人物、事件、场景的“记叙”,更是对个体或群体的生命感觉和存在方式的表达。其可能的教育效果应是,学习者透过所“叙”之“事”,能够“倾听到”主人翁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感受到主人翁的生命节律和快乐苦楚,体会到主人翁作为道德主体的为我性、受动性和能动性、自主性、超越性在实践层面上的统一。
(二)生活化原则
道德叙事是对道德原则、价值标准在生活层面上的理解和把握;经由这类叙事素材,儿童可以在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中领悟到某种生活意义。因此,叙事素材能否对道德学习者产生影响,不在于叙事素材隐含的意义或价值的层次或类型,而在于叙事素材能否让他们感受到所“叙”之“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生活化叙事即是学习者通过叙事素材,可以“看到”主人翁“正在”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正在”自主地处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矛盾,由此在比照、反思中产生某种生活上的“困惑”或“共鸣”,从而体味出叙事素材中的教育隐喻。
(三)情境性原则
叙事素材叙述的是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言行,这些思想、言行既是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时空状态下面对生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也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个体化、个性化反映,深深印刻着时代和文化的痕迹。我们无从领会许多外国幽默的含意,正是因为此种原因。遵循情境性原则呈现叙事素材,就是要做到真切、生动地描述故事情节和行为情境,并且使这种描述切合学习者的心智特征、道德发展水平,贴近他们的道德学习环境,以求激发他们的生活叙事,促进他们进行道德对话和自我反思。
(四)教育性原则
有关研究显示,叙事素材中隐含着的叙事图式(由故事得以展开的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行为期待等所构成的意识结构)经过多次回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植根于学习者的观念意识之中,并且日后有关资料信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种图式。[4]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隐含的是一种道德图式(道德原型、心像或脚本等),这种图式在其对应的教学内容中起着激活、示范作用,在日后的道德学习中发挥原型启发作用,而叙事素材呈现上的态度取向,则直接决定着这种图式的作用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呈现就应当摈弃所谓“价值中立”的立场,坚守价值引导、行为示范的教育性原则。
四、新式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呈现方式
叙事素材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学中介,成为可以影响儿童发展的道德信息,首先依赖于语言符号所表征的、公认的“辞典意义”。凭此而论,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呈现方式与一般叙事(包括描述性叙事、关于知识的叙事、关于问题的叙事等)并无二致,从道德(或价值)教学的视角看,它必须有利于儿童对道德原则、价值标准的认识与理解,对道德情境或问题的感受、辨别、判断与反思。但是,道德(或价值)又总是根源于文化,生成于时代,是人们以一定意识或观念为指引、在交往和互动之中达成的共识。从道德接受论的观点看,叙事素材能否触及心灵并激活生活叙事,关键在于能否启动交往者、对话者的心理解释机制。[5]因此,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的呈现,除了仔细斟酌诸种叙事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及其内在联系和准确表达词句的辞典意义以外,更需要从有利于道德体验、道德对话方面着眼。
在新式德育教材开发中,呈现叙事素材需要着重予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叙事意图
叙事意图即在道德(或价值)教学中通过叙事素材所要达到的叙事目的。就教科书的编写来讲,旧式道德文本在学科课程指引下,以德目主义、人物主义为基本特征,叙事意图主要侧重价值体认和行为引导;与此不同,新式道德文本由于以综合课程为指引,突出强调道德学习要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所以叙事意图就需要更多地考虑叙事素材在基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文本中的地位、作用,考虑如何通过叙事素材,从知、情、行多个维度激活道德叙事、引发价值分析、增进道德体验诸方面。
(二)叙事类型
价值本位叙事
情境本位叙事
经验本位叙事
基本特征
围绕核心价
围绕事件展开
以人物的活动、
值展开叙事
叙事
经验为轴心展
开叙事
叙事意图
价值体认、
价值分析、价
道德体验与感
行为引导等
值比较、价值
悟、生活叙事
选择等 激活等
叙事关系
引导型或权
引导型或价值
平等型或引
威型
中立型 导型
叙事者角色
可介入 可介入 不介入
叙事方式
描述、讲述、
描述 讲述
描述
评价
表现形式
寓言、童话、
记叙、小说、
记叙、戏剧、
记叙等 戏剧、传记等
自传、诗歌、
应用文等
适用阶段
小学低年级
小学中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
以上
以上
叙事类型直接反映着叙事素材呈现中的叙事关系,特别是叙事者与叙事素材之间、叙事素材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直接决定着叙事素材在教学中的实际效用。叙事类型不同,叙事者介入叙事的程度、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体裁)等也不尽相同。根据叙事意图、叙事关系、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多个维度,可以把德育教材中的叙事类型大致区分为三类,即价值本位叙事、情境本位叙事、经验本位叙事。(见上表)
在实际中,教材编写者要恰当选择叙事类型,除了考虑课程性质、教材功用、叙事意图以外,把握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尤为重要,因为二者直接影响着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体裁)的选择、运用,如,寓言、童话等可能主要适用于小学低中年级,叙事者完全不介入的叙事方式则可能更切合年龄较大、心智发展水平较高的儿童等。
(三)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呈现叙事素材的关键,其外在表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情节,内核则是故事情节中隐含的叙事图式。故事情节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叙事素材能否引起注意,能否让儿童产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道德(或价值)教学过程。为此,故事情节的展开必须遵循人性化、生活化等原则,根据所选定的叙事类型予以具体化;简洁、明了,表现生动,引人入胜,是其具体要求。
至于德育教材中叙事素材内隐的叙事图式,主要体现叙事者和“再叙事”者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看法、观念,包括:思考道德和道德问题的思想方法,对道德现象或问题所作的理解、解释、判断、评价,教育隐喻和对故事阅读者(或倾听者)的行为期待,等等,这些看法、观念对于落实学校德育、发挥德育教材的育德功能具有实质性意义。在教材编写中,选择蕴涵何种叙事图式的素材,以及在呈现过程中如何“编译”这种叙事图式,是编写者需要着重考虑的根本性问题。
此外,不同的道德语言具有不同的德育意义。如何在叙事意图指引下、根据叙事类型和叙事结构的不同而恰当运用道德语言,也是“再叙事”过程中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