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研究

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研究

李小菊, 毛德富[1]2003年在《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文中提出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引首类与话本的入话、头回非常相似,以诗词、议论、小故事引入小说正文;楔子类以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代表,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寓意的一类开头;缘起类以《红楼梦》为代表,这一类开头主要是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注重从结构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总体。本文从文体渊源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开头模式化的成因。首先,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有着共同的文体源头———说书艺术,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章分析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对章回小说开头方式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指出八股文对章回小说的深刻影响。

付怡敏[2]2015年在《明清章回小说发端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发端乃“下笔之初”,对作品结构整体研究有重要意义,这奠定了作者的创作态度。章回小说的发端亦不是随意落笔,而明清时期章回小说的创作模式日益成熟,但针对明清章回小说发端的研究尚有空白。因此,本文以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为工具书,在筛选阅读了近二百余本具有代表性的明清章回小说文本的基础上,试拟明清章回小说发端样态总体表现为四类,并结合小说文本深入分析其具体样态、价值趋向、生成原因及影响。本篇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因楔生事型。其中第一节是关于楔子概念界定及表现。阐释“楔子”本义及在杂剧中的引申义,进而明确在明清章回小说中“楔子”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楔子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及相应的叙事结构。第二节是论述楔子发端方式的艺术价值——开篇隐含情旨。传统美学讲究以含蓄为美,小说以楔子隐含作者情旨正是对传统美学的继承。第三节探讨楔子类发端的创作成因,既有客观原因,明前小说既定模式的影响;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作者的有意为之。第二章是开门见山型,第一节结合作品探讨开门见山发端的具体表现,以世情小说为该类发端模式典型。作者在开篇直截了当的交代清楚故事主线,简洁明了的传递给读者有效信息。第二节开门见山的艺术价值——直述人情世态。开门见山类发端模式直面现实,但对读者的教诲常出现情理难以兼容的现象。第三节是开门见山发端方式的创作成因探析。客观方面有史传作品单刀直入地叙述人物生平再引入正文的写作手法影响,主观方面有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第三章追古述怀型。第一节是关于“追古述怀”概念的界定及表现形式。借古史古事述“今怀”,作者将自己的现实情怀隐寓于对古史古事评判中。该类发端方式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表现居多,回溯朝代演变,吸取兴亡教训后步入正文。第二节探讨该种发端方式的艺术价值——亦入亦出的时空转换。本节侧重于叙事时空的转换,历史感与现实感交叠出现预演故事下文。第三节分析追古述怀发端方式的创作成因。以史为鉴意识长期影响作者创作观,但为迎合读者审美心理,作者会在小说发端采用与传统思维不同的历史观。第四章是诞言神异型。第一节是关于诞言神异概念的界定及表现,该种小说发端以神魔小说为典型,种种荒诞的神话故事与离奇的神话人物让读者享受超越日常逻辑思维的审美体验。诞言神异发端方式的写作特点,摸索出该类发端方式的规律后总结其独有特点。第三节诞言神异发端方式的艺术价值——道在戏谑,别开生面的以戏谑方式传递价值观。第四节是诞言神异发端方式的创作成因,上古神话提供小说母题与创作源泉,因果轮回的宗教观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思维形态奠定小说创作框架。

李小菊[3]2000年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一、尝试对纷繁的开头进行分类;二、论述开头在章回小说的结构、寓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追寻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源流。 文章第一部分在考察大量明清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将开头大致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和“缘起”类。“引首”类直接沿用话本体制,反映了作家的创作思想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楔子”类试图通过开头对正文故事进行解释,加强了开头与正文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已摆脱了用头回引入正文的话本体制。“缘起”类不仅注重与正文内容的关系,还注意从总体结构上去把握小说全局,反映了作家对作品总体把握能力的增强。从“引首”类到“缘起”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明清章回小说创作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进过程。 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是一个套在小说正文之上的层次。从结构上说,开头体现了作品的整体构思和结构框架,是小说情节和内容的指归,是读者整体把握小说全局的着眼点。 从思想上说,章回小说的开头往往隐含着作品的 深刻寓定,是读者深入了解作品思想的关键所在。 从‘丐引首”类荷单直白的说教到’’gr子”类 “缘 起0类用种种手法暗示作品的寓忠,明清章回小 说的思葱反遵和份节内容都复杂化、深刻化,体 现了明清章回小说发展、成熟的演进脉络。 文章第三部分尝试从历史、文化和作家个人三 个方面论述章回小说模式化的原因。除了受话本 小说创作体制的影响,章回小说的头回还受到诗 (词)序、诗(词)话和八股文等其他文体创作 方式的影响。诗序或词序交待创作缘起,诗(词) 话中有一些介绍作品本事、记述见闻,八股文的 破题、承题、起讲,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 章回小说开头的构思。此外,作家的创作习惯和 个人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家的开篇手 法。到了晚清,随着体制的成熟和西方小说的引 进,章回小说出现了“一起之突兀”的开头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揭开了中国小说现代化 的序幕,同时也宣告了章回小说一统天下的时代 的终结。

刘晓军[4]2007年在《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文中认为章回小说与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笔记小说一块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类型体系。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问世宣告这种小说文体的产生,明末清初“四大奇书”文人评点本的出现则标志着章回小说文体的成熟。本文选取明代章回小说为对象对这种影响深远的小说文体作断代研究,试图深入细致地揭示此一阶段章回小说的文体全貌。论文主体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为总体研究,对明代章回小说文体从名称、渊源、流变等方面作宏观的把握;下篇为专题研究,分别选取三个比较重要而前人涉猎不深的话题作微观的探讨。附录一篇:“明代章回小说编年叙录”,是论文主体得以产生的基础。本文原则上将文体视为一个关乎形式的概念,章回小说的文体形态及叙事方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本文并没有对这种文体作纯形式的分析,与文体相关的各种外部因素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本文认为章回小说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第一章章回小说文体产生之后,很长时间里处于“名”不符“实”的尴尬状况,本章通过梳理章回小说称谓的演变史,辨析不同历史时期指称章回小说的不同概念,对“章回体”这一文体概念做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同时依据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来辨认章回小说,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章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的产生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它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前代多种文体为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本章主要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以及诗词韵文四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第三章明代章回小说的发展很不平衡,洪武至正德的一百五十年里,章回小说的数量较少,主要靠抄本流传;嘉靖至万历年间,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的创作非常活跃,并且从历史演义中分化出来英雄传奇,《金瓶梅》的问世标志着世情小说的诞生;泰昌至崇祯年间,章回小说创作持续兴盛,延至清初,“四大奇书”的文人评改本相继产生,代表明代章回小说最高艺术水平的“四大奇书”完成了各自的文体演变,标志着章回小说文体的成熟定型。本章分三个阶段对明代章回小说文体作历时态分析。第四章“四大奇书”不仅开辟了明代章回小说的四种题材类型,而且以其规范的文体格式成为后世章回小说创作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的流变史就是“四大奇书”的演变史,考察“四大奇书”的成书经过及其文体流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细致地梳理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的生成及其流变轨迹。本章从“四大奇书”的版本演变入手,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体差异来透视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的发展。第五章明代章回小说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与世情小说四种类型,划分的标准表面上看参照的只是题材类别,实际上它还潜在地遵循着组织或结构上的准则,在遵从统一文体规范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的章回小说有着不同的叙事模式,叙事模式之间的差异又形成了各种类型章回小说文体内部特征的独特性。本章在梳理章回小说四种类型分法的形成历史之后,探讨了在明代即已成型的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第六章明代章回小说使用插图是一个普遍现象,插图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尽可能地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增加阅读的兴趣,增强小说的通俗性,这种作用是通过图像与文字的配合来实现的。本章将图文结合视为一种叙事手段,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插图版式具有的不同叙事功能来阐述插图对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的影响。

张林[5]2013年在《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为中心,从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诗和收场诗界定入手,进行分类、分析和梳理。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的高潮,四大名著则是集大成者。明清章回小说往往以诗歌的形式开篇或收尾,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艺术特色也是独具一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明清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说书人喜欢在小说的开头,或是每回的开头,赋诗一首,四大名著也继承了这一特点,以诗的形式进行开篇,或是开始每一回,我们把这些诗叫作开场诗。说书人每说完一部小说,或是章节也会以诗的形式结束,这样的诗我们称作为收场诗。这些诗在形式上也是富于变化的,开场诗主要是不拘一格的古体诗或是严于格律的近体诗,亦或是缠缠绵绵的词,而收场诗则不同,主要是整齐对仗、韵律和谐的格律诗,对偶句。因为出现的位置不同,加之形式的差异,所以,开场诗和收场诗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有所不同。开场诗因为是在开始的位置上,必须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其语言不可避免地具有玄妙深奥的特点,为了让读者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欣赏作品,作者往往会以诗的形式在开篇或是每章开始的部分进行环境渲染,以便更加快速地进入情境。开场诗的形式并不局限一种形式,即使在一部小说中,其开场诗的形式也都不同,但是其诗的结构大都是骈散结合。诗的风格往往和小说的风格相一致,但是每一部中的各首开场诗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诗的风格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而收场诗的主要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为在小说的结尾赋诗,所以语言若是太深奥,就显得太突兀,而且也与明清章回小说的“白话文言文”特点格格不入,因此其语言往往比较通俗易懂。收场诗多少以格律诗和对偶句的形式出现,所以其结构大都对仗,整齐。开场诗和收场诗也是因为位置的不同,所以其作用也因此不一样。开场诗由于是出现在篇章的开端,所以必然会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若在每章的开端,会有承接上文的作用,无论是在哪个部分开端,都会进行环境渲染的作用,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头和结尾不可能没有有关联,所以收场诗不可避免地具有总结全篇或呼应开场的作用,但是也有在结尾以诗的形式进行抒情议论,以诗言志。

王丽娟[6]2014年在《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开头大致有三类即:引首类、楔子累、缘起类。章回小说的开头经历了从模拟到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张露伟[7]2011年在《嬉笑怒骂皆成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中的诗词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通俗地叙述故事的同时,穿插大量的诗、词、曲等韵文。这些诗、词、曲与中国古代正统的诗、词、曲相比,存在很多不同。它们不仅是我国文学体裁中的独特一支,同时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该文试从起源、发展、形式、作用、格律等多个方面阐述明清章回小说中的诗、词、曲。

李小菊[8]2002年在《跌宕生姿 意蕴无穷——《红楼梦》开头艺术研究》文中指出《红楼梦》的开头非常富有特色。小说开篇的“作者自云”和石头的叙述交待了创作动机和创作缘起 ;空空道人石上读奇书的方式使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两个神话各司其职 :补天石的神话虚构出主人公非凡的来历 ,而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则解释了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前世因缘 ;作者、说书人、石头三个相继出现的叙述者使小说叙事视角多样化、叙事层次复杂化。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主体创作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增强 ,从侧面表现出章回小说文体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对后世章回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建新[9]2005年在《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文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不应是公认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狭义概念,而是历时的广义概念。其主人公是才子佳人,题材上隶属于言情,文体上文、白兼备,篇幅上有短、中、长多种类型。小说史上从唐前至元明清产生的志怪、志人小说,传奇、话本、章回小说,长中短篇等几乎所有体裁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章回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五种主、次要角色(才子、佳人、小人、助手、家长)构成的、充满艺术创造活力的人物关系模式。 总起来看,包括文言传奇、话本、章回小说三种不同文体在内的才子佳人小说,在从唐传奇发展到明清章回小说的过程中,主要是由雅文学向通俗化转变,由程式化向多样化发展,由单一的格局演变为诸体的杂糅兼备。它的故事复杂多变,仅从冲突、人物、笔墨分寸着眼即可划分为三大类九种范式,远非学界通行的三阶段模式理论所能涵盖得了的。 在才子佳人小说的全盛期,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其南方文学的特性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长期以来人们的视野局限在前人的观点范围内,导致评论中一致加以“公式化”的指责定势,妨碍了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继续朝纵深发展,其造成的堪忧局面亟待今后共同努力来扭转。

黎亭卿[10]2013年在《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南属于汉文化影响的地区,所以中越两国的社会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和越南是友好的邻邦,具有密切及悠久的历史关系。因此,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渊源甚早。越南接受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学,其中也接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前辈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文学和中国古代小说对越南文化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至今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三部小说如何流传到越南,越南如何接受这些作品以及其如何影响越南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还没得以充分系统化地研究。本论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中心》,划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中世纪至今越南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批评概况。梳理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接受、批评的过程。力图说明越南研究界是如何接受、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二章,阐述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流传与翻译情况,并详细考察《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三部中国古代小说代表作在越南的流传与翻译过程。第三章,详细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传入越南至今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第四章,详细及具体地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等三部小说在越南从中代到19世纪末以前,20世纪初到1945年及1945年至今三阶段的研究与批评情况。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能够清晰的展现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的接受、传播和研究的过程。特别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在论文中笔者把个案的分析和中越小说创作的比较研究相结合,以便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系统性,试图从中得出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J]. 李小菊, 毛德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明清章回小说发端方式研究[D]. 付怡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 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研究[D]. 李小菊. 郑州大学. 2000

[4]. 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D]. 刘晓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研究[D]. 张林. 延边大学. 2013

[6]. 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J]. 王丽娟. 科技视界. 2014

[7]. 嬉笑怒骂皆成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中的诗词曲[J]. 张露伟.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1

[8]. 跌宕生姿 意蕴无穷——《红楼梦》开头艺术研究[J]. 李小菊. 红楼梦学刊. 2002

[9]. 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D]. 苏建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0]. 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D]. 黎亭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