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策略——以某高考第二批招生大学的调查为例论文_管娟,李伟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该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武汉某大学各专业各年级近千名90后大学生按院系总人数进行分类随机抽样调查,并以数据统计的方式记录当代大学生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掌握不同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需求,理解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和对于心理求助行为的认知。通过这些形式的调查、数据记录以及统计学分析得出了该校90后大学生对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对90后大学生进行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321-02

八年前,某高考第二批招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在校的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学生做过抽样调查,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现在的校园基本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该模式是否能继续实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其结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进行了探索。

1.方法

1.1 问卷调查

本研究用专家法设计调查问卷,1~20题均有备选答案,21题为开放式问题。按在该校每一个院系全日制大一到大四在校学生的10%分层系统单阶段抽样。调查前培训调查员,回收问卷后剔除不合格问卷,Excel建数据库,交叉核对无误。统计各问题的选答率,并进行排序。

1.2 心理咨询分类统计

对该校心理咨询中心上学年的心理咨询登记簿上的问题进行分类百分比统计。

1.3 个别访谈

就问卷调查中某些问题展开个别访谈,探讨其选择的原因。

2.结果

2.1 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约1300份,回收合格问卷1234份,合格率94.92%。其中大四108(8.8%),大三163(13.2%),大二301(24.4%),大一386(31.3%),未注明276(22.4%);男生824(66.8%),女生399(32.3%),未注明11(0.9%)。抽样问卷调查除第21题以外,各题回答率均在95%以上。具体选择见表1,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大一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最佳时间是大一、大二期间。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选修心理健康课程,但并不认为是最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其二,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认为活动推进的时间在学期初、中期较适宜;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主要为活动、讲座、座谈。

其三,90%以上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各年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学习方面问题,大一在人际交往方面更为突出。绝大多数在校生都有过各式各样苦恼的问题,三分之二的学生苦恼的是人际、学习、对未来迷茫和就业方面。

其四,在有烦恼时,三分之二的学生只向朋友倾诉,六分之一的学生谁也不说,自己一个人承担,仅3.0%的学生会去找心理咨询师,找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极少。

其五,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打算做心理咨询前会提前预约,时间上大多会选择周末节假日或别人都在上课而自己没课的时间。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知道我校设立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到一半的学生知道我校设有心理网页。

其六,对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重在加强活动的开展,其次为讲座,咨询,最少是列为课程。

2.2 2011年09月01日—2012年09月01日心理咨询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2011年09月01日—2012年09月01日心理咨询分类统计

2.3 个别访谈

问卷中“你有烦恼时,最愿意向谁倾诉”里的“烦恼”,主要是爱情、友情和学习,总是这些事,让他们感到不顺心,不仅没有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美满,还老是觉得很疲劳。 “最易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少选“课程”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心理这一块是比较隐私的话题,就算真的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希望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并且以上课的形式进行,太过于严肃。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选答排序(%)”中 “学习”所指不仅仅是课本的学习,也包括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是爱好的学习。

3.讨论

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可能与现有的必修课程会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有关,这样增加了学生考试的负担[1],大学生年轻活泼,可能更倾向于其它的教育形式,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学习。现在大学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应加强其完整性,建立高效系统的工作形式[2],如将活动、讲座、座谈、课堂结合,增加其趣味性。对于活动的开展,应该保证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作为教育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同时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

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不一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可以使用阶段性原则[4],对于刚来大学的新生,可通过讲座、活动或者相关课程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让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尽早解决交际问题;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学习、恋爱和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就每个问题开展座谈、讲座来帮助他们;而大四的学生,主要就是就业问题,可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招聘信息。

三分之二的同学在遇到问题会向朋友倾诉,主要是因为同学与同学之间可能遇到过相似的问题或者体会,所以他们在思想上更加能够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对方的状态,同时,他们之间相互帮助更加容易并且方便,不会有太重的心理负担[3]。

鉴于以上讨论,该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宜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氛围和措施,加强网页等媒体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第二课堂。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其建设,教学形式以活动体验为主,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意识,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2]何敏,叶海燕,谢钟明.重庆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3).

[3]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2005,(5).

[4]韩亚梅.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守的原则[J].教科文汇,2011,

论文作者:管娟,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策略——以某高考第二批招生大学的调查为例论文_管娟,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